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農業產季,農民不僅忙於採收,還要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這幾年農民察覺到,天氣不穩定,「格外品」比例增加,為了降低損耗,很多農民努力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同時結合食農教育及觀光體驗,帶領消費者了解產業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接下來我們一起跟著鏡頭前進草莓、柑桔產業的食農體驗現場,看農業如何走向更永續的未來。
一顆一顆鮮紅飽滿的草莓,看似美麗可口,卻是農民跟天氣搏鬥後的辛苦成果,一旦遇上寒流來襲,在草莓生長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變成畸形果。
[苗栗大湖莓農 邢敏芳]
像這樣子開花的時候如果寒流來,寒流來它授粉下去不好,它就會變畸形果,它要收花的時候,收尾的時候,一到寒流來它收花不好的話,就會畸形果。
[苗栗大湖莓農 袁婧清]
它叫什麼名字?開窗果,不過我跟客人說,它其實是沒有壞,還是可以吃的,你裡面把它擠個煉乳,或像那個番茄蜜餞,把它塞一個進去配都OK,當然這是我們自己自嘲啦。
天氣變化多端,忽冷忽熱讓草莓生長不穩定,開花時受損,結果時變形,很多問題都讓農民頭痛不已。
[苗栗大湖莓農 袁婧清]
這個的話也是因為天氣的一個,比較劇烈的反應,造成它那個花的收花不漂亮,通常比較常發生是在,瞬間低溫的時候,然後它那個,造成它營養吸收不是那麼的穩定。
[苗栗大湖莓農 徐志德]
當開花開得茂密時,遇上寒流來或下霜,全都會受損傷,全部出來都是「跔子(畸形果)」。
氣候不穩導致格外品數量增加,農民辛苦栽種,但因外觀欠佳不能上檯面,只能另尋出路提升價值。
[苗栗大湖莓農 邢敏芳]
增加很多,有時候很多,像這樣畸形果我有時候採下來,兩、三籃都有,妳看兩、三籃,一株草莓裡面就開幾顆而已,如果一顆草莓裡面給妳兩、三顆畸形果,就沒有用了,就等於產量很少,都要丟掉。
[苗栗大湖莓農 葉德龍]
下雨天、南風天,如果下雨就會有水傷,吹南風又有過熟的問題,對呀,露水太重偶爾也會裂開。
天氣越來越熱,草莓種植越來越難,農民只能不斷學習,提升技術,才能跟上這場氣候考驗。
為什麼我們這幾年種草莓越來越辛苦呢,最主要是氣候越來越熱,大家應該有感受到,今天還像冬天喔,這禮拜還像冬天喔,十一月初到十一月底都還是很熱。
面對氣候變遷挑戰,農民不斷精進技術,學習溫控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努力維持草莓品質。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 呂秀英]
因為草莓在冬天才有,表示說它比較適合比較,溫度比較低的,不會太潮溼的,但是這幾年來因為天氣越來越熱了,那碰到高溫高溼,我們很多的病菌就會發生。
農民把「NG草莓」賣相不佳的格外品,做成附加產品,開發在地特色美食,創造更大價值。
[苗栗大湖莓農 葉德龍]
那些NG品我自己就煮草莓醬,不然就是拿去做冰棒,因為口感吃起來非常好吃,我想說,豐香的部分我自產自銷,就沒有繳給盤商,所以我想把它用得淋漓盡致,發揮它的價值性。
[記者 許儷齡]
在生產的現場大家都希望所採的草莓,屬於大顆、直接可食用的,不過事實上也會有小顆或別種的,對農民而言,他們就會把這些拿去做其它應用。
近年來觀光農業興起,有莓園不僅開放採果,還規畫果醬DIY體驗,讓遊客親身參與加工過程,拉近消費者與農業的距離。
[苗栗大湖莓農 徐志德]
販售時賣相不佳,比較不好賣,就要另外挑選出來加工,不然就像打草莓牛奶,比較看不出來,或是做草莓酒、草莓醋,做加工。
面對氣候變遷與市場挑戰,農民努力尋找出路,發揮創意,將格外品融入食農教育。
第一步先把桔子先切,不要切到 這樣太深了,不要切斷,要切一半、要連著果肉,對,劃過去後繞一圈。
[鹿寮坑溪青年培力工作站專案經理 黃政權]
比較沒那麼漂亮的,我們會把它留下來,我們沒有賣,要賣是皮漂亮、光亮的,市場販售時價格才會比較好,那這種比較醜的,我們可以拿來做桔醬。
鏡頭接著從苗栗大湖轉到新竹芎林,這一天,柑橘業者帶領遊客親手熬煮桔醬,見證從酸桔到醬料的製作過程。
[體驗民眾 馮筱芸]
現在要把它去籽,然後把皮跟籽,還有汁液要分開來,皮等下就要去,用熱水燙過,要去菁才不會苦,我們今天就是來體驗,覺得來體驗就會覺得很好玩,很早就來,然後去採,從採到這邊會覺得很好玩。
[鹿寮坑溪青年培力工作站專案經理 黃政權]
皮這邊有的會有黑點,有些碰撞到、昆蟲經過,採收下來後洗乾淨,我們把這塊挑掉,揀掉後剩下的還可用,那我們製作桔醬就很足夠,最主要我有設定一個主題,叫做客庄好味道,讓大家來學。
透過親身參與農村體驗,了解農業挑戰,培養珍惜食物與永續消費的觀念。農民運用格外品,既減少浪費也結合農業和觀光,為產業創造更多可能。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