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產業可說是這十年來,屏東客庄的明星產業,不過光環背後可是隱藏困難。內埔一位可可青農,一路從單純的農民、成立產銷班、自學可可加工到成立合作社,努力不懈開創屏東可可的新頁,去年7月更以合作社名義,成功拿下第一張屏東可可碳標籤,跟上世界減碳永續的步伐!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剪稀疏一點,它那個陽光採光才比較好。
農民走進自家可可園巡視,因為受到去年颱風影響,部分可可樹結果情況不佳,扣除不可控的天候因素之外,可可農民黃昭英在合作社協助下,獲得系統化的田間管理、施肥狀況掌控,把可可果顧得又大又漂亮。
[屏東可可農 黃昭英]
土質是酸性還是怎樣,看要用什麼肥,他會幫你驗土,就覺得果實有比較大。
而且和合作社契作,不擔心可可結果後,無處可去。
[屏東可可農 黃昭英]
前幾年就是(沒人收果),很多人鋸掉(可可樹),就是沒有跟合作社簽約啊,沒人收(可可果)的話,就束手無策,因為這個銷路的問題也是要打開國際市場才可以有銷路。
冬末春初,可可果還不算大量,農民送進合作社的可可果,每星期一就會有工作人員進行剖果的程序。
[合作社工作人員 李世章]
打開來看,看裡面有壞掉嗎,壞掉的,我們就淘汰,不要了,以前我們屏東都種檳榔比較多,現在這樣的可可也還很少人種。
有人以木槌敲裂果莢,另一人則專門負責挖出果肉。
[合作社工作人員 李淑女]
我們挖的時候要看有沒有發芽的,發芽的,那就不可以,還要看看有沒有蟲。
挖出來的果肉就準備進行發酵,之後再把可可豆拿到戶外曝晒,依照太陽強度曝晒1到2星期,正在進行這項工序的就是可可農出身的合作社理事長邱濬宇,只見他翻動可可豆,要讓每顆豆子都沐浴在陽光下,細心照料這些即將加工成巧克力的原料。
[屏東可可青農 邱濬宇]
晒豆子,我們要把它的水分含量降到7.8以下,這才是符合國際的一個標準,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步驟就是讓它盡量跟太陽接觸,也會撿一些小的、次級品的,我們會把它挑起來。
根據農業部農糧署資料,屏東縣112年可可種植面積有62.04公頃,和合作社契作面積就超過四分之一,達到16.5公頃。
照片提供 南國天物運銷合作社
0238~0246
[屏東可可青農 邱濬宇]
我們現在合作社其實是和農民契作,一年一年簽,包含種植和肥料的施作,我們都會去輔導他們,除了收購果實之外,我們也有一些福利,比方你有配合我們做產銷履歷,1個月、2個月會回饋巧克力多少量給他們,因為很多農民種了可可,他們沒吃過巧克力,自己(可可)做的巧克力。
邱濬宇投入可可產業十多年,一路從單純的可可農、成立產銷班、自學可可加工,到成立合作社,努力不懈開創屏東可可的新頁,去年7月更拿下第一張屏東可可碳標籤。
[屏東可可青農 邱濬宇]
整個國際的局勢其實會朝向減碳這件事情去邁進,所以我們就投入去做碳標籤這件事情,在做的過程中,在去做學習,然後了解說原來碳足跡、碳標籤是怎麼去評估,怎麼去把它做成1個合法的1個碳標籤的證明。
[可可媽媽 陳麗萍]
它的所有基礎資料全部都是新的,所以從我們農田開始盤查,盤查到我們的巧克力製作完成,比方說65%到100%,都不相同,要去磨、要用的電、水,以及用電的種類,都要去盤查,包含我們田間施的肥料,全部也要盤查出來,到後面,它的生命過程有5段,送出去用什麼車子,是一起送出去嗎,用什麼紙張來做包裝。
這個快1公斤了,(太陽)沒那麼大,我們要晒2個禮拜,對,像現在太陽很大可能晒個1個禮拜就可以了。
國外巧克力每公斤產生17-19,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作社取得碳標籤的巧克力則是每公斤產生7公斤碳排放,不到國外的一半。因為屏東直接在檳榔樹下種植可可樹,食物里程數短,碳排量自然少上許多。當全球都在談減碳永續的趨勢下,這也成了屏東可可的優勢。
[屏東可可青農 邱濬宇]
我們做碳足跡算出基本之後,我們下一步要做的減碳的標章,我們要去知道說我們基準點是比如說85%它基準點是40公克,那我們能不能努力在40公克以下,可以降到多少。
成功取得環境部碳足跡認證,成為全國首發具有碳標籤認證的巧克力,而這樣的「綠色商品」,也自然成為眾多企業認購的商品。
[屏東可可青農 邱濬宇]
光企業認購這一塊是滿可觀的,現在企業被要求他們就是要做ESG報告書,我可以(滿足企業)企業社會責任,也可以做綠色採購。
[可可媽媽 陳麗萍]
在我們環境部國家的平台上面寫得很清楚,它是綠色的商品,綠色商品在CSR(企業社會責任)以及ESG,他可以帶動這個商業模式以外,也有經濟的作用,再來也影響很多企業來跟他一起做一個倡議。
屏東可可產業發展十多年,一路上大大小小的難題、挑戰從沒少過,邱濬宇憑藉一股傻勁,不斷為屏東可可增加附加價值,讓可可豆更有競爭力,如今更跟上世界永續的腳步,開創可可新篇章。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