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最近有些路牌上從原有的英文字又多了一行?其實這是為了讓客語更融入生活,提升大家對客語的認識和接觸。客家委員會從112年開始,推動「客庄地名客語標注作業計畫」,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內行政區的牌面標誌,加上了客語拼音,以達到客語生活化與在地化,也展現臺灣多元文化價值,現在在桃園市、新竹縣、苗栗縣、高雄市和屏東縣等縣市都看得到。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去觀察。
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抬頭仔細看一下,路牌上多了一些新內容,你曾經留意過嗎?
有看過這個路牌嗎?沒看過耶,比較常看到中文,要不要唸一下這個白底黑字的是什麼?Toien Ki。
[陽明交大人社系學生]
第一次看到綠色牌子下面有白底黑字的路牌的時候,會想說,會想說這是怎麼唸的,那它是什麼意思,會不自覺得想要唸。
[記者 許儷齡]
一般來說,常看到的是以綠色為底的路牌,不過就像這個平鎮的路牌,上方又加了一個白底黑字的路牌,對很多民眾來說,許多人一下子摸不著頭緒。
[民眾]
嗯…Pinziin Ki,妳可以試著唸唸看那個白色路牌嗎?猜猜看是什麼意思,不是就是那個平鎮區的翻譯嗎。
[陽明交大人社系學生]
如果沒有標它是客家話,大家可能會,瞄過去就帶過去了,沒有那麼了解那是做什麼的。
[桃園市議員 謝美英]
它在中壢區或桃園區的,我們這個牌面上面,加了一面直接用英文拼音出來的,譬如中壢區叫Zunglag Ki,桃園區叫Toien Ki,可是很多人不知道那到底要做什麼的,而且車輛行駛速度之快,抑或者有的時候,在穿越區跟區的交界的時候,搞不清楚那到底是要做什麼的。
客委會配合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推動的「客庄地名客語標注作業」計畫,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內,行政區牌上加註或新設客語地名拼音的標示牌,希望增加大家使用客語的機會。
[客委會副主委 范佐銘]
看到國外的少數語言來說,他們的第一語言,就語言景觀這件事,就是,像威爾斯他們放在第一,再來是英文,像以臺灣來說,目前全都是華文,就是中文,但是未來是否期待客家庄,看到客家的用語的路標,看到後大家就知道這是客家庄到了。
地方政府配合計畫,在區界增設客語音譯的標示,從112年開始,桃園市、苗栗縣、雲林縣、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地,已經陸續完成。
[桃園市政府交通局交工科科長曾啟倫]
配合客委會的這樣的計畫,於桃園區界的交界處,來增設相關的一些客語音譯的牌面,總共有32面。
[桃園市客家局局長 范姜泰基]
我想族群主流化仍有許多事情可以做,這有賴中央政府及我們縣市政府共同合作,這最重要的目標在於,讓我們客家族群有更高的能見度。
由於客語正快速流失,客委會參考英國威爾斯地區的「雙語政策」,提出新對策,例如看到威爾斯的首都卡地夫,當地大多數的廣告、路標都採用雙語標示,先是威爾斯語,再來才是英語,用這種方式推動語言復振。
[客語老師 蔡永強]
平時馬路旁,還有去圖書館、博物館內,除了有英文,還有威爾斯語,而且其威爾斯語置於頂端,較為明顯,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如今孩子對自己的客家話缺乏信心,看到威爾斯那裡他們對於自己的語言很有信心,是我認為可以加以學習的地方。
對於這項標示客語音譯的做法,在客庄也引起了不少討論。
[鹿寮坑溪青年培力工作站專案經理 黃政權]
我覺得啦,有學過的人真的去讀羅馬拼音時,才讀得出來,如果沒去讀的話,像小朋友看這樣寫,到底要怎麼唸,因為還有聲調,還有如今主流究竟是四縣,還是海陸或饒平,還是大埔,都是一個問題。
[客語薪傳師 邱鴻春]
說是客語拼音,可是又沒有聲調,沒有聲調符號,所以也一樣不會讀啊,那到底是一聲二聲三聲四聲,要怎麼讀也搞不清楚,所以我說老實話,就我本人來看,我是覺得有點可惜。
除了以拼音標示,還有另外一種,是標出過去的傳統地名。
[記者 許儷齡]
苗栗市過去地名為貓裏,這個名稱源於平埔原住民道卡斯族的貓裏社,路牌就把舊地名加以標示。
[陽明交大人社系學生]
我覺得如果是用拼音的方式,可能就會讓人開車或騎車過去就算了,可是如果就是有放老地名的話,大家反而會去比較說,這個差在哪裡。
[客語薪傳師 邱鴻春]
如果是有心,將舊地名標示出來也可以,不過還是要回歸到,目前真正的名字是「楊梅」,如果問楊梅怎麼唸,我是認為拼音的部分要寫出來,讓大家知道怎麼讀,然後後面用括號的方式,標示出舊地名如「楊梅壢」,就像我們富岡一樣,我們也正在爭取,富岡可以改回為原先的名字「伯公岡」嗎。
[中央大學客院學生 劉虹均]
我認為地名可以反映出,這個地方的地形,因此「壢」,例如我們「伯公岡(富岡)」的「岡」就是一種,可以透過地名,然後讓學生去學習說,這邊原本的地形是什麼,所以我覺得也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無論是直接以拼音標示,還是保存舊地名,這些改變的核心目標,都是為了讓客家文化和語言,在現代社會中擁有更多被看見的機會。
[中央大學客院學生 劉虹均]
例如像是美濃那邊,鮮少人知道那邊過去叫做「瀰濃」,所以我認為標示出來,是一種很好的做法,讓大家知道原來過去的地名是這樣寫的。
跟著鏡頭來到新竹芎林,這裡有文史工作者規畫了一條文化導覽路線,特別在介紹文宣上標出傳統地名,引導遊客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
[文史工作者 張民依]
芎林過去一點有一個地名為「香櫞窩」,其實它原來那是,佛手柑稱為「香櫞」,但是如今地名變成圓形的圓,「香圓(園)窩」,音相同但是意義跑掉了,像我最近出的芎林媽祖廟的地圖,我就以舊地名標示,將不正確的或已轉變為新地名,標出來以後大家就會認識這個地方。
他們也希望透過走讀活動,帶著每位參與者親自踏訪,在行走之間感受過去的時空背景,一步一腳印連結地方記憶。
[文史工作者 張民依]
客語能見度,可以看見客語的機會增加,若沒有這麼做,客語就日漸消失,因此我認為,對客家族群來說,有這樣做具有正面用途,但是對其他族群來說,可能多少要去溝通,用他們能看懂的方式,另外標示出來這是客家話。
[記者 許儷齡]
在芎林鄉華龍村這個小村莊內,路口處有一座特色路牌,我們走近一點來看,可以看見不只旁邊有可愛的圖騰,在每個字的下方還有標出客語音標。
[鹿寮坑溪青年培力工作站專案經理 黃政權]
設計與我們村莊有關的東西,連結起來,我們村莊叫做「鹿寮坑」,鹿寮坑昔日有許多野生的鹿,如今沒了,不過這可以作為我們的主題意象,所以我這次的設計就有一個鹿頭,有趣有趣。
這些路牌除了方便識別,同時也具有文化認同的意義。
[鹿寮坑溪青年培力工作站專案經理 黃政權]
讓從外來的人得知我們這裡是客家庄。
[陽明交大人社系主任 羅烈師]
語言本身它可顯示,此處是什麼村落,什麼地方,何族群居住在這,所以這就是「語言景觀」,語言景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族群表示,我是什麼人、我說什麼語言,路標就像是我跟你說什麼語言。
跟著老師一起說,這是煙囪沒有錯,但是它很高很大,所以叫做「大煙囪」,來 一起講,哇 大煙囪。
無論是路牌或是指標,地方上有文化園區,也把園區介紹加進客語拼音,加強語言推廣。
[芎林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這裡是芎林的打磚窩,我將這裡的故事寫出來,也有標出羅馬拼音,讓大家來造訪時,可以唸出來這裡有,華語跟客語的雙語的對照,像這邊,大家好 歡迎來打磚窩尞。
透過語言讀寫、文字化,打造「語言景觀」,這麼做是要讓少數族群的語言被看見,提升對語言的認同感,同時也提升使用這項語言的人,內心的光榮感。
[芎林打磚窩文化園區執行長 徐素媖]
看到就會跟著就是自然發音,來拼音,多少有點接近啦,也可以增加一些興趣,例如我就來試試拼音,用客語要怎麼講,這樣也對客語可以傳播出去。
[陽明交大人社系主任 羅烈師]
路標還有一個很大的功能,表示此處的語言,因為用中文看不出來當地使用何語言,因為全部都以中文標示,不過反觀,如果以客語標示路標,端看客語拼音,就會知道此處為客家庄。
[陽明交大人社系學生]
看到這樣子的措施,第一點是滿開心的,就是說其實,這個社會跟政府好像有在意這些,慢慢比較少人在說、在講的文化跟語言,那這點我是覺得,滿喜聞樂見的。
如何結合地方特色,讓客語在日常生活中聽得到、也看得到,不只公部門必須用力推廣,這些年來也有民間單位,經營事業很有心地加入「語言景觀」,像是苗栗大湖有創業後生,就把產業特色跟客語結合起來,打造溫馨甜點店。
[苗栗大湖甜點業者 胡馨]
那時候要想,要怎麼跟大湖地方結合,那我們本身又是客家人,所以我就真的認真去看了一下,原來草莓的客家話叫「刺波仔」,所以我才會把這個拼音用在這上面,那剛好「赤」也有一種,我覺得就是赤子之心、回歸的意思,就很像我們年輕人回到這。
[民眾]
這間店名也剛好就使用客家的發音,就是使用客家發音草莓的意思,那就是更融入客家的特色。
[民眾]
那個「刺波仔」用客家話發音,就是以前的野生草莓,對 它有點寓意在裡面,我覺得滿有趣的。
仔細觀察,將客語文字化的例子還不少,有業者在「老家」二字旁邊,標註「老屋」,連音標、音調也一併寫出來,另外「做得」也是,業者用這樣的方式迎接客人,每個標示上都有著小小的文化故事。
[苗栗大湖甜點業者 胡智郎]
這個名字當初是我女兒當時取的,其實一開始我也沒想到「刺波仔」,跟我們客家話的草莓,過去講草莓就是說「刺波仔」的音這麼相近。
[民眾]
我覺得這種命名方式非常有意義,而且老闆跟我們講了之後,加上我們本身就是客家人,所以會比較有感覺。
客語路牌到底是實用還是象徵意義更大?或許有人覺得拼音看不懂,但它的存在,正在一點一滴改變我們對語言的認識。這樣的標示還需要時間讓更多人接受,而它所帶來的影響,已經悄悄開始。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