食物其實不只是味覺體驗,更是文化跟記憶的重要的連結。最近在2025台灣燈會的多元文化燈區,有一座巨大的竹編茶籠裝置,藝術家運用茶籠意象,結合了光影跟五感體驗,從晒茶、品茗到燈光變幻,讓觀眾在現場感受食物與藝術的共鳴。創作者也希望食物能成為藝術語言,產生更深刻的連結。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用力剖開桂竹一分為多,把一枝枝竹子交疊編織,以精湛的竹編工藝,準備要圍出一個寬闊飽滿的圓柱空間。
[藝術家 馬耀武道]
桂竹的取得其實在我們臺灣的,中央山脈的山區,它是很豐富的,那它的纖維也比較硬,那在施作上面,還有我們的手感也比較順。
以傳統竹編技法,將焙茶用的茶籠轉化為大型裝置,這樣的設計構想來自於藝術家羅聿綺,而她也跟另外三位藝術家合作,編出一個立體大花燈。
[藝術家 馬耀武道]
這個外圍的編織,它是一個交疊編,我們首先就是用竹子,當作每一個的立柱,那立柱是要讓橫向的竹子互相交疊,我們看到這個作品一上一下、一上一下,這樣去壓到這根主梁,然後主梁有好幾根,所以就會產生這個結構,這個面會非常地堅固。
[藝術家 黃子儇]
妳看茶的器具,或者是烘茶的、晒茶的,都是跟竹子有關,所以那時候在找製茶的過程,從器具到器皿,所以那時候就發現到,有一個器皿叫茶簍,是一個圓柱狀,那我就想說,那我就可以利用這個圓柱狀,來去做一個最基礎的空間設定。
羅聿綺認真在每次的作品中,融入「食物藝術」的概念,2025台灣燈會她就將茶席結合燈光,讓飲茶不只是味覺享受,更成為光影與時間的流動。
[藝術家 羅聿綺]
或許我可以讓我的,餐食這個體驗的創作,它可以是一個結合光的元素,大家可以在飲食的過程中,去感受到光影,跟這個食物間,還有你的動作互動間的變化,我會覺得它或許可以,改變大家一般大家對於燈節的想像。
當夜幕低垂,點燈後,黑暗中一座巨大的竹編茶籠,就靜靜佇立在這裡,隨著燈光交錯,展現出獨特紋理,再往裡面走竟然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記者 許儷齡]
現在就跟著記者的腳步,進入這個偌大的茶籠裡,點燈後映照出美麗的光影變化,走進內部還有實際的茶席活動,來食茶。
[藝術家 羅聿綺]
走進來之後就會看到有一個,它看起來很像是我們晒茶的一個晒簍,然後也有一個竹蓆,其實這個情境就是想要讓大家,從一個茶簍到晒茶,然後最後到品茶的這個階段。
羅聿綺精心在花燈內部鋪滿茶葉,讓現場茶香四溢,她希望每個人到這都可以靜下心來,與茶跟燈光展開對話。
[藝術家 羅聿綺]
現場的這個茶葉有一個香氣,我們可以聞到那個香氣,甚至可以品茶,那在展覽期間會有就是,每天會有泡茶的活動,那民眾進來其實就是,可以從我們喝茶的時候,看到那個茶色,跟光影之間的一個變化,因為我們的每一個茶具的下面,它其實都有燈。
[民眾 彭先生]
我一進來就聞到香味,好香喔,我原不知道這是茶,看到才知道這是茶味,好香喔。
[民眾 廖先生]
小朋友遠遠的時候就看到這個建築物,她跟我說這是什麼,就拉著我進來,進來之後就看到,有人介紹說這是一個茶簍,進來就聞到香香的,有沒有香香的。
茶籠是主體大花燈,裡頭的茶具則是精巧的小花燈,茶壺、茶杯隨著底部的發光器,發出暖暖的光,當民眾每品一口茶,茶湯漸少,琥珀色的光影在杯中變化,映照出時間的推移,每一次地啜飲,都是和藝術的浪漫互動。
[桃園市客家局局長 范姜泰基]
這件花燈就是,讓參觀的遊客,你可以欣賞花燈,以及可以實際去體驗,我們桃園不同的茶的文化。
[2025台灣燈會多元文化燈區策展人 邱杰森]
它的裝置性又很強,藝術性又很高的造型,所以我們就是把它設計為螺旋狀態,既極簡但是又有趣的一件作品。
影片提供 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0448-0510
本身是新竹人的羅聿綺,以食物為創作語言,在藝術與日常之間尋找連結。過去她就曾打造一件巨大的柿子裝置藝術,勾勒出北漂客家人的鄉愁。
[藝術家 羅聿綺]
九月到十月這段期間,如果我今天這個時空我在臺北,但是如果我在新竹的話,會是,會有什麼事會發生,我就開始回想家鄉的那個時空,然後突然想到說,這個季節剛好就是柿餅盛產的季節,然後我就覺得說,那或許把這樣子,我家鄉這個時空正在發生的這個柿餅,移過來到臺北的空間裡面,讓它充滿整個空間。
影片提供 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0541-0559
當年「秋陽.風起.凝結的糖」這件作品,就是引領觀眾走入柿子的內部,感受從果實到糖化的時間流轉。
[藝術家 羅聿綺]
我讓大家走進去去了解,柿餅給我的感覺是這樣,它是從,它是一個點心,但它不是透過烘焙的方式,它也不是透過一些很複雜的烹煮,它真的就是從一個果實,柿子然後用風跟日晒,它就是這樣用天然的方式,然後接下來就是透過一個時間,慢慢地這樣子催化,最後讓糖結晶成餅的樣子。
影片提供 臺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
0633-0652
[藝術家 黃子儇]
因為有天井窗,就晒的那顆柿子,有人進去時就會收縮,所以這樣子的膨脹跟收縮的狀態,其實是有一種,我在柿子心裡面去觀看這個柿子的,放大與收縮,晒乾的整個過程。
柿子、茶葉,這些看似尋常的食材,在她的手中成為媒介,串聯記憶、自然與人的關係。
[藝術家 羅聿綺]
我覺得,在這個當代很缺少的一個精神,就是我們太仰賴什麼東西都要用,很厲害的工具、器具,好像才有辦法做出很棒的一些食物,或是點心,所以我很喜歡在我的創作裡面加入一些,推翻這些想像的元素。
影片提供 羅聿綺
0708-0710
從柿子到茶席,從鄉愁到光影,她的創作,回歸食物本質,帶領觀眾重新思考飲食與文化的關係。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