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輕人到大都市尋找工作機會,但接下來要和大家介紹這幾個年輕人,留在家鄉苗栗,經營自己的天地。出身苗栗的主要成員陳鵬文是學影像的,退伍後,他父母打算修建閒置已久的,爺爺的老房子,陳鵬文和妹妹以及幾個朋友看了,希望這座老屋能有更好的利用,便將它變身為溫馨舒適的咖啡廳,並結合了音樂、藝文等展演,還時常與社區合作舉辦活動,開店約半年,即使沒什麼廣告宣傳,仍吸引不少消費者,假日甚至還得排隊。在這群年輕人的創意發想下,創造出老房子不一樣的價值。苗栗市寧靜的小巷子裡,傳來陣陣悅耳的古箏演奏,仔細瞧瞧,在這棟超過五十年歷史的老房子裡,一名年輕人正指導古箏表演者,影片拍攝的重點。



這裡並不是拍片場所,而是結合了藝文、音樂展演空間的咖啡廳,而他正是這間老房子的主人陳鵬文,76年次的他,大學就讀影像相關科系,對電影、廣告相當熱衷,前年他卻和妹妹決定回到家鄉苗栗,將爺爺的老房子重新修建。

[老家團隊成員
陳鵬文]
趁這幾年的時間可以來回到自己家鄉去做一些學習,也不錯,然後我的好朋友們,大家可以願意一起,集合在一起,然後就一起在苗栗,有些人不是苗栗人,他們從台北搬下來,然後一起在苗栗,可以有一些,完成一些,一直想要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所以那個時候就,大家也滿有勇氣的就忽然間就決定了,對,就一起,一起來到苗栗,或回到苗栗。

和一般年輕人的選擇不一樣,他們並不是往都市裡找機會,而是選擇回到家鄉,因為小時候成長的點點滴滴,把陳鵬文拉了回來。
照片提供 陳鵬文

[老家團隊成員
陳鵬文]
小時候在老家的記憶,我記得我是住到大概四、五歲,對,然後後來的時間就是,這裡有一點是當倉庫使用,對 就是沒有人住,然後那個時候,我印象很深刻是因為老家旁邊是田寮圳,那個苗栗市的一個圳,所以那個時候那個大水圳的那個氣味,還有那個聲音,然後還有,因為老家旁邊這邊是一個小巷子,那個鄰居會來往的那個景象,其實還是很印象深刻。

溫馨舒適的木造建築,簡單雅緻的庭院造景,店裡設計,到處都看得到主人的小巧思,像是天花板吊飾燈座、古樸懷舊的桌椅擺飾、還有利用過去的綠色老舊窗框重新打造的玻璃桌,甚至還保留過去建築所留下的珍貴一磚一瓦。

[老家團隊成員
陳鵬文]
回來的時候,老家因為施工的過程它其實變新家,對,那我,雖然格局還是以前,長輩他們走路、生活的格局,可是,畢竟你水泥是新的,瓦片的修復,木頭,對 其實它滿新的感覺,所以我們就想說,後面的,不管是家具還是使用的一些物件,都希望能夠把它原本有的放進來,不然就是把,類似那個年代的一些東西再回收再利用。

與一般的咖啡廳不同,少了現代都會的氛圍,要讓每一位顧客有家的感覺。

[顧客
馮文奇]
它的家具都是使用一些,可能是二手,比較舊的家具,然後重新打造,然後很有老家的感覺這樣。

[顧客
李郁庭]
一開始是,就是,就是他有在牆上寫一些有關於,就是阿嬤的故事或什麼的,就是有一種,就是我就覺得有一種回到外婆家之類的感覺,對。

儘管開店才約半年,接近午茶時刻,店裡已高朋滿座,這裡吸引人的不僅是家的氛圍,輕食餐點也相當受歡迎。水果塔、布朗尼以及司康,全都是店員們純手工製作,也大量運用在地食材。

[老家團隊成員
陳怡珊]
苗栗當地呢,產了非常多的水果,像是草莓、桑葚、很多西瓜或者是還有一些其他的,桃子、李子等等的都有,那都可以運用到甜點的部分。

目前經營團隊成員共有六人,各有不同專長,因此時常相互討論激發更多的活動靈感,他們時常邀請音樂、藝文人士前來,甚至打造了台灣版的『深夜食堂』,來訪的客人,不僅能吃到美味料理,更成為故事的主角。


[主廚
高健綱]
我們想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環境,更安全的環境,讓大家,晚上也有一個聊天的地方,我們可以以他的故事或是他喜歡吃的食物,我們來做個主題,讓更多人知道說,這個故事之外,還有它這個食物後面的意義是什麼。

六位成員從一開始不了解餐飲,到慢慢體會、品味,除了細心鑽研料理以外,店內更有一個小型展演空間,不定期展出作品。近期將推出的老家回顧展,陳鵬文學藝術的妹妹陳怡如正是策展人,她要透過創作,將對「家與人」的想法表達出來。

[老家團隊成員
陳怡如]
我想要回歸到講人這件事情,因為有人,所以苗栗這個地方才不一樣,也是因為有人,所以我們才可以做了很多事情,也是因為有人可以集結大家眾人的力量,為苗栗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除了要打造不一樣的藝文公共空間,邀請更多朋友加入,陳鵬文的團隊,也時常與社區裡的長輩交流互動,去年聖誕節就與里長一同辦活動,也由於年輕人加入,老年化的社區注入了新的活力。

[苗栗市維祥里
里長 周靖凱]
我想要跟他們結合就是說,多了解年輕人他們的想法,因為我們地方,自己做里長比較少走到外頭去,他們回來,既然有這個機會的時候,將他們的想法,來結合到我們自己的社區活動裡面,讓其他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走出來參加我們的活動。

[老家團隊成員
陳鵬文]
所以後來會,提醒自己老家,要去認識社區,跟參與社區的活動,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今天就是住在這個社區裡,這個苗栗市,客家人的,客家庄裡面,那你就得去認真的了解它,我覺得這件事情挺重要的,那也很開心是因為,附近真的有非常多太熱情的爺爺、奶奶,還有兄弟姊妹、鄰居們,所以讓我們就是很感謝。

對家鄉的眷戀,讓這群年輕人決定回來,創造不一樣的人生價值。爺爺的老屋延續了生命,屋裡的咖啡、料理和藝術人文,也活絡了家鄉。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洪炎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