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福拜新丁新枝,在屏東六堆地區,新埤鄉和佳冬鄉聚落,可看見稱為「做五碗」,又稱「看碗」或「做碗」的特殊習俗,也就是以豬的內臟做成五種不同意涵祭品,來祭拜忠勇公。但因為看碗藝師逐漸凋零,一度面臨失傳危機,還好近年有新生代接手,傳承做五碗的技藝。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作福拜新丁新枝,是佳冬六根庄裡的大事,鄉親幾乎可說是總動員,趕在拜天公之前,從隔壁賴家村來支援的看碗老師傅賴信松,按照往例,就在福廠旁做起五碗。
豬膀胱上繫上金線,做出葫蘆型態,一邊往碗裡補上白飯,做為支撐,鋪上豬網油、染上紅色,就是五碗祭品。
[佳冬鄉看碗藝師 賴信松]
要拜忠勇公,這個比較不好做,這顆,(這顆是什麼)?豬膀胱。
所謂「看碗」,又稱為「做碗」、「做五碗」,就是運用豬的心、肝、肚、肺、腎等內臟,經由師傅的巧手,製作出五碗不同意涵,具有教化人心的祭品。
[佳冬鄉看碗藝師,賴信松]
做了十幾年,師傅過世了,他還沒過世,我就學會了,眼力好,就很快學會,賴家村昨天的(做五碗),村長(製作),我教他的。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理事 楊景謀]
比較特殊的就是我們左堆佳冬和新埤,還有做五碗的風俗,做五碗,新埤和佳冬有些微不同,用豬的肺、肺管、豬肝這些所製成,它就供奉在忠勇公的香座位前。
「做五碗」早期在六堆客庄重要祭典中很常見,但隨時代變遷,目前僅剩左堆佳冬賴家村、新埤南豐村等地保有,且因藝師逐漸凋零又少人傳承,一度面臨失傳危機。
今年賴家村前村長就從老師傅手中習得技藝,首度在作福拜新丁新枝祭典中,向忠勇公獻藝。
[佳冬鄉賴家村前村長 王薏蘋]
葫蘆也是代表多子多孫,這是祥豬獻瑞,這是姜太公釣魚,就是保佑大家都是平安這樣,大概差不多2、3個小時(製作),因為它這個下面還有米飯要先煮熟,然後在上面你看到的紅紅的這個部分是網油,然後去做一個染色。
新埤鄉南豐村做五碗的傳統,則是由村裡的年輕子弟曾柏仁承接,只見他備好酸菜、豬網油、川燙過的豬內臟等材料,準備一展身手。
做一個眼睛的洞,把它塞進去
在豬腎上戳出小洞,塞進黑豆,就成了老鼠的眼睛,再加上耳朵,更是活靈活現。一樣是左堆做五碗,佳冬和新埤的型態略有不同,填充物酸菜取代了白飯,豬網油也不染紅,
豬肚裡面空空的,所以我們就用酸菜塞在裡頭,填充,看起來才會飽滿,這邊因為有切,這邊要用線縫過,縫了之後,等一下後面要綁起來。
呈現的牲禮型態也不盡相同,像新埤地區會把豬肚填充酸菜,縫出兔子造型。
這兔子很福氣喔,這要很小心,不然一次畫不好就…
五碗當中,製作手續最為繁複的非「姜太公」莫屬,先在豬氣管上描繪出五官,戴上帽子,還要加上釣竿。身為新世代傳承者的曾柏仁,不只了解傳統意涵,更賦予新時代定義。
[新埤鄉看碗藝師 曾柏仁]
姜太公釣魚,就是凡事不強求,這是做鳳梨,這是老鼠,老鼠有鳳梨可吃,才不會吃農作物,兔子有山可躲藏就不會去打擾到人間,以前因為老鼠跟兔子很會繁殖,也有一個多子多孫的意思,現代來說豐衣足食了,我們就來重新下定義,做人就豬腰(豬腎)挺直腰桿,做事要同心協力、同時要有寬仁大度的心態,然後要同甘共苦,最後就怎樣,就可以一氣呵成
別看現在曾柏仁製作技術純熟,他當年接手的情況,可是相當艱辛,當時老師傅已經過世,他只得硬著頭皮、憑印象復刻製作
[新埤鄉看碗藝師 曾柏仁]
最困難的是沒人教,因為師傅過世了,造成斷層,就沒人來傳承,要問誰也不知道,最後想到以前有紀錄,有影片,請教以前來記錄的人。
[新埤客語薪傳師 莊蘭英]
(2015年)那時候我有錄到(謝有發)老師傅那時候做五碗的每個程序,在臉書上看到柏仁在做,我看到使用的部位錯了,我就說柏仁我可以把那時候記錄老師傅做的過程、大致情況跟你分享。
影像提供 曾柏仁
TC0536~0559
有指定,什麼器官做什麼部位這樣子
撿回失而復得的傳統,曾柏仁很是珍惜,近幾年凡是有傳統文化體驗活動,或是到國小授課,他都樂於分享,把左堆的特色文化傳播出去。
[新埤鄉看碗藝師 曾柏仁]
這2年大成國小的校長,有邀請我去學校教,現在學生,我們南豐村、打鐵村的孩子都知道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這個觀念,傳統就可以從學校做起。
[屏東深耕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林高本]
一定要和學校合作,除了辦活動以外,和學校合作變成一個教材之後,每一年都有新的學生可以去了解、學習,甚至於說做五碗不一定要用豬內臟,我們用紙黏土讓他做也好,變成一個教材之後,每一個人都知道這就是「做五碗」。
客庄人口外流,加上年輕人普遍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或興趣不高,左堆作福儀式中這麼特別的「做五碗」習俗,一度瀕臨失傳危機,幸好如今有新生代力挽狂瀾,繼續承接地方傳統技藝。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