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我們推出日本糧食特輯,要帶大家去看日本如何想辦法維持糧食生產面積,如何推動地產地消,以及如何試圖從小影響國民飲食習慣,學習「吃」這件事。日本國土面積約有37.8萬平方公里,有七成是山地,可耕種面積僅有一成多,日本高度工業化下,已不多的耕種面積卻年年減少,面對耕地消失的危機,日本政府陸續推動以法律及直接補貼的方式,限制並鼓勵農田能維持耕種,面對勢不可擋的務農人口老年化情形,日本農會也嘗試用這種體驗方式吸引兼職農,而地方政府也成立單一窗口協助新進農民,日本是如何政策性的吸引新農民,第一單元,我們先從政策面來探討。2008年年初,日本爆發中國進口毒餃子事件,造成上千人食物中毒,全日本對進口食品的安全驚恐不已,同年,又由於全球原油價格上漲,糧食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這兩大事件,都讓日本民眾驚覺糧食可能會有危機。
目前分類:261-312集(2012年) (223)
- Oct 25 Thu 2012 11:23
303集-日本糧食物語(一)農地農用
- Oct 25 Thu 2012 11:22
303集-日本糧食物語(二)地產地消
在台灣,只要遇到農產品大豐收,農民反而笑不出來,因為往往供過於求,賣不出去,這時政府或地方農會就會開始收購,但日本,農會卻不會去收購農民生產過剩的農產品,而是要農民直接面對消費者,自己決定要種什麼。因為無法依賴農會,農民就得改變以往想辦法大量種植單一作物的生產方式,而是要生產賣得出去的農產品,因此許多人會種少量多樣。而在通路方面,日本全國成立了各種直賣場,甚至在公路旁的休息站,也有販賣在地農產品的「道之驛」,減少中間商的剝削,農民直接面對消費者,能得到該有的利潤,收入穩定,就更能安心地務農。一大早,10多位農民開著貨車,推著推車,來到秋川農民市場旁等著送貨,也利用這個機會彼此交流。
- Oct 25 Thu 2012 11:21
303集-日本糧食物語(三)一起好好吃飯
剛剛我們看了日本在生產與銷售上的想法和做法,尤其更要從民眾、從消費者的角度考量農業,才有辦法持續發揮效益。像近年來台灣也很時興的「地產地銷」,日本寫成「地產地消」,從字面上看,銷售與消費的概念,便有所不同,銷售還是從生產 從農民這端來思考,消費則是從民眾的角度來看、民眾可以自己選擇購買在地的產品。因此同樣推行地產地銷/消,日本對「消費者」著力甚深。日本人的飲食習慣也已相當西化,如何養成國人吃國產,甚至以米飯為主食,都影響著日本的糧食自給,甚至是文化傳承,日本政府在2005年頒布了食育基本法,要從小開始「食」的教育,讓國民重新學習「食」的意義。
- Oct 18 Thu 2012 15:13
302集-城市的肺活量(一)不只是比較涼
如果說公園是都市的肺,那麼行道樹就是都市的氣管,綠意盎然的行道樹,不僅能淨化空氣、降低噪音,還能調節城市的溫度,隨著季節轉變的花與葉,更是水泥叢林中美麗的風景,不過,要是種錯樹種,可是後患無窮,像是台北市市樹榕樹、台中市的市樹黑板樹都因為快速生長,竄根破壞人行道鋪面,害過路民眾絆倒;極具熱帶風情的大王椰子樹,落葉又大又重,砸到人或車,都相當危險;開花火紅一片的木棉樹,結果時產生的棉絮,也導致空氣變差、居民呼吸道過敏;行道樹有什麼重要,又該怎麼種?來看我們的專題報導。行道樹是生活在都市叢林裡的人們最容易親近的綠意,以台北市來說,仁愛路、敦化南路上,行道樹成林,是不少市民乘涼、散步的好去處。
- Oct 18 Thu 2012 15:12
302集-城市的肺活量(二)剪樹不是剪頭髮
上一段節目我們看到行道樹怎麼種是一大學問,樹木的修剪更可說是我們樹木維護最嚴重的問題,管理單位常因為缺乏專業,或是圖方便,用愛樹人士所說的「三刀流」,三刀直接把樹冠砍除,像剃光頭一樣,不僅難看,還害得樹傷痕累累,颱風來時倒一堆,修剪反而幫倒忙。因此許多愛樹人士與樹醫生,只好疲於奔命,到處提出呼籲,為樹健診、救治,因為我們好好保護樹木,它們才能保護我們。走在路上,偶爾看得見有人正修剪著行道樹。
- Oct 18 Thu 2012 15:11
302集-城市的肺活量(三)樹木銀行,或墳場?
隨著都市開發,樹木越來越難有容身之處,許多樹木,不是被就地砍除,就是被移到別的地方。近來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等地,和農委會都陸續成立樹木銀行,讓因為開發或被迫移除的樹木,有個暫時棲身的地方,等到找到適合它的地方,再移植出去。這樣看似幫開發移樹解套,但看在樹木專家和環保團體的眼中,卻是對樹木的殘害,因為移植後,存活率都不高。此外,遇到開發,樹木就得讓步嗎,許多縣市政府都有制定樹木保護相關條例,卻被詬病,這些條例反而使得不合乎資格的樹就不會被保護,然而無論法令怎麼訂,最重要的,還是人的觀念思維,人怎麼看待一草一木。在你的生命裡,是否也有那麼一棵樹,讓你無比懷念。
- Oct 11 Thu 2012 14:15
301集-殯葬園區,非做不可?
以BOO模式,鼓勵民間業者投資設立的後龍殯葬園區,是苗栗縣政府的旗艦計畫之一,目前正如火如荼進行當中。占地約25公頃,號稱東南亞最大,是個包含墓園、納骨塔、火化場和殯儀館,四合一的現代化園區,但近來卻爭議不斷,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園區案子規畫時,當地居民並不知情,等到知道的時候,行政程序早已走完,居民質疑審查過程的合法性,也擔心生活品質、身心健康、和孩子的受教權會受到影響,加上苗栗縣已有兩個平均使用率僅3成的火化場,堅決反對到底。另外,這裡還是一級保育類動物,石虎的棲地,業者的調查報告中,卻完全沒有提及。這麼多的問題沒有解決,而園區基地早已成為黃土一片,繼續開挖中,但居民不放棄希望,要繼續抗爭。
- Oct 11 Thu 2012 14:14
301集-自己種大豆
你有想過大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重要嗎?舉凡豆腐、豆漿、豆豉、醬油、味噌等全是大豆加工品,沙拉油更是國內家庭食用油大宗,榨油之後豆粕更是禽畜養殖飼料的原料。這麼重要的民生物資,台灣每年進口230萬公噸大豆,但國內大豆產量卻不到進口量的萬分之一。本土雜糧推廣人施明煌去年開始與農友契作大豆,和加工業者合作開發本土大豆加工品,希望突破台灣大豆在地生產、加工、銷售的瓶頸。七月上旬,陽光灑在花蓮玉里有機大豆田裡,好不耀眼,依時節來看,春季大豆理應採收完畢,卻因前陣子的大雨,使得大豆豆株、豆莢無法自然乾燥,只得延後採收。
- Oct 11 Thu 2012 14:13
301集-五穀新滋味
養生越來越時興,五穀雜糧的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但提到健康養生,不少年輕人覺得那是老人家的食物,興趣缺缺,苗栗客家人林文琇和兒子一起把五穀雜糧的形象,創新、年輕化,不僅走精緻路線,還研發出多元產品,傳統的沖泡米麩熱飲之外,加進苗栗在地農特產草莓、薑、紅棗、福菜,創新配方,讓五穀雜糧擁有變化萬千的香醇滋味。進到工廠,豆子香氣撲鼻而來,這天烘焙機裡翻炒的有黃豆、綠豆和玉米,這是五穀粉的基底,林文琇堅持真材實料,不摻任何人工香料,保留天然穀物的精華。
- Oct 11 Thu 2012 14:12
301集-我的音樂盒
近年來,台灣各地成立了越來越多的觀光工廠,許多傳統產業轉型再出發,南投埔里除了有酒廠、紙廠外,很多人不知道,這裡也曾是很知名的手工藝品小鎮,民國六零年代生產木製耶誕飾品、音樂盒等外銷。最近有原本外移到中國的木製音樂盒工廠,重新回到埔里設置生產線,並打算走向觀光工廠,一面述說埔里過往手工藝品的產業歷史,也要用品牌、設計,找回埔里木製手工藝品的光輝歲月。三十出頭的施文傑走進工廠打開電腦,畫好設計稿後,一旁的機器開始嘎吱作響,在木板上快速刻出圖案。
- Oct 04 Thu 2012 12:14
300集-牛眠山下難成眠
本週節目前半段,我們要從最近成為話題的小人物的遭遇,談到現今「臉書世代」的社會參與。在南投埔里的牛眠山山腳下,眉溪河畔,有三、四位年輕人,辛勤地耕作茭白筍或玫瑰花,然而早在六年前,南投縣政府要求他們限期清空地上物,搬離縣有地,以供給一家瓶裝水公司擴廠之用,農民非常疑惑,農地為何不是農用優先?但縣政府卻堅持,農民們是非法占用,四年前,經過我們的報導後,此土地爭議似乎暫緩了,然而,去年南投縣政府卻無預警的把原本2.1公頃的同地號土地,分割為三塊,要讓瓶裝水公司在中間0.5公頃的土地上擴廠,而這次引起的反彈,在短短幾天內蔓延開來,甚至讓瓶裝水工廠決定收手,一起來關心這起爭議。全身上下包緊緊的張俊安,穿梭在比人還高的茭白筍田裡,一刀一刀的採收著茭白筍,大學畢業後,張俊安就回到家鄉接下家族的產業。
- Oct 04 Thu 2012 12:13
300集-臉書世代的社會參與
籌備六年多的擴廠投資計畫,卻因為網路報導及網友連署抵制,突然喊停,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企業重新思考?從大埔事件、樂生療養院、士林王家都更案到最近的華隆罷工事件,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信息傳遞與動員管道,甚至影響傳統媒體,促使原本不關心的他們跟進報導,進而改變了現況。許多社會運動參與者及學者都認為,其中臉書Facebook的出現,更是關鍵,越來越多人不只是「按讚」而已,他們藉由轉貼分享,主動參加甚至動員,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 Oct 04 Thu 2012 12:12
300集-戲偶說客家故事
現在的布袋戲演出相當有聲光效果,也較市場取向,不過黃武山還是堅持以傳統布袋戲為基礎來做創新,黃武山是大師李天祿嫡傳弟子,十年前成立「山宛然布袋戲團」,設法將客家文化融入布袋戲,也勤於走進校園,要讓孩子認識布袋戲,而且融入孩子生活中的語彙,讓他們有興趣。黃武山不僅努力讓布袋戲藝術向下扎根,還對外拓展,多次到國外表演、交流,九月還在越南河內國際木偶藝術節,帶回了團體銀牌獎。從車上搬下一箱箱道具、舞台,這天下午,山宛然布袋戲團在三峽國小有場表演。
- Oct 04 Thu 2012 12:10
300集-新社幸福休閒小鎮
一個鄉鎮的觀光要能推展成功,店家願意同心合作,把市場做大,是重要關鍵。台中市新社區在九二一地震之後,積極發展觀光。幾個店家組成協會,大家彼此幫忙,漸漸地,越來越多無論本地、外地,第一代、第二代,都紛紛加入,共同打造新社的觀光品牌。現在55個店家,一年能創造10億的商機。這十二年來的新社,在傳統農業之外,變身成中部時髦的休閒勝地,吸引遊客前來採香菇、看花海,在花團錦簇中用餐喝下午茶。新社日漸蓬勃的休閒產業,可以說從這裡開始。
- Sep 26 Wed 2012 16:27
299集-《南韓特輯》(一)農協帶頭走
近年來,南韓國力大步向前走,這樣的表現,不只是在工業和文創產業,就連農業,南韓也表達強烈的企圖心!南韓農業有值得學習的部分,當然也有特殊的條件,比如說,南韓農業政策有高貿易壁壘,造成高物價,南韓農運的力量也相當龐大,南韓政府給予了國內稻農,全世界最高的各式補貼!接下來,我們將從三個角度,來看南韓農業。首先,在1970年代的「新村運動」過後,南韓農協逐步壯大,甚至近幾年經常上演的農運、反對美韓或中韓FTA,都看得見南韓農協的強勢主導,南韓農協就如同台灣的農會,但是,組織更嚴密,也更像是方便的好鄰居,他們是怎麼做的?一起來看看。高舉著反對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FTA的標語,今年七月間,上萬名南韓農民,在首爾示威抗議,要求將農漁業排除在FTA之外,帶頭的是南韓農協,在台灣類似的組織是農會。
- Sep 26 Wed 2012 16:26
299集-《南韓特輯》(二)自然歸農
在1960年代,由南韓政府與農協推動的「新村運動」,可以說是近代南韓農業發展的開始,現在正在推行的「歸農政策」則是讓農村永續發展的二部曲,南韓歸農政策的主角,是退休人力回鄉種田,而不是要求年輕人下鄉,這樣的好處是,退休者很務實、很穩定,反而維持著農村基本活力,我們來看看南韓政府如何教歸農者做農夫?有那些歸農故事?走到茶園,兩夫妻準備要採茶了。
- Sep 26 Wed 2012 16:26
299集-《南韓特輯》(三)高麗蔘故鄉
提到韓國食品,台灣人愛吃的除了泡菜,還有舉世聞名的高麗蔘,現在秋天正好是採收季節,這幾年來,受到產品價格下降與全球不景氣的影響,韓國高麗蔘產值,由90年代的高點,年產值1.6億美元,降到目前約0.8億美元,據統計,台灣地區每年進口約2千萬美元,幾乎占了韓國人蔘全球銷售的四分之一,我們採訪了南韓忠清南道的錦山郡,這是韓國最大的人蔘產地與市場,一起去看看高麗人蔘的故鄉。早上剛開市,市場裡還沒有多少客人,攤商利用時間在整理人蔘。
- Sep 26 Wed 2012 16:24
299集-《南韓特輯》(四)南韓中文熱
南韓除了工商業發展迅速,回頭來挹注農業,近年來,更重視所謂的「軟實力」,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中文熱」!這幾年在南韓,單是在首爾,大約就有四、五十萬人學中文,每年平均超過兩萬人參加俗稱為「漢語托福」的「漢語水平考試」(HSK),超越日本,成為中國在海外舉辦漢語考試的最大考場,繼續來看看南韓人怎麼學華語。
- Sep 19 Wed 2012 13:05
298集-我家小孩不上學(下)
台灣自開始有人申請在家自學至今十五年了,上週我們到一些在家自學家庭,看到了孩子的學習狀況以及他們和父母的想法,其實這些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家庭,最困擾的不是教育,而是制度,因為一旦面臨升學,除了課程銜接上的問題,成績如何採計、評鑑,也不斷受到討論。2014年即將實施12年國教,如何兼顧體制,又符合在家自學孩子的需求和發展,讓教育真正多元,家長、民間團體和政府一直在拉鋸磨合,而這也真是一條長遠的路。
- Sep 19 Wed 2012 13:04
298集-火炎山下鴨耕米
因為一句玩笑話,一群好朋友,決定找回童年時期的農村生態。十年前,火炎山山腳下的社區居民,成立了「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用自然農法生產無汙染的米,因為不用農藥,他們養了一批鴨子,專門吃田中的福壽螺,成為最有力的幫手。不過十年前剛推展時,不僅被人笑,生產的米、鴨子甚至沒人要,但一路堅持做對的事情,在十年後,已經找回了八成的水田生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又遇到哪些挫折和困難呢,一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