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帶大家認識過,苗栗年輕人推動讓老屋新生的故事,其實老房子以及古蹟也很多的新竹北埔,當地也不少年輕人或經營者,正在如火如荼帶動與活化老屋。像是有將百年老屋打造成為咖啡廳、有歷史的三合院打造成為八音與客家文化傳承基地,以及有老診所化身成為一間書店,雖然保留下的是老建築、老文化,但都是以全新方式呈現,並透過行動一起解鎖老屋的各種可能,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北埔老街上,人潮絡繹不絕,除了有許多客家美食攤位,位在老街旁知名的幾座古蹟,也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

除了在這感受到懷舊氛圍,其中這棟百年老建築裡卻飄來陣陣咖啡香。

[客人]
其實是在這邊逛的時候,經過看到那個,這個老房子,然後覺得很有趣,然後就買了咖啡,就覺得他的咖啡很不錯這樣。

嗨,哈囉 來喝咖啡啦,對呀,今天想喝什麼。

店長親切的招呼客人,也詳細介紹每一款咖啡豆的特色,吸引不少客人光顧。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我那時候唯一的念頭就是說,這咖啡的東西是可以分享交流,我們開店這四年了,很多客人現在就變成朋友了。

[客人]
老闆娘就很健談,對然後都會很耐心的去介紹一些,咖啡的知識,還有風味那些,對然後就喝了很有心得。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117-0127

事實上咖啡店的前身是一家擂茶店,林昭妘是第二代,小時候經常在店裡幫忙,因此過去熱鬧的景象都還記憶猶新。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我小時候我媽媽跟我阿姨在這,民國87年那時侯在這裡開擂茶店,那時候北埔很熱鬧。

[林昭妘母親 洪靜琪]
但是921地震,地震後,因為我們中南部比較受創,整個那個旅遊業 就比較轉移到這邊,再加上那時候,電視還有報紙的宣傳,一下子就把北埔的擂茶,就把它打響起來,就開始就很多人。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205-0221

但擂茶店卻因為「921大地震」房屋結構受到影響,加上當時附近許多建築也需要重新整修,店面因而搬遷到老街的另外一頭,而這棟老房子也就一直閒置。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227-0236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就移過去那邊,這間房子就沒有,就沒有使用了,因為它旁邊,我們是土牆,稍微有一些裂這樣子,安全的問題,所以還是移到那邊前面去了。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236-0247

多年前林昭妘和先生大膽整修這棟老房子,決定創業開一間咖啡店。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有一次我們兩個人去日本,看到很多咖啡店在京都,結果回到臺灣,他就說,不然我們就把那一間整理整理,看有師傅可以來將這裡面改善比較穩固,然後裝潢過,我們就在那邊再開一間店。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312-0318

想開店,老房子得先進行整修,但也遇上不少難題。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335-0346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因為很久沒有人在這邊,所以那個木頭裡面也有白蟻,對有一些白蟻蛀掉的地方要拆除,拆除大隊來拆除,拆掉,木工師傅再進駐,把一些比較大支的鏽蝕掉的全部換掉,才開始做比較細項的,細節的整修這樣。

[北埔咖啡店店長 高明祥]
那我們還是需要很多精力在上面,要去找一些比較相對的木工,可以修這些老東西的,也是花很多時間。

相片提供 林昭妘
0359-0503

比較慘的這一區,就是當時被白蟻蟲蛀,所以我們就全部整個掀掉,掀掉之後再訂製新的木地板。

花了不少功夫整修,解決了白蟻問題,房子結構也做好補強,更保留下許多珍貴的老物件。

其實我們這個房子的結構,主體結構,我們都是維護著的,然後做加強,那像這個樓梯的這個扶手,就是早期以前就有了,對然後我們就是再請師傅磨過,上過漆之後,讓它更柔亮這樣子。

第二支,很明亮我覺得,甜感滿好的,對呀,第三支就比較沒有風味。

除了開咖啡店,他們也自行烘豆,並努力精進烘豆技術。

我們今天要烘那一支,要不要做一些調整,你說天堂這一支,對,天堂這一支,草莓精靈,我是覺得它的Body(醇度),可以再做強一點,然後甜感再高一點。

[北埔咖啡店店長 高明祥]
我們每個季節,會因為就是風味上會稍微做調整,所以我們在烘豆之前,我們都會先去確認一下,我們這一季的風味要怎麼呈現。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咖啡是水果,它是水果,那它採摘下來之後,它會用不同的處理法,然後讓它有風味,那水果的風味,它會因為季節,然後土壤環境,甚至不同的國家產區味道不一樣,那我們做烘焙,就是說保留讓它再畫龍點睛一下,怎麼能把咖啡的水果的果香花香保留下來。

店裡還有一個特色,他們結合當地陶藝家,一同設計特殊裝咖啡的容器,讓客人喝咖啡時也同時有不一樣的多重饗宴。

[北埔咖啡店店長 林昭妘]
就是現在很多咖啡,它都是用馬克杯裝的,散熱又很快,那又因為北埔冬天很冷,你如果用馬克杯,一下子就失溫了,那如果你用這個執壺,第一它保溫效果很好,第二它又可以分享,第三精品咖啡熱到冷的變化很多,我就想說,如果我可以找在地的陶藝家,做這樣器型的東西來裝咖啡,也是很好的事情。

在老房子裡,夫妻倆也讓當地對咖啡有興趣的青年留在店裡學習並分享經驗,希望為老建築增添人氣與更多活力。

除了有百年老屋裡傳來的咖啡香,也有從老伙房裡傳來的陣陣音樂聲。

[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 彭峻暘]
就是說我們的老祖先傳承這個,我們現在做這件事情,是直接跟祂最快最直接的連結,以前祂聽這個,我現在做這個,祂也是聽這個,我覺得沒有傳承下去有點可惜。

影片提供 彭峻暘
0720-0725
原本從事陶藝的彭峻暘,從小對客家八音相當感興趣,一次偶然機會看見當地八音藝師賴義發的表演後,開啟他八音的學習之路與新的人生方向。

[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 彭峻暘]
我畢業回來就比較有時間,我就去聽他表演(師傅),聽一整天,聽到中午吃飯我就回家,吃好之後又出來去那邊聽,後來師傅覺得,這個男孩整天在這邊沒有人管,好像很有興趣的樣子,在這邊一直看整天,後來是這樣接觸到賴師傅這樣。

[八音藝師 賴義發]
他就來看熱鬧,看到覺得八音這樣表演,一直站著這樣看,看來看去,聽到很有趣,就跑到我後面站著,一直看到我吹嗩吶跟拉二胡這些,這樣看來看去,他就說你願意教人嗎,場子結束之後,我說有人要來學,我怎麼會不教人呢,我全部都會教人。

只要有人願意學就無條件指導學生的賴義發,發現彭峻暘不僅認真,更有學習八音的潛力。

相片提供 彭峻暘
0838-0845

[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 彭峻暘]
那時候,老師也覺得,這個文化沒有傳承很可惜,後來他就無條件的是說,想要學我教你多少,就給你多少,基礎是吹嗩吶的基礎,拉二胡基礎,是老師這邊先打好基礎。

相片提供 彭峻暘
0856-0902
影片提供 彭峻暘
0910-0911
相片提供 彭峻暘
0911-0914

[八音藝師 賴義發]
他每天晚上都練習,每天都練習,說真的,他有時候收音機錄起來,聽不停,說真的他細胞很好,學習很好。
在賴老師的指導下,如今他已經是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經常外出表演,甚至他特別租下相當有歷史的老伙房作為他的工作室,也同時是發展陶藝、八音與客家米食的活動基地。

[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 彭峻暘]
我覺得沒有傳承下去有點可惜,我這裡未來會做,除了是八音的集會所以外,到時候做陶藝工作室,我也會搬過來, 第三個就是客家的米食,是我們粄這些東西,我也要做推廣。

[八音藝師 賴義發]
所以說誰要,我盡量就教他,我也跟他說盡量要教人,這個東西不要讓它失傳就好。
 
本身就喜歡懷舊元素的他,保留下老伙房裡大部分的原有樣貌,而其餘需要整修的部分也大多是自己動手做。

[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 彭峻暘]
這樣的形式房子,覺得很有溫馨懷念感,這樣的感覺,因為這房子等同於是屋頂以上的,都全部是重新做過,所以包含水電這些東西,大致上都是我自己做的。

他花了不少時間做整修,甚至發揮創意將過去撿拾到的一些老物件融入到改造的元素中。 

[北埔客家八音團的團長 彭峻暘]
所以以前留下來的門,很多全都是可以用的,像我是會,就是自己會慢慢整理,像這裡很多是玻璃壞了,我就撿了很多花玻璃,我就自己切割,自己釘製,自己用上去這樣子,將這個環境營造出,盡量不要有什麼,比較現代的那種材質的東西。

彭峻暘也期許未來這裡將成為傳承客家文化的新基地,希望將豐富的客家文化底蘊繼續流傳。

有在地人為老屋注入新的活力,也有移居到北埔的一對夫妻買下當地老診所重新整修,賣起咖啡並成立一間特色書店。

[北埔書店主人 陳萬成]
我也是希望保存這個老房子的原貌,跟過去的一些歷史,其實我覺得說,我們這個咖啡館,是像書店的咖啡館,所以知道說,過了幾年之後,我們說,隔壁原來是我們看書地方,那我想,不然我們來開一個小小的書店,小小書店也很有意思。

從新竹市搬來北埔小鎮的他們,除了深愛北埔的環境,也因為這裡的歷史文化而深受感動。

[北埔書店主人 高美玉]
就是我們在來北埔之前,就是認識了姜紹祖這樣一個人,那就是有一天,我們兩個看了一部電影,叫《一八九五》,那我就很感動,然後就常常跟阿萬說,我們應該到北埔去看看那個他的家,然後也開始,我們去尋找北埔的歷史古蹟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源頭。

相片提供 陳萬成
1229-1235

在這樣的機緣之下,他們不僅讓老診所這棟建築重獲新生,也帶入軟體文化做延續,除了經營店面,他們不定時舉辦讀書會、導覽活動,也開設生活植物課程等,另外也開發與在地植物或野菜相關的文創商品,希望一步步讓更多人愛上北埔的美。

[北埔書店主人 陳萬成]
我是覺得在北埔很重要的瑰寶,就是我們的歷史古蹟,跟歷史文化,這千萬,這個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在這個地方。

[北埔書店主人 高美玉]
我覺得我最喜歡的北埔,就是它到處都有綠樹,對,我是希望這些景觀不要再不見了,就是讓它繼續的留存下去。

本身就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北埔,因為古蹟維護與老屋活化受到許多人關注與投入,透過舊元素與新思維的相互交織下,不僅讓在地軟硬體文化延續,更展現出其獨特的新能量與新風情。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