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十多年來薪資停滯,如今「到都市打拚」可能不那麼令人嚮往了,也不少年輕人將返鄉務農視為選項,尋求更樸實的生活與心靈,而這也或許是農業發展的新契機。以農業為主的屏東縣,人口連續十一年負成長,五年來都在全國倒數五名之內,人口外流嚴重,造成農業勞力不足、技術斷層,屏東縣政府為了吸引青年返鄉務農,推出燕南飛計畫,以兩年最多24萬的農業創業金,補助72名45歲以下的屏東人返鄉。這樣的計畫對年輕人有吸引力嗎?因為農業失去年輕人的屏東,有沒有可能再靠農業找回年輕人,止住人口外流呢?一起探討。屏東縣佳冬鄉佳冬、六根兩村,每年農曆正月十二,有搭福廠拜新丁的習俗,福廠裡的供桌上,是兩村去年有男丁出生的家戶所奉的新丁粄,依據盆數就可得知新生兒數量,算是另類的戶口普查。

[佳冬鄉六根村
村長 張振香]
去年23盆今年21盆,這就是我們新丁的各年的紀錄,再往上我要看簿子才清楚。

佳冬鄉人口全盛時期,每年可擺上一百多盆,新丁粄多到供桌擺不完,現在受少子化及人口外移影響,近年來供桌都空著一大半,連續五年辦「拜新丁、新枝」儀式的萬巒鄉萬巒社區發展協會,因為近三年新生兒只剩下個位數,今年更是首度停辦。事實上,以農業為主的屏東縣人口成長率已經連續十一年負成長,五年來都在全國倒數五名之內,從民國95年跌破90萬大關後,就一路往下滑,去年一月全縣人口有85萬7939人,短短一年,今年一月人口數就又少了6100多人,人口外流嚴重。

[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13班
班長 陳建行]
其實在現今的社會上來講,其實多數的年輕人,比較嚮往的是都會區,我想這個是,這個是大方向是這樣子啦,那最主要,是因為在整個,屏東縣是屬於一個農業的大縣,那其實在整個周遭的整個產業上來講,它並沒有提供這麼多的一個工作環境給這些年輕人,所以非得在他們求學之後呢,要向外去謀生,可是在這樣的一個人力外流的現況上來講呢,會造成其實在整個地區上,農業其實現在人力上,面臨很大的一個叫做,勞力斷層的問題。

身為農業縣的屏東縣,青壯人口外移,造成農業勞力不足、技術斷層,產業越來越蕭條,屏東縣政府年初便提出「燕南飛計畫」,將以兩年最多24萬的農業創業金,補助45歲以下的屏東人返鄉務農。

[屏東縣農業處
處長 林景和]
農村,這個老人越來越多,年輕人都出外去賺錢,是不是可以利用這個農業這樣的,如何來增產、如何來提高品質,又能讓他們的收入,不會輸給在都市打拚賺的錢,這是最重要目的,第二點呢,就是說,年輕人如果回來,除了說他在家裡的田地可以承接以外,家裡的老人、自己的父母也可以看顧。

只要45歲以下,大專學歷以上,並曾在屏東縣設籍滿一年以上,便可報名參加燕南飛計畫,通過審查,就能參加研習課程,到縣內農場或合作社實習,由專業農民引導入門,減少摸索跌撞的過程。

[屏東縣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我們所有受訓的學員,能夠完整地,而且得到我們長期間的培訓,那同時你也能夠了解,整個農業經營,經過整個季節的更替,過程當中,所謂可能面臨的問題,那最重要就是你未來的行銷的通路,應由你原來的輔導的場所,為最重要的學習的基地,因此你可以透過他們,成為未來事業的夥伴,也可能未來成為他們的衛星的工廠。

碩大飽滿的香蕉已經可收成,農民趕忙趁著好價格採收,迅速且熟練割下整串香蕉,再分割成一小把一小把,免得傷及外觀,小心翼翼放上車,接著送往合作社。內埔迦登果菜生產合作社主要向農民收青蕉,催熟後再運到北部批發市場拍賣,或者外銷到日本。

<針對它的形狀,還有那個重量, 還有皮膚 然後去把它做篩選,那它會跟,可能會分成,上級品跟下級品這樣子。>

分過級別的香蕉秤重、裝箱,就準備銷到外地去,迦登果菜生產合作社也是燕南飛學員可選擇實習的地點之一。

[迦登果菜生產合作社
負責人 陳卉蓁]
香蕉就要從種植,到出貨,從青蕉到黃蕉,每個,每一個過程有沒有,都有去做過,我們對一種作物有沒有,都會有完整的體驗,那以後,你想要種番茄,還是說要種什麼李子,都一樣的態度去做這樣,上一代跟現在二十幾歲,想要做卻不知道要怎樣做的,確實就要透過,有正確的農業的觀念,後面有沒有,走的路才會比較長遠。

拿著圓鍬挖牛蒡的,是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十三班班長陳建行,他種植的有機牛蒡,還沒正式採收,訂單已經接到手軟,歸來這裡的土質、氣候適合牛蒡生長,從日治時代就有種植的紀錄,但光復後,因台灣人沒有食用牛蒡的風氣,面積便逐年遞減,陳建行多年前返鄉務農,和班員一同努力,將市場價格低迷到只剩一公斤25元的牛蒡,拉抬到一台斤可賣到100多元,再創歸來牛蒡產業榮景,

<這樣子的尺寸是最好吃的,也是外銷規格最好的,因為它這個,它這樣的熟成度,大概只有七、八成左右,那它的纖維還沒有老化,這個牛蒡一折就斷掉了。>

原本在台北從事生技業的陳建行返鄉後,發揮所長,創立牛蒡品牌,為牛蒡加值,二次加工製成牛蒡茶、牛蒡醋等產品,甚至做成保健食品,創造高利潤,

[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13班
班長 陳建行]
其實台灣的農業可以更不一樣,那像我們這些年輕人回來,我們會開始會去,去規畫,去規畫我們未來整個農業走的方向。

鳳梨剛進入產期,一畦畦鳳梨田裡,全副武裝的工人穿梭其中,小心翼翼採摘,66年次的郭智偉,結合小農,展開計畫性生產,把生產線的概念帶入農田,訂出一套生產流程,讓農民跳脫,農產品價格暴起暴落的宿命。

田裡摘下的新鮮鳳梨,進到集貨場,分級、包裝,鳳梨王子郭智偉開著堆高機,忙著將鳳梨裝入貨櫃準備外銷,這裡是全台鳳梨外銷第一的綠地合作社,去年外銷中國、日本的量就有700噸,今年預計外銷量要達到1100噸。

[綠地合作社
理事主席 郭智偉]
農村的基礎勞力它是不夠的,然後現在的老農也比較居多,我們的現在基礎勞力都是比較老一輩的長輩,這些大哥、大姊,所以其實我們現在很缺,年輕人願意返鄉,這是第一點,勞力的部分,第二個,因為現在整個行銷的模式,需要有一些青年的熱血帶進來他們的想法,對,去做整體上的再去重新再去鋪線,然後再去做重新的行銷。

郭智偉合作社裡的工作人員,大多才25到35歲,他希望藉由年輕人的熱血以及創新為農業帶來新火花,負責行政和網路行銷的新進員工,就才剛從外國大學畢業回來。

[綠地合作社
員工 張睿芬]
到農村工作的話,一方面是因為我家庭背景的關係,因為爸爸是做農業,然後爺爺也是,所以,一直以來都對農村方面都有所接觸,然後再加上,我之前有去實習,然後是在城市,然後有點繁忙,然後我會覺得說,可能生活的步調沒有辦法跟上,所以後來就想說,那回來農村這邊做做看,說不定會比較符合自己的路,就是步調。

這些產銷班、合作社,都是屏東縣內農業產銷創下佳績的團體,也是青壯代的新農民,將提供給燕南飛學員實習機會,從中汲取農業知識與經驗。

[屏東縣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你只要參加我們輔導場所的這些實習,每個月除了可以得到輔導場所給你的生活津貼,學習他們的整個專長、經驗、管理的方式,以及通路、行銷各方面的這樣一個難得的,有他們非常好的傳統的經驗以外,那最重要的就是,屏東縣政府為你也同時儲值,6個月,就是6萬元的創業獎助金,那麼12個月,就是12萬元的創業獎助金,在你未來獨立從農的時候,經營蔬菜瓜果0.3公頃,果樹類0.6公頃以上,那麼屏東縣政府將持續地,減輕您在經營跟天災的風險,每個月還是繼續的給予一萬元的生活津貼的補助,那等於就是長達有兩年的時間,是由政府非常長時間地,來給您做一些輔導跟培訓。

[屏東縣農業處
處長 林景和]
有很現代的一個農業,什麼叫做很現代的農業呢,利用溫室也好,也有很好的一個行銷的一個人家說的方式,像網路啦,還是說,我們縣政府來協助說,把它連結這個通路的時候,這些年輕人他們就可以發揮,他們原來在都市有學到的這些東西,回來我們屏東縣農村來貢獻,這是很好的一個,人家說的打拚的一個方式,創業的一個方式。

屏東縣政府提供誘因,希望吸引年輕人返鄉務農,但是否真能符合年輕人的需求?家中專門做剝殼椰子的內埔鄉民黃明賢,看中補助金額高,便報名燕南飛計畫。

[燕南飛計畫報名者
黃明賢]
爸爸從幾年前就開始在做這個,(椰子)剝殼的工作,所以我們這個剝殼,現在也算是做滿大量的。因為平常,從小就務農,做到現在二十幾歲,家裡長期都是務農的,習慣了,所以它(燕南飛計畫)對我來講,它有補助,對我們是一個保障。

[黃明賢的爸爸
黃國貞]
小孩子養大了,自己看得到最好,因為關心他的安全,他在外面不知道情況,(會擔心說像務農好像比較沒發展這樣嗎)?不會啦,要努力做啦,對不對,你就認真做,應該是有飯吃啦。

不過投入農業,報酬並非立竿見影,兩年時間的輔導,真能見效嗎?

[綠地合作社
理事主席 郭智偉]
你會先在農場實習一年以後,基本上的一些農業的知識會有,可是沒有實作,所以第二年要投入到整個產地的時候,其實還是要整個合作社部分、產銷部分,還有農會部分,這些農場,是要再全力去輔佐這個青年,讓他在這幾年的時間,一個週期至少要三到五年,在這五年把他培育成,從一個學員,培育得到成功,他自己是一個創業的老闆,對,這一段時間,必須互相一直在配合。

燕南飛計畫錄取72名學員,執行兩年計畫,這72名種子學員是否能夠起拋磚引玉之效,當起屏東年輕人返鄉務農的領頭羊,都還是未知數,回歸到現實面,務農真有吸引力,能讓青年回鄉拾起鋤頭嗎?

[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13班
班長 陳建行]
一個農業的東西,回歸到,其實是一個獲利面嘛,今天如果說,從事從農業上來講,他的獲利是遠比,遠比他現在的薪資所得(多),我相信,它一定有它的利基可以吸引年輕人回來,更何況在整個農業上來講,其實,台灣現在的消費環境上是屬於比較多元性的,那農業的東西又是我們日常飲食,比較需要的其中一個元素之一,它是必需,在消費大眾上來講,它本來就是必需的。

[綠地合作社
理事主席 郭智偉]
我覺得,錢就是最大的誘因啦,你要讓他回到農村,那可以去有生活的,我們講,你要有生活的品質啦,那你至少要可以養家活口,對,那因為回來要組織家庭嘛,總不能可能一個人回來工作,所以你必須要有一份你自己的事業,又要,初期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啦,那我們有一塊田,可以去做投資是我們自己的事業,對,這兩個要同時進行。

錢就是誘因,「前進農業科技園區發現新台幣」,則是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在民國93年首次招商時喊出的口號,到目前為止,園區內共有82家廠商,去年產值超過40億,預估到106年提升四倍多,到180億,要為農業再創新契機,而這裡幾乎就是屏東的希望。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主任 黃金城]
目前我們大概將近九百個(就業機會),那大概106年的時候,我們就會提升到超過兩千個。我們園區呢,是已經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那我們現在土地的使用面積已經超過82%,那所以在明年開始,我們可能又要擴編我們的那個,就是我們土地,那大概也是一樣,106年這個開發案就會完成,開發完成後,我們會增加大概八十到九十個廠商進來,所以這個整個未來的(就業)人口,我們希望能夠提升到大概四千到六千。

從台北到屏東蓋廠的生技業者劉健誼,是首批進駐園區的業者,以發酵技術生產生物農藥與肥料,希望打造無毒安全的農業環境,

[生技公司業者
劉健誼]
當初政府規畫在屏東設立農業生技園區,我們的看法,是一個非常好的一個方向,因為我們覺得說,一個專業的園區可以做一個產業配套,上下游整合,所以我們才沒有在中部科學園區,而選擇在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進駐。

屏東農業生技園區附近,就有屏科大、美和、大仁、還有高應大燕巢分區、及高師大等大學,人才招募理應不成問題。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主任 黃金城]
我們是希望,從學校端這邊來,也就是說,從學生階段的時候就讓他進到產業界,有一個建教方面的一個合作,也就是說,學生可以在,寒假或暑假的時候就進入到這個藥廠來實習,從產跟學方面,兩方面來,雙方面來配合的話呢,就可以為我們台灣,建立這一種人才培育的這個方式。

[大仁科大食品科技系
主任 鄔文盛]
對我們屏東比較落後的這個農業縣,它也製造一個就業的機會,和廠商或是政府,三方面,產官學有一個合作的機會,對屏東應該會,活動啦,什麼的,會增加變活絡,經濟方面,會帶動我們的經濟啦。

[生物科技公司
員工 鄭明智]
我自己本身是屏東人,然後在,想說畢業之後,在這個,剛好有農科園區這地方,然後它裡面又有相關產業可以提供我在,求學上面的一個發展,然後又離家比較近。

然而像鄭明智這樣,願意在家鄉工作的案例卻不多,劉健誼發現,學生在屏東讀書沒問題,但要留在這裡工作卻大有問題。

[生技公司業者
劉健誼]
最大的問題是,這些學生畢業後,不一定會選擇留在屏東,因為,在園區附近,可能沒有一個很好的生活機能,學生畢業後,他可能會有另外一個階段,可能要結婚,要生子,要就業,就業,當然這邊有非常多的就業機會,但是,在另外一個這個階段的,比如說,要找人生另外一個伴,人生的伴侶的時候,他可能會面臨到,這個不好找,而且在,約會也沒有很多的好的一個地方。

園區內生活機能不好,只有一家餐廳和便利商店,劉健誼還在公司內設了員工餐廳,至少員工不需為午餐煩惱。

[農業生物科技園區
主任 黃金城]
你的生活條件的問題,可能不像市區裡面那麼方便,然後交通的問題,所以有些,他到城市裡面去以後他就不太願意到,這個比較偏僻的地方來,但是這一種情形在未來是會改觀的,因為我們的公共設施我們會去加強。

就業機會不夠多,生活機能不夠好,青壯人口不斷從鄉村外移到都市,以至於屏東縣人口成長率連續十一年負成長,

[屏東縣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因為我們也受到,整個全國高齡化跟少子化的影響,包括屏東整個農業的發展,跟地理的因素,讓我們就業機會可能有受限,但是在這幾年來,在都市裡頭,事實上生活、居住,包括租屋各方面的消費,事實上是非常地不容易,那因此我們也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那加上這幾年的極端氣候的變遷,跟糧食安全危機的概念,那也讓更多人去重視到,有擁有土地以及農業的重要性。

[屏東市蔬菜產銷班第13班
班長 陳建行]
從原來,從以前從事只是以生產為主的這樣一個產業,產業型態,慢慢地,我們會開始把一些,像生技、食品的因素導進來,那讓我們的產業呢,更加值、也能讓它的獲利能夠更多元,那我相信,我相信現在年輕人追求的,就是一個穩定的工作,那如果在農業上來講呢,透過年輕人回來,讓我們的產業更加值的話,我相信,賺了錢,年輕人就應該,就會留下來。

台灣薪資停滯,貧富差距惡化,在都市謀生更加艱難。而在糧食危機以及新型農業不斷發展下,農業已今非昔比,如今應可說是,「有前途」的產業了,若能掌握這個契機,屏東人洄游返鄉,止住人口外流,或許不是夢。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