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南韓與台灣,同樣都面臨農民人數銳減、農村人口老化的問題,依據日本農林水產省也就是農委會的統計,2010年全日本農民有六成以上年齡超過65歲,而許多農地休廢耕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沒有人繼承農務,近年來,日本無論地方政府或農民團體,紛紛提供退休族與一般民眾更多更便利的學習務農管道,讓他們學習如何快樂的下田。與台灣更不同的是,在日本,就算只是兼業農甚至假日農民,也算是農民。
目前分類:261-312集(2012年) (223)
- Jul 05 Thu 2012 13:57
287集-《農民力》第一集食的生產(二)日本‧微笑耕種
- Jul 05 Thu 2012 13:56
287集-《農民力》第一集食的生產(二)台灣‧新農民挑戰
台灣近年來也出現了許多新農民,人生走到某個階段,決定當農夫。務農學問很大,但對許多新農民來說,最頭痛的不是這個,想要耕作大一點面積,又需要人力的時候,往往很難雇到工人。另外有些新農民想以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種,但要找適合、沒被污染的土地,卻沒那麼簡單。[苗栗西湖農民
- Jul 05 Thu 2012 13:54
287集-《農民力》第一集食的生產(三)日本‧加工不只是「加工」
這樣的雜貨店,以前很常見,你可能很難想像,一間雜貨店,再加上一個麵攤 一個廚房,這樣一家稻田中的小店,一年就能有三千萬元的營業額!在日本傳統農村生活中,醃漬加工也可以說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手藝,但隨著工業化及外食族的增加,這些加工技藝漸漸流失,日本政府近年來便積極地的推動農家在地加工產業,不過他們加工的概念,不是單從農民立場來想,而是更從消費者立場想,所以將生產、加工、販售一體化,讓消費者因為新鮮、美味又方便而非買不可,才能真正振興農村經濟。
- Jul 05 Thu 2012 13:53
287集-《農民力》第一集食的生產(三)南韓‧平民米酒翻身
近年來,韓式料理透過系統地推廣,在國際上,能見度愈來愈高,本來在朝鮮舊社會時期,窮人家喝的手工釀造米酒,也跟著翻身,轉型瞄準健康與時尚市場,變成農產加值的典範之一,一起來看看。金外圭把一箱箱的米酒搬到車上,準備要送到附近的餐廳,這本來是南韓的傳統米酒,韓國人戲稱它為「韓國啤酒」,現在它有一個很現代化的名字,叫「馬格利酒」。
- Jul 05 Thu 2012 13:51
287集-《農民力》第一集食的生產(三)台灣‧加工助農民
比起來,我們台灣對於農產品加工的想像,還是比較維持在「剩下的」、「次級的」,當然這也是一個解決方式,像台中石岡社區發展協會,就將當地滯銷的柑橘,研發成柑橘酥,讓以往農民都會倒在果園裡當肥料的滯銷柑橘,變成甜點。不過另一方面,也有人以高於批發價的價格,向農民收購品質較佳的水果製成果醬,農民的銷售通路多了,價格也比較穩定。這是一個由15人所組成的團隊,他們專門收購本土水果製作成果醬。
- Jun 28 Thu 2012 12:03
286集-找礁‧藻礁
桃園海岸分布著珍貴的千年藻礁群,藻礁是由紅色的無節珊瑚藻鈣化後,一層層堆疊而成的礁石,每年只能生長不到0.1公分,而藻礁因為孔隙多,是許多小魚小蝦藏匿、棲息的空間,更深深影響著台灣西北漁場的生態。不過,三十幾年來,受到工業開發的汙染、和海岸工程、環境破壞的影響,桃園藻礁,超過三分之二都已經一片死寂,現在只剩觀音大潭電廠以南、新屋永安漁港以北,長約4.5公里、寬約500公尺的海岸仍有珊瑚藻造礁,也是全台最大的藻礁存活區。但工業廢水、漂沙等威脅,卻從沒停止,這僅存的桃園最後淨土,岌岌可危。
- Jun 28 Thu 2012 12:01
286集-和社頭「有一腿」
台灣曾經是雨傘、玩具、腳踏車的生產大國,這些傳統產業不是外移出走就是凋零消失,目前僅存的可能只剩下彰化社頭的織襪產業,雖然在台灣生根一甲子,但很多人不知道陪著自己東奔西跑、腳上穿的那雙襪子,就出自社頭,目前社頭仍有三百四十幾間襪子工廠,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鄉民從事相關產業,究竟社頭襪子王國是如何成型?這些年又是如何努力研發新產品、開發新市場,來面對國際經貿環境的轉變?一起來看我們的報導。十多台織襪機,24小時日夜不停運轉,織出一雙雙各式花樣的棉襪。
- Jun 28 Thu 2012 12:00
286集-大學生的襪哈哈革命
今年三月美韓FTA生效,社頭織襪產業外銷市場再受衝擊,建國科技大學師生組成「襪哈哈工作坊」,用感情訴出織襪產業的故事,還拍攝創意宣傳短片,希望喚回社頭襪子王國的美名,行銷在地特色,將社頭打造成「織襪觀光城」,吸引遊客,他們更盼望以產學合作的模式,激發出新火花,也為織襪產業困境突圍。
- Jun 21 Thu 2012 13:30
285集-豬農的發電廠
能源消耗越來越嚴重,許多國家都在研發替代能源,眼看電價只會越來越貴,畜舍配備全自動水簾式溫控的養豬農,也是想盡辦法省電,最近屏東縣有幾家養豬戶,紛紛裝設沼氣發電設備,將豬糞收集處理後燃燒發電,屏東縣政府更在去年年底新頒布的「新設置畜牧場管理自治條例」中,強制新設養豬場需裝設沼氣發電設施。目前發展的情形如何,一起去看看。
- Jun 21 Thu 2012 13:29
285集-中正湖的前世今生
美濃中正湖不僅是當地有名的觀光景點,防洪功能更是重要,不過多年來由於被占耕為農田、屯平成道路,或建客家文物館等公共設施,中正湖越來越小。日前的豪雨,美濃雖然僅有零星災情,但中正湖的滯洪功能,再度受到討論,然而,依照目前美濃的都市計畫,中正湖仍被設定為風景特定區,大量的觀光休憩建設讓中正湖的滯洪功能屢屢受限,許多人不斷呼籲,該重新檢討中正湖的定位。
- Jun 21 Thu 2012 13:28
285集-買下山谷捐出去
新竹縣芎林鄉與橫山鄉交界的南何山,有座自然谷,保留完整的低海拔林相,前竹科工程師吳杰峰有感於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五年前與五位友人共同出資買下這塊地,信託予荒野保護協會管理,去年成為台灣環境信託首例。現在志工們也結合社區力量,將這片山林打造成生態教育基地。沿著步道上山,豐富的動植物,勾勒出自然谷生動的低海拔山林景觀,位在丘陵起伏的新竹南何山,這裡原本是座荒廢果園,去年6月,志工吳杰峰、吳語喬和劉秀美,將它交付荒野保護協會,成為國內第一個環境教育信託的案例。
- Jun 21 Thu 2012 13:27
285集-自然谷的客家味
自然谷所在地屬於芎林鄉的華龍村,五年來,自然谷志工吳杰峰、吳語喬等人,從客家鄉親眼中的陌生人,到現在打成一片宛如家人,他們不僅從鄉親身上體會到,客家人敬天愛地的文化,鄉親也受到他們的影響,重新認識在地生態。
手裡拿著整把青色的秧苗,熱情傳授插秧工夫的田興業,是新竹芎林鄉華龍村的村長,從小就在田裡工作,對農地有一份特別的情感。
- Jun 21 Thu 2012 13:26
285集-後山的玉里模式
花蓮玉里榮民醫院,是國內規模最大的精神障礙患者醫療單位之一。他們最著名的就是實行23年的「社區復健」,讓病友實際走入玉里社區,同時幫忙當地店家工作,玉里榮民醫院的社區復健方式,又被稱作「玉里模式」。這樣的模式能夠成功,主要是玉里鎮民的友善、接納和包容。最難能可貴的是,痊癒的病友,也投入醫療團隊,幫忙藝術治療和照顧精神障礙老人。每星期兩次的團練,團員都練得很賣力。這是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的鼓隊,成立已經兩年多,團員們都是住院的精神障礙患者。
- Jun 14 Thu 2012 12:19
284集-公平貿易在台灣
這幾年台灣咖啡市場規模越來越大,一年要進口超過兩萬公噸的咖啡,人手一杯咖啡的景象越來越普遍,也越來越多人早上沒喝咖啡就渾身不對勁。不過,許多第三世界的咖啡小農被嚴重剝削,他們辛苦工作一整天的工資,可能還買不起一杯咖啡,因此多年前歐美人士便開始推行公平貿易,四年前,徐文彥、余宛如成立生態綠公司,成為取得華文世界第一家公平貿易的特許商,引進公平貿易咖啡,希望能給予咖啡小農合理的利潤,讓他們生活得以改善,並進而友善耕作。一起看看公平貿易這樣的理念在台灣推廣、實踐的情況如何。
- Jun 14 Thu 2012 12:18
284集-校園裡的製茶師
16、7歲的孩子,半夜不睡覺,不是打線上遊戲,不是玩樂,竟然是在學製茶。兩年前,苗栗農工成立全台唯一的製茶技術科,招收40名學生,他們幾乎完全沒有茶業相關背景,因為製茶相當辛苦,不僅半夜沒得睡,得隨時注意茶葉變化,還常得忍受肚子餓和寒冬的煎熬,老師們也坦言,一開始,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學習意願,於是除了上課教做茶,私底下老師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兒女。循循善誘之下,許多學生從不知道茶是什麼東西,到現在已經能獨當一面,甚至在去年苗栗製茶比賽中獲得多面獎牌,也因此,頭屋農會找上門來,希望把頭屋休耕的茶園再度復耕,學生的成長與進步,連老師們都意想不到。
- Jun 14 Thu 2012 12:17
284集-重現吊橋頭
嘉義縣的客家人大部分都是二次移民,主要是沿著八掌溪和赤蘭溪往東邊山區走,早年有不少客家聚落!水上鄉的國姓村,就在與中埔鄉交界處,有一個叫做吊橋頭的地方,居民大多還會說流利的客語,這幾年向客委會申請聚落保存,今年剛完成入口意象,他們希望能夠重現日治時期的吊橋與菸樓文化,一起去看看,吊橋頭的客家味。整理好菸葉,放入機器包裝過後,準備擺進倉庫裡。
- Jun 07 Thu 2012 14:41
283集-糧倉搶水戰
近來大家對「中科四期」相關新聞應該都不陌生,也應該會覺得好像隔不了多久,就有彰化農民北上抗議。事實上近一年來,有些農民平均不到一個月就得舟車勞頓,北上表達訴求。中部科學園區二林園區的開發,將從南彰化重要的灌溉系統、莿仔埤圳的水源頭,截灌溉水供應工業使用,引起農民串連抗議,年初,二林園區主要投資者,友達光電宣布退出,眼看二林園區將成為蚊子園區,國科會不得不提出轉型計畫,近日內將報行政院核定,但莿仔埤圳的取水工程仍未因此停止,引起各界撻伐。另一方面,巴望著地方能隨著工業發展的居民,期待一再落空,也極度不滿。台灣糧倉的搶水大戰,不知何時才會結束。2012.5.29
- Jun 07 Thu 2012 14:40
283集-有機鴨蛋三代米
新竹縣峨眉鄉的劉盛展、方依萍夫婦,曾經開過薑母鴨店、農機行、養鴨場等,三年前因緣際會,開始嘗試生產有機鴨蛋,還成為全國第一家有機認證的鴨蛋農場,而這群鴨子也是稻田裡的好幫手,可以幫忙除草、施肥。夫妻倆的目標是,整個農場能夠自給自足,鴨蛋和米也能讓消費者毫無負擔地享用。天微微的亮,方依萍推著手推車走在田埂邊,隨著腳步接近,遠處傳來紛雜的鴨啼聲。
- Jun 07 Thu 2012 14:39
283集-菇農的挑戰
近年來,香菇是相當時興的養生食材,台中市新社區,擁有全台種植面積最大的香菇寮,產量更占七成,是著名的香菇之鄉。不過種植香菇的太空包,需要大量木屑,台灣光是養菇需要砍伐的林地,一年就超過1200公頃,引起環保爭議。另一方面,由於相思樹來源不足,造成太空包壽命變短,香菇產量也相對變少,加上乾燥香菇所需用的鍋爐油,四年來已經漲了三 四成,五分地的香菇,一年就要多出三十幾萬的鍋爐油費用,使得香菇產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一起看看一年有20多億產值的新社香菇產業,所面臨的問題。詹鎮龍的工廠裡,員工們把一早採好的香菇,一個個將蒂頭剪掉,剪刀聲此起彼落
- Jun 07 Thu 2012 14:38
283集-靠近工藝家
苗栗因為盛產黏土和天然瓦斯,許多窯廠都選擇設在這,全盛時期,苗栗裝飾陶瓷工廠超過400家,專門為業者做技術諮詢的「苗栗陶瓷技術輔導中心」也應運而生。不過隨著工廠外移、產業沒落,裝飾陶瓷工廠剩不到20家,中心也漸漸失去原有功能,於是去年轉型成為「工藝園區」,以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文創產業為目標,包含陶藝、玻璃、金工、染織等等,並且規畫有展覽和教學空間、請來知名藝術家駐館,希望為傳統工藝帶來更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