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建國眷村,是當地重要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前幾年開始有一群熱血年輕人開始進駐,將老空間活化維持它的價值。而且每年都會舉辦工作營隊,讓青年朋友透過遊戲、導覽解說、協助清理環境等等,更認識這座文化資產聚落,也為老眷村帶來新氣象。記者吳怡君、陳靖維的報導。
車鳴笛響起,載運著滿滿甘蔗的五分車,穿梭在田野間,是許多雲林虎尾人珍貴的童年回憶,吸引不少遊客前來觀看,其實在雲林虎尾還擁有一座指定為文化資產的虎尾建國眷村,如今是當地新的特色景點。
這天虎尾眷村來了一群年輕朋友,在眷村戶外廣場玩起遊戲。
題目是枕民國小,是否為虎尾建國眷村三村所在之處,對還是錯,是是是,好 是,恭喜答對。
這是當地舉辦多年的「青年工作營隊」,是希望讓更多年輕人認識眷村。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左)
我們也希望說可以透過這些年輕的夥伴,他們來到這個眷村了解知道眷村的故事之後,可以帶回去到他們的家鄉,因為我們要強調不單單只是說在這個地方可以活化就好,我們也希望,可以把這樣的一個活化觀念跟態度,讓他們可以帶回去,然後回到他們的家鄉,他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也去看待他的家鄉。
營隊的特色與一般導覽很不同,而是透過解謎遊戲等方式進行,從遊戲中進一步認識眷村文化。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左)
所以我們在這一次呢,是透過很多的故事,透過很多遊戲的方式,讓他在遊戲裡面找到一些元素,然後找到一些跟歷史有關的這些關鍵字,或這些片段的記憶,然後讓這個東西可以慢慢去拼湊出,他對這個眷村的印象。
==cgin==這裡是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在民國104年指定登錄為文化資產聚落建築群,是日治時期及國軍來台空軍發展歷史的見證場域,這裡更是台灣少見的散置型眷村,建築為庫房兵舍結合增間,具有活化利用潛力。==cgout===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左)
那後來呢,在民國38年就是國共內戰失利之後,國民政府它撤退到台灣的時候,它就利用這個原本日軍留下來的這個眷村,然後改為他們的這個眷舍來做使用,其實在這時間裡面,除了眷舍之外,因應這個空軍基地的變化,住在眷村裡面的人也會有不一樣,例如說他們有一段時間是這個台灣空軍的新兵訓練中心。
這裡的眷村型態與房舍充滿特色,連環境和眷村裡的標語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歷史脈絡。
然後在裡面我們還可以看得到這個禁放牛羊,這個在很多眷村裡面其實是,有點不一樣的這種感覺,那以前在眷村裡面看得到的,都是會有很多什麼吾愛吾村等等這種,那禁放牛羊這件事情是有趣,在因為這個眷村它是一個農業型的聚落。
這裡直到民國95年國防部頒發眷改條例要求村民搬離,眷村面臨荒廢,但一開始國防部並沒有打算留下眷村,直到老眷戶與青年團隊開啟保留運動,才讓政府越來越重視,得以保留下來。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左)
所以當時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包含虎尾鎮上居民都覺得這個眷村其實很可怕,甚至都呼籲國防部盡快把它處置掉,可是我們進來之後,其實我們發現這眷村它的歷史紋理很長,然後它的厚度也很厚,所以就開始不斷的透過這個眷戶的記憶訪談,或是他們一些口述歷史的調查,然後希望可以讓這個眷村可以真的留下來,那一直是到104年左右才成功,讓它有文化資產的身分,然後確定可以保存下來。
這樣講你們可能比較難想像,等一下挖開之後,我會帶各位去裡面探險一下,就是兩個隧道的中間,其實也是有房間的。
記者 吳怡君
這次虎尾建國眷村,舉辦的青年工作營,不僅僅是用玩遊戲的方式讓年輕人更了解在地的歷史,同時,今天也特別安排了,要來清理防空洞,要讓他們更接近當地的生活,還有了解文化。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右)
其實在整個營隊裡面我們一方面是希望,他們可以能夠好好認識這個眷村,那一方面又希望他可以,來體驗我們平常在這邊其實就在做的很多工作,不是單單只是大家看到,都只是辦活動表面光鮮亮麗的這些事情,有很多是平常的平日維護,或是有一些是背後很辛苦的部分,我都也很希望,他能夠在這個營隊裡面可以一起體驗到。
工作營隊顧名思義就是要協助眷村平時的維護工作,因此這些學員各個都捲起袖子一起清理防空洞,要合力將已經被雜草樹枝覆蓋的防空洞清出洞口。
小心,小心,小心,後退一點喔。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右)
這幾年因為比較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固定清理這邊,所以後來它竹子其實就長得亂七八糟,那後來每次我們帶遊客,或是其他有興趣的夥伴來這邊做導覽的時候,其實都會覺得很可惜,所以今年特別透過營隊的一個時間想說讓,帶這些青年的夥伴,一起來參與這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工作營隊學員(左)
因為這裡就像是剛剛謙哥說的,就是還滿久沒有整理了,就是好像聽說三年大概沒有去動它,然後竹子都長很茂盛,所以今天的清理過程就是還滿辛苦的。
工作營隊學員(右)
因為我們之前就有來過,然後這邊原本是雜草叢生的,然後但是我們大家一起就一起合作,就是把它清的就是看得到那麼防空洞的門口,就是感覺很有成就感。
不只清理,他們也一起利用水泥和紅磚蓋出新的入口意象。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右)
我們用的磚也是原本眷村裡面留下來這些圍牆倒了,然後撿來用的這些舊磚,那我們希望把這些舊磚重新再留下來,然後延續它的一個生命,所以就希望透過這個工作營隊,然後讓他們可以一起參與這樣這件事情。
工作營隊學員(右)
今天早上我們是要那個,就是砌我們建國眷村的門面,就是他們之後會我們現在砌出一個牆,然後他們之後會在上面寫上建國眷村,就是當成我們進來第一印象,然後,其實我是第一次砌那個牆,就是,我覺得滿酷的東西,覺得之前都沒有體驗過到。
工作營隊學員(右)
就是有學習了解到怎麼那個以前人家是怎麼去蓋這個房子的,然後了解到這個其實也不太容易,然後也感覺滿辛苦的,然後也體驗到就是感覺好像以前都沒有這個體驗過,然後可以來體驗看看,然後了解我們自己家鄉的文化。
那後面這個己棟是戰後因為飛行員逐漸增加,戰後我們其實那個虎尾飛行場,神農特攻隊離開之後,依舊是國軍依舊是把它當作是訓練機場的功能,那訓練機場就會有教官有學員,那所以,那時候這邊都是教官跟他的家屬住的地方。
除了工作,正式的導覽活動當然也少不了,由在地資深導覽員,帶學員探訪建國一村的各個景點。
虎尾眷村文化駐地工作站專案經理
李依倪(右)
這次工作營其實每一次我們寒暑假的工作營,我們都會安排一個一定會有導覽的活動,那這個導覽活動很有可能會用影片或用像這樣出去走一走的方式,讓學員來到這個地方,他們了解這個地方的歷史脈絡, 不要讓他們覺得說這裡好像就是一個廢墟,但是不知道這裡是過去是什麼樣的狀況。
其實建國眷村,還包含建國二三四村,這次活動也帶著學員騎著腳踏車,一起探訪不同眷村,享受歷史的洗禮。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左)
所以我們也希望讓他們去知道說,並不是讓整個眷村的保存工作,就是他們眼中看起來這些已經修繕完的房舍,然後看到活動辦得漂漂亮亮的這些地方,還有很多地方其實是還需要後續,繼續去努力,還有要更去關注的一些場域,然後也希望他們能夠知道說不是說每一個地方都是有完整的整修的,那帶他們去讓他們感受這樣的一個氛圍。
建國三村,如今則是由過去空軍學校改為公辦民營的小學,但學校建築及教室環境等軍事元素還保留著,因此學校培育學生成為親善大使,為大家帶來精采的導覽解說。
拯民國小老師 (右)
學校一直都是希望說培養孩子的這個能力,不管是在表達力或是在學習力的部分,那剛好其實在親善大使的工作,算是可以訓練孩子的這個表達力,或是組織的能力這樣子。
工作營隊學員(右)
那其實,就是三村它就是,這邊的話是已經整建為校舍,它已經是整建為校舍,其實你就是,對我來說是,在裡面已經生活的人的那個有人氣的那個狀態,所以導致於它差異性很大,然後這樣子的一個眷村型態,其實也是我們在其他地方參訪的時候,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型態。
在這群青年團隊的努力下,現在也開始有商家進駐到眷村開店,目前共有四個品牌,也讓當地更加活絡。
建國眷村青年駐地工作站主持人 劉誌謙(左)
然後大家看到這個眷村其實,慢慢有人理解說這個眷村,它的文化其實很深厚的,所以在這邊去做,他們相對應的其他的這個販售的東西的時候,它是可以跟這個文化可以相疊合的,甚至有一些互相加持的效果,那甚至在它的這個,店面的品牌上,就可以跟這種老建築物去有一些互動。
像是這間冰店,就是由兩位年輕人共同經營,不論是店面裝潢設計都保留眷村的原始樣貌。
冰店業者 林筱芸(左)
這裡是古蹟的部分,所以古蹟是不能夠應該說改變或是有損毀的部分, 所以我們就大概做一個保留它的原貌,跟我們自己一個內部一些裝潢跟裝飾,對,所以我們其實沒有做太大的變動,反而是保留它原本的樣子。
他們餐點也都特別設計過,符合古早味風格連擺盤卻很精緻,因此吸引不少客人前來捧場。
冰店業者 林筱芸(左)
我們招牌就是黑糖冰,那黑糖就是我們自己手工炒的,其實就是很古早味那種感覺,那我們就是一直在做就是把古早味的黑糖,變成比較有有質感的東西,麵茶也是我們自己手炒的,對也是很配合眷村的感覺,所以就我們推出一些新品是跟眷村這邊的感覺做一個搭配。
另外這間日式茶屋更是獨具風格,結合日式設計及店內裝潢,但賣的卻是台灣茶。
茶屋業者 張呈遠(左)
因為剛好我們家有種茶的一些背景,所以我想說茶文化在台灣也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滿重要的一個比例,所以我想說結合日式的風格,然後引進台茶的文化沒有賣抹茶,進來只是希望這個意象這樣子,然後茶屋就我覺得還滿適合素雅的,那就跟茶加上我們的音樂,因為我覺得好像是能放在一起來做,就是來做體驗跟感受這樣子。
一段手碟鼓表演
本身是表演工作者的他們,未來也希望將小型藝術表演與音樂呈現在這間店裡,讓茶文化與生活音樂緊密結合。
茶屋業者 張呈遠(左)
我們是打擊樂團,就是其實,一開始,縣府這邊是希望我們有沒有辦法長期進駐的在這個地方來做表演,我們就想說,來看這邊的狀況, 我覺得其實這裡滿適合做一些不同的,假如說做一些小演出或是小展演,然後但是我們用這樣子的地緣關係,然後把音樂帶進生活,因為本來建國眷村就希望是一個生活美學,讓大家很舒服的地方,然後就開始進駐進來,慢慢做這件事情。
虎尾建國眷村從過去大家都不願靠近的荒廢狀態,如今在青年團隊與老眷戶共同努力改造下,逐漸找回「人」氣,現今更加入店家進駐及藝術家展覽等,讓眷村這獨特的記憶繼續在不同世代的延續下發光發熱。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