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轉業,選擇務農的人大概不多,江映德、彭顯惠夫婦一年前帶著兩個小孩,放棄工程師、設計師的身分,從台中移居到宜蘭員山種田,最近還改造舊碾米廠經營小店,販售二手書、自家耕種的米以及當地小農友善耕作的蔬果,做為地產地銷的平台。
春耕前,曳引機在放滿水的田裡整地,這塊田的耕作者江映德,去年二月才帶著妻小,從台中移居到宜蘭棄業從農。



原本擔任電腦工程師的江映德,中年轉業,踏進陌生的農業領域,外人不看好,但他卻說比較喜歡這樣踏實的生活。

[農民
江映德]
種田比較隨心所欲一點,對呀,然後,就,這樣看過去就覺得很舒服啊,在田裡面,對啊,這是一種感覺啦,就是比較自在,比較舒服這樣。

江映德夫妻倆,都是「倆佰甲」新農俱樂部的成員,這是宜蘭在地的草根組織,由前台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規劃設計師楊文全發起成立,推廣友善耕作栽種健康米,號召嚮往農村生活、認同友善耕作的伙伴加入。

[倆佰甲發起人
楊文全]
我們就很自然而然變成一個,相互共享的一個團體,那所以去年四月,我們總共就有六戶農夫一起耕作,那我覺得,就已經發現說,欸,我其實透過倆佰甲這個組織,我可以做一個新農夫育成的這個工作,就可以陪伴第一年的農夫,然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啊。

倆佰甲成員,,租下員山鄉深溝村一間舊碾米廠,部分作為小農交流意見的場所,另一個空間則交由江映德、彭顯惠經營,愛閱讀的他們,在鄉下找不到想要讀的書,於是興起開二手書店的念頭,當然裡頭還要賣自家生產的米,和當地小農友善耕作的農產品,而且還能以物易物,就算你不帶錢包,也能用二手書換到米或蔬菜,人情味十足。

[農民
彭顯惠]
生鮮的部分,全部就是宜蘭這邊當地,員山鄉或者是三星那邊的,友善或有機小農,他們種的菜這樣子,然後。(那加工品的部分),加工品,加工品就是,也都是,幾乎都是宜蘭這邊,就是農夫或者是他們的太太,就是他們做的加工品,可是因為這邊都是手工做,他們都手工做,都不是,就是都不是那種機器的大量的製作,所以其實數量都不多,對,然後就是,可能你在外面,其他的實體店面會比較,就比較少買到啦。

[倆佰甲發起人
楊文全]
小間書菜,是彭顯惠跟江映德他們的一個農村夢,那本來要兩、三年後才要實現,可是去年他們來到這邊,然後因為有倆佰甲這個團體,因為有非常多人,那就互相支持之下就,突然間讓他的夢想就\\就提前發生了,那我想會越來越多啦,因為你種了菜,種了米,你會想要賣嘛,那你希望住在農村,那一個很不錯的方式就是經營一家店,一個小店,就像小間書菜這樣子,欸 賣賣書,賣賣文創產品,賣賣有機蔬菜、友善的蔬菜,那,這是他們,這個東西會建構一個,他比較完整的一個農村生活啦。

賣不完的菜,就會拿到農夫食堂,當成農夫的午餐,吃飯、閒聊,小農交流意見的氛圍,就這麼自然而然成形。

[倆佰甲發起人
楊文全]
基本上倆佰甲只是一個平台,很像土壤,然後你要在上面種花、種草,就看個人的,因為每個人都帶著夢想進來,所以不適合有一個什麼一起的操作,你就協助每個人去實現他的夢想,所以我們基本上,就沒有一個什麼共同的品牌,不是這樣的操作,而是,是一個小農合作的團隊,那各自發展自己的。

舊抽屜化身的菜架上,放著小農栽種的蘿蔔、高麗菜、蔥等,不過,在農村普遍家中都會種些蔬果供自家食用,在這裡販售友善蔬果,恐怕不容易經營,但彭顯惠倒是樂觀面對。

[農民
彭顯惠]
我覺得我們這邊是一個平台,它主要並不是說,想要靠賣這些蔬果就是可以營利,那包括二手書店也是,那可是我們希望就是提供一個這樣的平台,讓大家試試看,知道說,這些友善農產品,它們的就是優點,看它們的就是,味道跟一般慣行(農法)有什麼不一樣,主要是我會覺得可能推廣大於就是營利。

雖然說是圓夢,不過夫妻倆帶著兩個孩子,賣掉都會區的房產,決心在人生地不熟的農村過下半輩子前,總不免為未來生計考慮再三。

[農民
彭顯惠]
那當然一開始,我先生就比較會在擔心,因為我們那時候有買房子嘛,又要養小孩,他就擔心說,會不會就是養不活小孩,養不起家這樣子,可是後來我就跟他說,我後來就是跟他講,就是說我覺得我們家就是花在冒險的成本上,就是太低了,那,而且我一直很希望就是,讓我的小孩知道說,其實不管你幾歲,然後你如果有好的夢想的話就去追。

[農民
江映德]
其實就是因為她的支持,我才有那麼大的勇氣說我們全家一起過來,她,因為我們之前在考慮,然後就是因為,也有一些那種家計也是要考慮呀,然後我太太就說,我們家花在冒險的成本太低了,所以,她就是因為這樣講所以我才決定說,那我們就來做一次冒險吧。

面對未知,江映德、彭顯惠大膽冒險,從城市踏進農村,從農的路雖然還不長,卻已連結了許多追求理想的小農,碰撞出不少意外的美好。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