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蝠」與「福」同音,蝙蝠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是吉祥福氣的象徵,台中市太平區頭汴坑,有個蝙蝠洞,三、四十年前就吸引許多遊客到訪,也為頭汴坑帶來商機。這個蝙蝠洞其實原本是太平林家為了灌溉水田才鑿的渠道,被大水沖毀荒廢後,才成為蝙蝠的棲息地,但因為太多的人為干擾、和接連幾次的風災、水災,蝙蝠洞有三十年看不到蝙蝠。這些年來在地鄉親重新修復渠道、引水進洞,這一、兩年,慢慢又讓蝙蝠回到這裡,現在更結合枇杷、藍染等,推動地方產業、生態導覽,讓遊客認識頭汴坑的歷史及文化,希望能漸漸找回,早期那個熱鬧繁盛的頭汴坑。穿戴好雨衣、雨鞋,往伸手不見五指的漆黑洞穴裡走去。
小小的山洞僅容一人通過,有的地方還得側身才能繼續前進,腳下踩著爛泥,越往深處走,越加期待。彎曲的山洞裡,就像迷宮一般,不知道前方如何,過程中有幾處連接外面的洞口,忽見光明,彷彿又將人拉回現實世界,走著走著,我們要尋訪的主角,已經出現。
一隻隻蝙蝠倒掛在山洞上方休息,這裡的蝙蝠以葉鼻蝙蝠為主。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葉晉玉]
牠的數量現在目前為止,大概是兩、三百隻有,但是牠主要的食物是昆蟲,所以很多人說,牠會不會吸血,牠不會吸血,牠沒有這個習性。
頭汴坑的蝙蝠洞存在已久,不過當初可不是為了幫蝙蝠蓋房子而挖的。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專案經理 李賢昇]
因為這個蝙蝠洞,過去就是一個灌溉的渠道,這裡早期都是灌溉的水田,那麼當地的居民就是靠人工開鑿,來導引兩條溪水做貫通,來灌溉這個地方。
[太平區東汴里第六鄰
鄰長 曾金鳳]
一尺看多少錢請人來開鑿,開鑿你一定要彎著腰來鑿啊,你如果說蹲著鑿沒辦法鑿啊,無法施力,現在進去人也是站不直。
當時這裡的田地都是太平林家的,後來八七水災渠道被沖毀,林家無力修復,就荒廢在此,也因而變成蝙蝠的棲息地。
[太平區東汴里第六鄰
鄰長 曾金鳳]
蝙蝠很多,整個山洞都是,以前我小時候我常常進去啦,牠們腳跟腳這樣勾著,整串這麼長,蝙蝠啊,(那麼大隻喔),這樣大而已,翅膀展開有這麼寬啊,差不多七、八寸有啦。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詹惠涓]
小時候,就是國小的時候,老師校外教學就會帶來蝙蝠洞參觀,我只知道它最後會通到一個竹林,就覺得(很像)在探險的感覺,所以還滿喜歡進去蝙蝠洞玩的。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葉晉玉]
(當時)附近的道路都人滿為患,賣香燭的、賣蠟燭的,小生意的小販,他在這裡做(生意),三、四十年前,一個月可以賺一、兩千元,他一家生活都沒問題。
地方居民說,當時洞裡有上千隻蝙蝠,為頭汴坑帶來人潮、錢潮。但後來接連幾次的天災和人為干擾,蝙蝠從此消失了三十年。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專案經理 李賢昇]
剛開始有蝙蝠很多,但是因為很多年輕人搗蛋,用沖天炮去射蝙蝠,所以蝙蝠消失了一陣子,再加上洞穴沒有在維護,髒兮兮的。
後來居民向政府申請經費,整理渠道,再引水進來,希望重新營造蝙蝠棲地,剛開始沒什麼人看好,直到前兩年,一隻蝙蝠、兩隻蝙蝠,再看到一群蝙蝠,讓當地居民直呼,等了十年,這一刻,值得了。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葉晉玉]
很多人就講說,哪有可能,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有志者事竟成啦,因為生態保育是一個長時間的工作,怎麼說,我們說太平的頭汴坑是蝙蝠的故鄉,沒有蝙蝠這很奇怪的事情,牠不見了三十年,但我們用十年的時間,其實不算長啦。
蝙蝠好不容易回來了,當地人雖然希望,藉此找回頭汴坑過往的熱鬧情景,但為了避免重蹈覆轍,目前並沒有全面開放。
太平的蝙蝠洞,其實是個很多的隧道,水道所組合,總共大概有五個,有五個區域的蝙蝠。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葉晉玉]
像我們很多地方,是遊客沒有辦法到,因為我們已經把它封閉起來,目的就是要讓牠有一個好的生長環境,看到的是部分,但是這部分也夠了。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專案經理 李賢昇]
過去這裡面,因為比較潮溼,裡面也會有蛇躲在裡面,所以我們為了安全起見,也告誡遊客,千萬不要隨便進去,所以就透過我們基金會來安排做一個導覽,做一個導覽,然後順便讓他們了解蝙蝠牠的習性,還有這生態環境復育的重要性。
頭汴坑除了是蝙蝠的故鄉,也是枇杷的故鄉,每年三、四月是枇杷產季,海拔四百到八百的山區,早晚溫差大,是孕育枇杷的好地方。
枇杷不是整批成熟,打開袋子後,熟的才採,還沒熟的要包回去,工很多之外,採的時候也得小心呵護,以免碰傷。
徐明富種了三十幾年枇杷,他說一開始,是日本人引進的。
[太平枇杷農
徐明富]
頭汴坑再進來一點,有一處日本人種的枇杷,這就是日本人傳進來的,日本人種的枇杷,給我們姓張的人,我們來到這裡,來這裡開墾,以前這山坡地都是財產局的地。
農民在陡峭的山坡工作甚是辛苦,經過一年的耕耘,終得甜美果實。
[太平枇杷農
徐明富]
都沒有什麼平的地方,山坡都是這麼陡的,都是這麼陡,比較平的也有啦,那邊就比較平啦。
金黃多汁的枇杷,產期只有兩個月,有當地業者用枇杷入餐,搭配其他食材,開發出枇杷燴飯,枇杷排骨湯等特別的料理。
[廚師
傅斯禮]
枇杷也是比較涼性的,比較清爽,還有蘆筍、還有山藥,比較清淡就對了,(所以也是有試過說),(它的口感、口味就是跟枇杷是比較搭的),對 比較搭,比較搭,像我們這個湯也是,湯我們就加一點那個豌豆、枇杷,還有那個蘆薈,搭配的話就覺得,吃起來比較舒服。
為了增加產值、多元利用,還有酒莊業者,把枇杷拿來做蜜餞酵素和酒。
枇杷價格好,平均一斤一、兩百元,而一些賣相不佳、顆粒太小的枇杷,就可以拿來做加工品。
[頭汴坑休閒農業區
理事長 湯上棋]
就為打下來的次級品,找一個出路,就做加工品,做酒這樣,(就不會浪費掉),不會浪費掉,就幫忙農民這樣,有一個出路這樣。
[遊客]
酵素很好喝,他說它裡面有那個枇杷還有橄欖,非常地好喝。
[遊客]
(蜜餞)就是很像那個有金桔香甜的味道,然後有一點點薑的味道,還不錯。
湯上棋原本是烘焙龍眼乾的,九二一地震後,經農委會輔導才經營酒莊,他的家族來自苗栗,搬到這裡已經快一百年了,頭汴坑是太平唯一的客家庄,大部分都是從苗栗、新竹搬過來的。
[頭汴坑休閒農業區
理事長 湯上棋]
在三義那裡當時是日子比較難過,才會搬到頭汴坑這裡,比較山上,山上就比較適合耕種,比較有土有水,就搬到這裡來,我曾祖父的時候搬下來的。
[太平區東汴里第六鄰
鄰長 曾金鳳]
以前這山上可以開發,可以耕作,那就搬下來,做一做就搬下來這裡,那時候買土地便宜,買一些地就自己耕作啊,(做什麼工),以前我們就種香茅種樹薯,都要請工人啊。
不過周邊都是河洛庄,很少有人知道頭汴坑有客家人,於是水源地文教基金會,提出復甦藍染產業計畫,希望外地人對頭汴坑有客家連結,並且結合蝙蝠,設計出獨特的藍染蝙蝠裝,也帶領遊客,藉由這些地方產業,認識地方的歷史和故事。
用橡皮筋、竹筷子等,或綁、或夾、或縫,在布上構思自己的圖案,再浸到染缸裡,重覆染色、氧化,讓布漸漸吃色。跟著指示,一步步製作,到了打開布的那一刻,大家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遊客]
很意外、很驚喜,不曉得它會產生什麼樣的一個作用,所以,打開來以後,你看,那個不曉得怎麼綁的,綁了也會有一個心形的這個圖案出來,也很訝異。
[遊客]
一塊白布可以變成這麼漂亮,不同花的式樣,覺得滿有成就感的,用線繩綁,一直紮,把它紮緊,紮了好幾圈,再去染色這樣。
[遊客]
在電視上其實也看過只是一直沒有親自做過,那這次親自做到就收穫滿多的,變化出來的色彩也好,那個形狀也好,那圖案也好,都令人家很開心。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
董事長 葉晉玉]
它也是枇杷的故鄉,但是枇杷的產季有限,那如果你沒有辦法發展生態,沒有辦法(發展)觀光,沒有文創,就沒辦法吸引很多人進來。
結合藍染文創商品、蝙蝠生態,和枇杷、荔枝等農產,頭汴坑從過去的繁華熱鬧、到寂靜,現在再重新找回、和創造自己的優勢,期待著,有更多人走進來,一起認識這個,離市區不遠的山上小村莊。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Mar 27 Thu 2014 14:54
377集-蝙蝠,好久不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