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佳冬楊氏宗祠,擁有全臺唯一「太極兩儀池」的風水景觀,也是很有特色的客家古蹟,不過30年前卻差點因為道路開發而無法完整保存,幸好當時社運文化人曾貴海登高一呼,才讓楊氏宗祠與新闢道路並存,同時陸續引發佳冬古蹟與社區活化的連鎖效應,甚至激發了佳冬人在地文化意識,逐漸形成現在的「活的博物館」。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回顧這段歷史。


 

遊客浩浩蕩蕩來到佳冬,展開古蹟之旅,第一站就是楊氏宗祠。

這裡有很多全臺唯一,除了太極兩儀池,客家的宗祠裡面有拜楊公柱的,也是就只有這一家。

楊氏宗祠是臺灣很有代表性的客家傳統建築之一,無論是屋脊獨特的燕尾翹脊,或是雕塑、窗花設計,都極富藝術價值。

前庭的「太極兩儀池」更是全臺唯一的風水景觀。不過,如果30年前這場搶救行動沒有成功,恐怕不是今天這副景象。

照片提供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TC0100~0109

1995年因為興建計畫道路,怪手拆除了楊氏宗祠大門和部分圍牆,驚動所有楊家族人。

[佳冬鄉六根村民 楊鍾添妹]
不然要被拆掉一角,我們(祠堂)就不完整了,變成這樣,我們楊家人就鄉公所、縣政府到處去抗議。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 楊景謀]
30年前在這個地方就因為佳冬鄉公所要開闢一條計畫道路,會從我們的太極兩儀池切過去,因此我們楊家就來爭取,但是沒有效。貴海先生聽到這件事情以後,他就站出來,帶動我們社會運動很大的能量。

[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務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幸娥]
直接在祠堂裡面就辦了一個保護楊氏宗祠的後援會,後援會成立之後,當天有規畫要辦一個遊行,這條路線就是從楊氏宗祠,我們那時候是曾(貴海)醫師,他規畫就是要走、穿過整個佳冬鄉,一直到那個鄉公所,我記得很多婦女,就是很多老人就是倚著門邊,也好奇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因為整個佳冬村大概沒有這樣辦過。

照片提供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TC0216~0230

出身佳冬的文化人曾貴海,在當年登高一呼,喚醒了文化界人士保護客家文化財的覺識,展開搶救楊氏宗祠行動。

[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務基金會副執行長 蔡幸娥]
當天呢就是佳冬鄉公所大門就拉下來,這張照片可以看到當時基本上曾(貴海)醫師也在很快的時間,就是聯絡到很多客家社群,把這個保護楊氏宗祠一個很地方性、客庄性的新聞議題變成是一個公共的議題,

經過一番努力,古蹟老屋保存與都市計畫道路得以並存。

[佳冬鄉六根村民 楊鍾添妹]
以前原本開路要比較直啦,所以比較彎,那個彎也不是非常彎曲,那都還很好轉,別的地方都還更彎曲,所以才保留起來,(保留)當然好啊,才會有發展,會有人來參觀
    
30年前楊氏宗祠搶救保存運動,陸續引發佳冬古蹟和社區活化的連鎖效應,2011年一樣也是曾貴海振臂一呼,發起搶救「張阿丁宅」行動,為佳冬留存下百年老屋。

[時任張阿丁宅搶救行動發起人 曾貴海
2011.4]
這裡就是人生活的中心,去田裡工作會經過,去市場買菜就在那邊,要去三山國王廟拜拜也會經過,所以這間房子,是大部分人最常經過的地方。

資料畫面
2011.4
TC0348~0407

當時屋頂塌陷一大半,屋內破敗不堪,地方人士憂心這棟兩層樓住商合一的商樓代表建築就此消失,加上當時張宅產權抵押給銀行,無法進行維護,因此發起募款搶救,如今這棟百年老屋已經成為地方觀光導覽的據點。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 楊景謀]
在這邊的張家商樓(張阿丁宅)也一樣是貴海先生,他自己來爭取(保存)、發起設立,他認為我們客家建築裡面有三合院、四合院、圍龍屋,但是這種2層樓的建築非常罕見,用募款音樂會將這塊土地上的老屋買下來。

在這些行動的牽引下,一點一滴強化佳冬人對客家文化、古蹟保存的意識,如今短短不到一公里,就能飽覽楊氏宗祠、西柵門、張家商樓、蕭家洋樓以及蕭家老屋,而六根村的老街道更被打造為文藝感濃厚的「詩人步道」,將藝術、詩詞、地方文史與老屋揉合在一塊,形成「佳冬活的博物館」的樣貌。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 楊景謀]
佳冬活的博物館,佳冬整個區塊變成一個很有意義的客家文化的呈現,2235這麼多年很多外國人或臺灣人會來遊憩,就感覺,哇,這邊怎麼變得那麼漂亮,我們在地的居民也驚覺怎麼我們的故鄉有那麼多東西是我以前全都不知道的,就有一個光榮感。

[聲音來源 曾貴海遺孀 黃翠茂]
還沒開个時節,你陪𠊎行山路,輕聲細聲同𠊎講,等𠊎等到𠊎開花,桐花開滿後山个時節,你牽𠊎行山路,你用目珠同𠊎講,滿山情意送分𠊎。

雖然曾貴海於2024年8月6日辭世,但他一生捍衛臺灣自由民主、環境保育以及對家鄉的愛,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茄冬文史協會還特別舉辦「詩人醫生曾貴海紀念回顧展」,感念他對家鄉的付出。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 楊景謀]
我們的展品放在張家商樓,展到6月底,主要是說讓大家懷念,不管你看高雄的衛武營、高屏溪整治的部分、我們佳冬故鄉的部分,我們要為我們愛護這片土地來打拚,要學習貴海先生完全為這片土地奉獻的精神。

[聲音來源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 楊景謀]
毋好離開六堆家園,像樹根咬狠腳底土地,吸飽地泥水,生滿樹葉開滿花,代代傳落去。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