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人,小時候就發展出一輩子的興趣,還成為畢生職志,那會是什麼樣的堅持呢?近年來,台灣逐漸發展出簡稱為BJD的「球體關節人形」藝術,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手、腳都可以轉動的洋娃娃。一位卅出頭的大男生張鶴齡,從小就愛捏塑泥土、玩洋娃娃,許多人聽來不可思議,但是他的父母,沒有阻擋他的興趣,也沒有強迫他該學什麼,讓他慢慢做出宛如歐洲、日本洋娃娃精品的人偶,如果沒見過張鶴齡本人,只看作品,還會以為這是老師傅做的。

這堂課教的是紙黏土的人偶塑形,教室在高雄,不過學生,卻是遠從台灣頭的金瓜石過來,她剛到高雄兩天,租了房子,打算學一個月,除了要學,捏塑球體關節人偶的基礎技術,還得理解肌肉、骨頭等等人體基本結構原理,這可是自己摸索不來的。

[學生
嚴容]
沒辦法,只有這邊有,有在教。就是我之前自己做的時候就是看書學,那可是老師說,其實書上教的只有大概30%而已,那我到這邊來,所以我當然是學到更多東西。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這邊學生可能,來自北台灣,北台灣、中台灣比較多,那因為這種東西它比較屬於專業的東西啦,所以玩票性質的人基本上比較少,那有趣的是,我當初其實也是受到文化局,高雄市文化局的補助,可是其實,在地的學生反而很少。

這麼獨特的工作室,又是這麼細膩的工作,一個大男生在做,總有人覺得怪怪的,張鶴齡卻是從小玩到現在!他小時候住在高雄杉林,父母都在都市裡教書,爺爺、奶奶把他帶大。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我後來有在想這件事,就是,為什麼我自己有這樣的興趣,有這樣的想法去做人偶,有可能是當時小時候就是父母親交代,你不要去吵阿公、阿嬤,但是你又要跟阿公、阿嬤相處,那你就得自己有自己的事情做啊。

張鶴齡從小學會了如何和自己相處,那就是捏黏土、玩泥娃娃,而這似乎也影響了他的志向,他先讀高職美工科,再讀大學室內設計系,讓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人偶,如果當年父母逼著去念普通高中,恐怕就不會有今天的他。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我媽媽就說,你去讀高中,一定畢不了業,她說那你去讀高職好了。那時候就想說,畫畫、雕塑,都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事情,也很擅長的事情,去讀這樣的美工科,著重在術科嘛,對我來說,也很輕鬆,不用讀書就很好啦。

當然這段路,父母也不是沒有質疑過,尤其一做就是廿、卅年,換是別人,可能也早就放棄了。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我從三十元的黏土開始捏,那一直捏到我,我父母他們就覺得說,這個東西太貴了,你覺得你做這個有用嗎?我父母親也,其實也會有這樣的想法,那這就真的是個性的問題,我不想放棄,因為我覺得我就喜歡。

為了籌措買黏土的錢,他從念高職開始,就在暑假、甚至平常假日,跑去才藝教室打工,教人家捏黏土,也因為這樣緣分,他結識了日本黏土材料的台灣代理商,兩年前,日本材料公司還找他去成立上海分公司。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因為自己是做這種創作的人,看久了,其實你也知道,這是很花時間,但是這樣的,花時間的興趣,到了上海之後,其實在那樣的大都市,其實他們是比較求快,什麼東西都要能夠賺錢,什麼東西都要能夠馬上看到效果,可是相對地你會開始想說,我適合那樣的大環境嗎?

有這樣的機會,剛開始他心裡很高興,但是待久了,也看清了這樣的浮華城市並不適合他,外人會覺得,怎麼這麼可惜,剛做出一點成績就想走了?他懷念的卻是,在台灣慢慢捏塑的感覺。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其實我要的或許已經超越這個。我覺得我回來台灣之後,反而是會更珍惜自己是客家人的身分,那用所謂的硬頸精神,因為本身就個性就比較,我比較積極在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對,我覺得這是我的血統給予我的這樣一個特質。



組裝時若不夠細心,有時連他自己都會弄錯!在日本和歐洲,這種球體關節娃娃已經發展了幾百年,甚至已有玩具廠商在量產製造,像張鶴齡這樣,用手工客製化,花心思和時間去捏塑的創作者,愈來愈少,在台灣更是不多見。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很多做這個人形創作,或者是做,人偶的、服裝的設計,很多是男性,對,因為,你看像吳季剛,其實他也是做這種黏土娃娃起來的,他也做過,只是我們以為他是服裝設計,錯!他是從芭比娃娃的衣服設計開始。

張鶴齡對細節的要求很高,比如說,一般人很少去注意人偶的眼睛,但他認為那是靈魂之窗,他都買國外進口,用手工拉坏出來的,仔細看,這些精品連眼絲看得清清楚楚,他想要的創作,不只是漂亮,更要獨一無二!他的每個人偶,都有不同的靈性,他甚至還會把心情反應在它們的表情上,他覺得,那個才是創作最可貴的地方。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那這些人偶,它為什麼都會,每個長得不一樣?因為它代表著我的,每天的生活,每天的,每個年紀的想法嘛,我為什麼要用一個制式的東西去代表我,不需要,我覺得它應該是,像寫日記一樣,把它做出來,別人是用筆寫,我可能是用黏土把它黏出來。

讓他最感動的是,在展覽時,有人讀出了這種獨一無二,讓他有找到知己的感覺。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有的老外看到我的作品會直接跟我說,你做的娃娃,會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的玩偶,或我小時候擁有過的一些娃娃之類的,那我就覺得說,嗯,可能有去碰觸到這些人的回憶,然後,可是反觀台灣比較多,是會說,可是你為什麼不做關公或者是菩薩啊,觀音題材的人形?

人偶的外表是西洋還是中國?那不是他的重點,他在意的是,作品散發出什麼樣的靈魂,那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這也是他對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的擔憂,要花時間的、有深度和厚度的創作,以現代社會求新求快的節奏,不是很討喜,像他這樣,做一件作品,可能要花上幾個月、半年的時間,會被笑是傻瓜。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我們比較多是平面插畫,或者是簡單的手工藝,就變成文創,所以台灣的文創產業比較少看得到有深度的,或者是有,深度的技巧蘊含的這種文化的產業。

不過他並不擔心這個行業的未來,現在除了個人收藏,愈來愈多設計界人士,因為關節人偶的姿態變化萬千,加上關節可以替換,非常適合繪畫、髮型、服裝或珠寶等等,講究美觀與形象的藝術領域,甚至連一般的角色扮演者,也玩起球體關節人偶。

[關節人形創作者
張鶴齡]
早期角色扮演者,他可能是,傾向於把自己打扮得跟漫畫裡面的人物一樣,但現在他不用把自己打扮成那個人物,他可以藉由人偶,來塑造他的心目中的形象角色,所以這個其實對未來來說也是一個滿大的商機。可以慢慢地經營啦,因為你要走長久的路,你不能說,現在流行什麼就做什麼,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跟隨流行,他堅持自己想做的!因為從小就開始扎根,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好,練成獨一無二的技術,就算留在家鄉高雄,人家還是會不遠千里來拜師求藝,這個經驗告訴他:如果你一步一腳印地好好做,做到最好,世界終究會看見你!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