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老房子,修繕了窳陋的傳統建築,也更有機會保留老屋周圍土地完整,維持住農村春耕夏耘樣貌和的生活日常。如果農地沒有「改種」房子,仍然就會是孕育生命的載體,人在有生機的土地上活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隨著放鬆而有溫度,新竹鄭氏家廟和鄭氏宗祠的修補正在為高度都市化的竹北地區,保留了一塊純樸的場域。來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修補」系列報導第三集。
朗朗晴空下,鄭氏宗祠一如百餘年前般,矗立在鄭家土地上,宗祠前良田依舊圍繞著,整座建築更顯完整和氣派,但是它之前,可不是這個樣子的。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照片提供 鄭昌濱
房子快要塌掉了,西廂房那邊,那裡的牆全都快塌掉了,屋頂差不多全都掉下來了,不整修,看來差不多都快變成平地了。所以那時候大家,理監事大家就決議,要重新修整。
多年前,鄭氏宗祠因為窳陋的相當嚴重,於是祭祀公業鄭萬盛嘗,就將部分土地變賣,籌錢自行修繕。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全都我們自己出,我們不要政府的任何一角,(怎麼這麼蠢),不是這麼蠢,用公家的的錢,它們(政府)像是整修要3千來講,3千萬來講,政府它不會一年就把它編款到位,它會分10年,叫做,政府叫做逐年編列預算,我讓它整修10年,我房子塌掉了,不用玩了。
102年祭祀公業鄭萬盛嘗,花費了2千多萬,修繕了3年的時間,以古法將鄭氏宗祠重新翻修、彩繪,才讓它又回復了百餘年前的往日風華。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那裡的水車堵是百餘年前,它就是這個樣子到現在,這次整修全都沒去動它,老祖先留給我們的這麼漂亮的房子,如果我們用鐵皮蓋一蓋,真的會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先。
聲音來源 鄭文虎
這個桁,棟桁,中間這支,那是10吋的,那支最大支。
老房子最怕的就是漏水,因此這次整修宗祠時,住家和宗祠相鄰,就近幫忙監工的鄭文虎,就堅持以「五明治」的工法來施作。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五明治」是說,「桁木」上去是桷木,「桷木」上去是仰瓦,「仰瓦」全都是平鋪的,先鋪一層平的叫做「仰瓦」,仰瓦上面再鋪一層不鏽鋼的網子,細的喔,那網子是304的(鋼材),那個三百年、五百年都不會生鏽的,再用防水漆,再把毛細孔堵起來,表面再鋪油毛氈,油毛氈就是防水毯,防水毯鋪好之後才,就開始鋪瓦片,所以總共加起來有五層。
宗祠修整完成後鄭文虎相當滿意,他笑說,現在宗祠的屋頂300年都不會漏水了。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我們鄭家的宗祠真的很漂亮,所以現在每個客人,從這裡走過的人,在路上看到,就會說,這間房子怎麼會好漂亮,誰的,知道的人(就會說),那是鄭家的,鄭家的宗祠,(聽到就很驕傲喔),是啊。
順便清一清,好,所以我今天比較早。
也許有人會好奇,鄭氏宗祠和鄭氏家廟有何差異?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家廟是(供奉)我們的來臺祖,我們的來臺祖有3兄弟,它(家廟)那裡有2兄弟在那裡,我們(是)振科公,振先公、振科公、振能公、振開公,有一房是不完全啦,所以是3兄弟,他們是全都過來臺灣,他那兩房在下面(鄭氏家廟),我們這一房振科公是在這裡。
簡單的說,鄭氏家廟奉祀的是,芎林下山鄭家的祖先,屬於鄭氏德謙公派下的子孫。而鄭氏宗祠則是,來自臺灣各地姓鄭的客家人,就可以入股,入宗祠。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鄭氏)宗祠是和(鄭氏)家廟無關,這個宗祠是以前入會,總共他收34份,因為我們的股票,份子以前叫做「份子」,可以轉讓,可以轉讓給別人。
而由鄭姓客家人「聯宗建祠」,所成立的祭祀公業,稱為「鄭萬盛嘗」。
[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 鄭文虎]
這裡有一個牌子寫「鄭萬盛」,「嘗」就是等於現在的股份有限公司,我們沒有叫做「鄭萬盛」的這個人,這意思是大家一起來共襄盛舉,大家來入會啦,這裡就像是普通人說的「長生祿位牌」,祂的香火事實上不是放在這裡,像我們的振科公,我們也不是放在這裡,我們自己,另外振科公,另外有一個廳,我剛說的私廳,(那宗祠的功能是什麼,它是做什麼的)以前是執行家法,還有開會的地方。
聲音來源 鄭文虎
我們一年有3個祭典,2月初二,8月初二,11月初二,農曆這一年有三祭。
鄭萬盛嘗管理人,各房的代表,一同叩拜,拜。
而「祭祀公業鄭萬盛嘗」修繕宗祠,保留的不僅是老房子,也延續了一年三祭「敬天法祖」的傳統。
[鄭萬盛嘗管理人 鄭香宙]
我們公業,是1858年,167年前就成立了,那時候成立的時候就規定,一年有3節,春祭、秋祭和冬祭,11月2號就是今天叫做冬祭,來感謝祖先、感謝老天爺。
這個桁蛀掉了,這個都沒改啊,沒有換啊,那個有做防腐啊,你說這支喔。
冬祭這天,在全臺各地的鄭萬盛嘗派下股代表,都回到宗祠來,聊聊老房子和彼此的近況,相互聯絡感情。
但是我們就是有多少錢,我們就可以慢慢討論,然後也把大家最想做,讓大家有共識。
負責鄭氏家廟修繕計畫執行人的鄭香辰說,當初他們之所以會下決心修繕家廟,除了修補老房子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凝聚家族的向心力。
[鄭氏家廟修繕計畫執行人 鄭香辰]
像我們以前小時候幾乎拜拜,或要回來老家這邊,親戚都在這邊,所以都會互相認識有這個情感,那以我香字輩或是我小孩,可能我們都已經住在都市裡了,如果這個空間是拆掉,不在的話,他們其實根本沒有回來認識我們祖先,或是我以前小時候生長的地方,甚至他同字輩的,他的堂兄弟,他的情感就會更薄弱,甚至不認識。
這個很好種,我很愛種,我太太很愛這個,真的喔,這個也很香。
因為有鄭家人的堅持,在和竹北僅隔一條馬路的芎林下山,仍保有過去的農村景象,因此吸引了喜好田園風情的人,在此駐足或是移居。
[移居者]
來這裡務農是我兒子要來的,那時候我跟他說,你不要去務農,我們(以前)在南部耕作得很辛苦,像我們現在就沒做什麼了,沒事情,只有我們兩個老人住在家裡,我就來跟他一起做,做著就上癮了。
這如果要插在花瓶裡,花瓶我們搓湯圓的紅花膏,把它倒下去,水再沖下去
遊客看到野薑花很喜歡,老太太就馬上去採集野薑花的地下根莖,讓他帶回去種,親切的和陌生人互動,家住在松山火車站附近的老太太說,現在他都跟臺北的鄰居說,這裡是我的娘家,住在這裡很舒服。
[移居者]
很輕鬆啊,至少不用爬樓梯啊,很舒服,阿嬤腳退化,住在臺北是住4樓,那要爬樓梯,腳比較不舒服,(住在這裡身體有比較好嗎),有比較好,(怎麼說),我晚上要睡覺,10點了,我還是會出來這條路走一走,看看樹,很舒服。
[咖啡廳老闆 林先生]
這邊的鄰居啊、人啊,溫度就不一樣,我就記得,我以前在這邊開(工作室),這個(咖啡館)沒蓋的時候,在路邊擺攤子,我站在旁邊,就很奇怪喔,只要人跑過去、走過去、開車過去,我都不自覺的把手舉起來,跟他們打照呼,我就想,如果我是在都市裡面,我一定不會這樣做。
因為田間彎彎的小路,讓他勾起小時候回外婆家的記憶,因此原來在園區做IC設計的林先生,選擇在這裡開咖啡廳。
[咖啡廳老闆 林先生]
才發現說,原來這一條是竹22,很多人在這裡,很早的時候,3、4點的時候,就在這裡運動、跑步、騎腳踏車,就發現這個新竹,還有竹北,運動人口也滿多的,我就想說現在,不知道他們喜不喜歡喝咖啡,就開始在擺咖啡攤,給他們喝咖啡,結果沒想到大家的回饋都滿好的。
魏德棟時常會來此喝咖啡,他從小就在這裡長大,他說這裡的人情景觀,和他小時沒什麼變化。
[附近居民 魏德棟]
我現在退休之後,回歸田野,回到家鄉這裡,這裡我從小,我們六代住在這裡,六代住在這裡,我小學的時候(讀)六家國民學校,我讀初中的時候,從這裡走月桃窩的斜坡,兩個小時,去兩小時,回來兩小時。
坐在剛收割的田邊,聞著田間的氣味,魏先生喝著咖啡,思緒飄回童年生活,他說這裡如果不是仍保有過去的風景,他就不會坐在這裡喝咖啡。
[附近居民 魏德棟]
因為這個地方很好,你看山青水秀,藍天白雲綠大地,青山綠水好人氣,來這個地方我很開心,和太太來這裡喝喝咖啡,享受我們以前沒有,忙碌,沒有,沒有,沒辦法做到的,在這裡喝喝咖啡,重新來想起,我們(以前)沒有這樣的時間來喝咖啡,這裡是另外的補償。
土地上種著當季的蔬菜。
雞、鴨、兔子等,自由自在的曬穀場上閒晃。
農家人自顧自的,用曬乾的稻稈編著雞窩,好讓母雞下蛋。
鄭家修補宗祠和家廟,修補的不僅是老房子,也拉近了人與土地關係,在這裡人與人的相處仍有溫度,為高度都市化的竹北地區,保留一小塊純樸的淨土。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羅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