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61-312集(2012年) (2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中東勢是寄接梨的故鄉,不過近年來,務農人口老化、病蟲害增加、缺乏銷售管道,讓果農的生活越來越不容易,於是在地友善耕作的農友、關心農業的年輕人、希望農業永續的資材行經營者,共同組成「果本山農組合」,盼望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走出新的農業之路。東勢梨農孫昌楙在梨樹間穿梭,忙著疏果。只見他仔細檢視每顆小梨子的生長情形,凡是染上病蟲害,長得太小或是長得太密,全都得淘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僅僅是改變種植方式,盡量開始友善土地,果本山農組合也嘗試和消費者建立更深也更長久的關係,舉辦親子食育體驗營,拉進農友跟消費者的距離,讓消費者走入農村,也讓農友走出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提起台灣茶葉,大部分人會想到有名的高山茶系,或是像北部的東方美人 椪風茶,懂茶的人,還能分辨各種茶的不同特色,但說到「港口茶」,知道的人就少了,想在茶行買到更不容易!它是台灣最南端的茶葉產區,也是正宗的武夷茶,號稱為「恆春三寶」之一,尤其現在剛採收完的春茶,更是港口茶的最佳上品,一起去看看,台灣尾的港口茶,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豔陽高照,茶農採茶的手沒停下來過!這個茶園很特別,它在台灣尾,旁邊沒多遠就看得見大海,還有美麗的吊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堅持一個不被看好的理想,很不容易!屏東麟洛一個生態農場主人吳宗憲,將家裡兩甲多的農地,不種檳榔香蕉、不種蓮霧,他挖水池,也不養魚,只做生態復育,這樣的堅持,當然引發兩代之間的不同意見,不過,這些年來,生態農場的復育成果,讓他們看見,堅持理想,總有一天會有回報,來看看吳宗憲的故事。一大早怪手在整地,駕駛的年輕人,操作得很熟練,他是農場的主人,想要把這裡整理成蝴蝶復育園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期很多客家人到異鄉打拚,想要闖一番事業,常會想到同鄉的親戚朋友,因此許多行業客家人比例特別高,像中油、台鐵員工、還有豆漿店的老闆,很多都是客家人。高雄客運在民國30年代草創之初,經營的幾個台中東勢人,就找同鄉子弟來幫忙開車、修車。這樣在高雄的事業發展模式,除了交通運輸業之外,汽車修理業和木材業也都有。這群東勢人,在異鄉努力打拚,甚至彼此投資,壯大事業。我們找到幾個早期在高雄發展的東勢人,透過口述歷史的方式,來了解他們離鄉200多公里創業,以及在高雄落地生根的故事。港都高雄,在19世紀末開港,逐漸發展為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後來更是南台灣政治、經濟和交通中心。幾十年來,很多外縣市的人,都會到這討生活、找機會、拚事業。日治時代後期,就有一批台中東勢人,來這裡經營交通運輸業,也就是現在的高雄客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台灣各地有很多的老街,但很多老房子在整修過程拆掉了,很多就算不拆,也改建得不像老房子,變成新舊雜陳,有點四不像,也造成不少遺憾。很多文史工作者和學者,都注意到這個現象,在雲林西螺的歷史街區,有142棟歷史建築,地方就不希望看起來像是一個夜市,從今年開始,他們從建築立面,到裡頭的生活空間,希望一棟一棟地修回來,然後再把門窗一間一間地打開,從東市場到一般的民屋,這個願望正在實現當中,來看看西螺老街的故事。悠揚的樂聲,黑膠唱片和老收音機,這是在西螺東市場裡面的樂坊!在日治時期,本來賣魚賣肉的傳統市場,今年搖身一變成了藝術市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照顧花蓮偏遠地區的單親家庭,花蓮深耕公益發展協會94年申請了政府的多元就業方案,在吉安成立一間無毒農場,單親媽媽可以自食其力,也因為姐妹們互相扶持、鼓勵,重新找回自信與快樂。不過,隨著專案停止,好不容易建立的農場面臨關閉,職業軍人退休的趙子崙,在接任專案經理後,大家決定靠自己走出一條路,於是積極申請有機認證,也開始拓展通路,每週開夜車親自把蔬菜從花蓮運送到台北市集販售,有時遇到蘇花公路不通,他們還得繞到台東、屏東,走南迴公路,花四倍的時間和距離上台北,但他們卻不以為苦,因為他們說,看到大家喜歡他們的蔬菜,就是對他們最大的肯定。[農場員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農產品生產過剩造成價格大跌甚至崩盤的消息,時有所聞,前陣子老薑價格跌到個位數,薑農苦不堪言,為了幫農民解決困境,客籍青年郭宗棣成立一個銷售平台,他們從花東產地載運滯銷的農產品到台北,號召志工上街頭擺攤叫賣,發動企業團購,發起「好人運動」,盼望大家一起協助農民度過難關。雖然這並不是治本的做法,但他們希望,至少藉由民眾的幫助,能幫農民先解決作物賣不出去的燃眉之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一般人來說,廢鐵就是廢鐵,不過葉步雲卻認為是寶。因為生鏽變形的廢鐵,經過他的巧思和巧手,總能變成有生命的藝術品。15年來,葉步雲到廢鐵場撿材料、埋首工作室創作,作品已經多達上百件,在這些冷冰冰的鐵雕作品中,我們卻能看到自然溫潤的肌理,以及葉步雲對藝術的熱情。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口有兩百多萬的桃園縣,過去曾經被譽為「千埤之鄉」,或者是「埤塘王國」,桃園縣政府也正想以獨特的埤塘文化,爭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但是,人口大量增加、快速都市化,使得臨近都市地區的埤塘消失了,甚至因應國家重大建設的需要,像是桃園航空城,有一項國際機場第三跑道擴建計畫,恐怕不得不填掉幾口大埤塘,政府與民間,怎麼去看這樣的矛盾?所謂的埤塘文化又是什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關西一位修車師傅彭兆宏,因為專業又實在,贏得客戶信任,這項工作也讓他很有成就感。不過他最自豪的,是他用修車不要了的零件,拼湊出的貓咪。他家的鐵貓咪有各種造型和姿勢,有偷吃魚的、準備要打架的、還有一整窩的小貓,可愛極了。每次興頭一來,彭兆宏總是做到廢寢忘食,還會邊做邊看著,就忘情地大笑了起來。廢鐵有了新生命,也為他的生活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越來越多社區推廣藍染,來看這群人的藍染作品,現在竟然在便利商店也買得到。台中太平頭汴坑發展藍染工藝有成,社區工作站製作的藍染桐花手札五月於連鎖超商上架。五年前,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希望爲頭汴坑帶進有客家意象的社區產業,提出復甦藍染產業計畫,種植大青、小青這些藍染原料,找老師教染布技法,結合在地景點蝙蝠洞,設計出獨特的藍染蝙蝠裝。一塊塊藍染布,在陽光下晾曬,隨風飄啊飄,好不美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新社一家景觀咖啡廳,主人傅慶泉靠著自行研發的設備,爆出多種口味的手工爆米花,在網路上頗受歡迎。傅慶泉原本是一位汽車修理師傅,在離鄉三十年後,他回鄉開墾父親留下的山坡地,一圓開景觀咖啡廳的夢想。只是他的圓夢過程一波三折,2004年的七二水災,及2009年的八八風災,先後把他的心血沖毀,不過傅慶泉始終堅持夢想,現在園區經營地有聲有色。熱鍋裡,炒著黑芝麻的油已經滾了,加入砂糖攪拌後,再倒入玉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苦瓜、辣椒、南瓜,甚至連紅茶、四物,都能做醋。原本在新竹北埔開擂茶店的張峻榞,有感於擂茶市場飽和,95年開始轉型做醋,除了採用自家以自然農法耕種的蔬果之外,在地的小農,更是他食材的重要來源,從一開始的三、四樣,到現在張峻榞的手工醋,已經有55種之多,他把蔬果發酵變酒後,再加醋酸菌釀成醋,期間活菌會一直作用,所以張峻榞很得意的說,他的手工醋和別人不同,是活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幼托整合新制在今年一月上路,八月所有公私立托兒所及幼稚園都要整併為「幼兒園」,設備、師資得提升,經費及人力都面臨挑戰,各縣市整合狀況一團亂,還有越來越多鄉鎮的托兒所難以為繼,竹田鄉公所及鄉代會,日前也決議停辦每年虧損數百萬的鄉立托兒所業務,遭到許多家長串聯反彈,雖然五月七日由縣政府出面召開協調會後,初步達成繼續營運的共識,但還要待公所向代表會提出覆議才會做最後決定。竹田不是特例,彰化、花蓮、新竹及台東,陸續傳出鄉立托兒所紛紛停托的消息,原本立意良好的幼托整合出了什麼問題?四月中,屏東竹田鄉公所裡,一位家長大聲的質問著台上的鄉長。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塹城建於1733年,至今已有279年歷史,北門大街更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大街,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走一趟北門大街,還看得到清代到日本時代留下的街屋建築,不過,三月,11間有百年歷史的老街屋被拆除,取而代之的,將會是24層的商業大樓。不捨老建築一棟一棟就此消失,文史工作者發起搶救,呼籲政府應該珍惜這些新竹重要的歷史遺產、負起文化保存的責任。當歷史變成一堆碎片,當文化變成一堆塵土,該怎麼繼續拼湊屬於那個時代的記憶。老建築倒下,新大樓拔地而起,新舊更迭之間,居民權益與文化保存如何兼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公館鄉有一家小豆腐坊,堅持以天然健康的方式,手工製作,早上七點一開門,顧客就拿著鍋碗水壺前來搶購,有時沒先預訂,還買不到呢。之所以如此熱銷,除了豆腐師傅手藝精湛,用料實在更是主因,店家選用進口非基改黃豆、甚至是有機黃豆,最近老闆陳淑慧還找到台灣農民願意試種有機黃豆,供豆腐坊使用,雖然目前台灣有機黃豆數量少、成本高昂,但店家仍希望做到在地生產、在地消費,也期待未來有一天,每天都能製作正宗「台灣味」的有機豆腐,讓鄉親吃到最新鮮、最美味的在地食物。清晨四點半天還沒亮,一般人還流連在甜美夢鄉裡,這家豆腐坊卻已經開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地狹人稠,許多農民在河川地種植農作物,早年種植稻米、蔬菜便足以為生,後來農業利潤越來越低,農民紛紛改種高經濟作物,因此香蕉、芒果、蓮霧等高莖、喬木型的熱帶果樹便出現在河床邊。高雄市六龜區也有這樣的農業地景,而這是違反法令規定的,八八水災時,暴漲的荖濃溪水沖破河堤,淹沒百餘甲農地,河川地上的農作物便成眾矢之的,認為阻礙了水流,即使農民不滿也不服,水利署第七河川局原本決定自今年四月底開始,將強制剷除荖濃溪沿岸的高莖作物,就在執行日前的協調會上,剷除計畫卻生變,七河局不再堅持全面剷除,僅禁止新植高莖作物,一起了解這複雜難解的爭議。老舊的伙房被漆上淡黃色,畫上老鷹等彩圖,一側的廂房,卻堆積著滿滿的泥沙,八八風災過後,屏東高樹新豐村,這座鄰近於荖濃溪的老伙房,「忠實第」,遭洪水淹沒,爾後由社區整理為八八紀念教室,提醒世人洪水的驚險。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到各地遊玩,多少會買點伴手禮,宜蘭有牛舌餅、苗栗有肚臍餅、台中有太陽餅,如果提到高雄六龜,你可能比較想不到什麼伴手禮,去年開始,六龜的民間團體便與賣場合作,研發以六龜傳說故事為主題,並加入在地農產品的龜王餅,希望成為六龜的特色之一。離六龜大橋不遠,省道旁的一間大賣場,是許多六龜人採買生活用品的地方,大賣場的角落,玻璃上貼滿了可愛的烏龜圖案,裡面也有許多工作人員正忙碌的做著糕餅。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甲仙小林村五里埔,八八風災時受損嚴重,在社會各界的協助下,產業復甦似乎有了起色,一位農民鄧素琴兩年來在眾人的協助下,開始把自己耕種的有機龍鬚菜及手工黑糖,帶到高雄市的微風市集販售,得到眾多消費者的喜愛,一同來認識這個連山豬都愛的手工黑糖。嘎嘎的聲響中,一根根甘蔗,被榨成桶桶甘甜的甘蔗汁。一旁的小孫子,也拿起比自己還高的甘蔗,嚷著要幫忙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