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句玩笑話,一群好朋友,決定找回童年時期的農村生態。十年前,火炎山山腳下的社區居民,成立了「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用自然農法生產無汙染的米,因為不用農藥,他們養了一批鴨子,專門吃田中的福壽螺,成為最有力的幫手。不過十年前剛推展時,不僅被人笑,生產的米、鴨子甚至沒人要,但一路堅持做對的事情,在十年後,已經找回了八成的水田生態。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又遇到哪些挫折和困難呢,一起來看。
吱吱吱叫不停,一早就等在門口,小鴨們要出門「工作」去囉。
搖頭晃腦,成群結隊在田中自由穿梭,好一幅悠哉的田園景色。
這裡是苗栗火炎山山腳下的一個社區田園,十年前,地方居民驚覺,記憶中的農村生態已不復見,開始把它找回來,於是成立了,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李清彰]
差不多在這三、四十年來,因為化學肥料、RC(鋼筋混凝土)還有水泥的進駐以後,整個生態完全都看不到了,大家就一個玩笑話,不然我們把它找回來好不好,大家,我這些好朋友就說 好啊,我們來找啊。
但該怎麼做呢,兩、三年後他們發現,社區沒有產業支持,沒辦法長久經營,於是想那就來賣米吧,但萬事起頭難,米要怎麼改變栽培方式、怎麼做出特色、消費者在哪裡,他們都不知道。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李清彰]
第一年的收成也很少啦,一、兩千公斤而已,但是這、兩千公斤當時的時空背景,就像是一、兩萬公斤一樣,那些米要怎麼銷售,是很大的難題就對了啦。
經營腳踏車零件生產的李清彰,接下理事長職務後,一腳踏入社區工作,剛開始鋪貨、挑米都自己來,米賣不出去,甚至搭捐血活動,捐血一袋、送米一袋。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李清彰]
第一年做的時候,真的被社區的叔叔、嬸嬸伯父他們,被他們笑說,這些笨蛋,真的有可能做得成功嗎,那時候我協會的那些成員就想說,做就對了啦,就一路這樣做下來。
為了實現環境正義,堅持做對的事情。不能用農藥,於是他們找來這種愛吃螺的合鴨,吃掉農民最頭痛的福壽螺,鴨子在田中行走,也順便把雜草踏掉了,而鴨子糞便,自然就成為最天然的肥料。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我們一開始也是想說,稻鴨工作就是,插好秧就放鴨子進去啊,但是看到效果不好,等到我要放鴨子時候,稻子就被福壽螺吃光光了。
原來放養時機很重要,摸索幾年後,他們在種稻前兩個月先養一批鴨子,養到四、五斤,把大鴨子放進田裡,吃掉大螺後再插秧,接著就換小鴨上場,一來吃小的福壽螺,二來也不會把秧苗踩死,還能抑制雜草生長。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牠(鴨子)這樣一直走,水會黑黑的(混濁),陽光就沒辦法照進去,種子要萌芽一定要有陽光,大部分要陽光,(水濁)這樣的話就會抑制它很多種子的萌芽,很多的草就不會長出來。
屁股扭啊扭,自在快活的在這片無污染的環境生活,時而在水池旁嬉戲,累了就在田埂上休息,小鴨子成為,社區推動自然農法的最大功臣,也是農民最有力的幫手,因為這群鴨子,扭轉了農村耕作文化,和大自然和平共存,也逐漸找回健康的土地。他們說這是一種親和式的生產,是看得見生命、看得見生態,一個生機泉源孕育的搖籃。但是每年二期的稻作就會有四批鴨子,6、700隻的量如何解決,變成他們另一個頭痛的問題。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一開始的時候),(鴨子沒人要就對了),沒人要、沒人要,半送半賣啦。
菇菇鴨、醉合鴨,壽司和起司炸飯糰,為了解決困境,他們開發了許多鴨肉和米料理,就是希望可以增加銷量。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社區營造員 林翠蓮]
其實剛開始,那個鴨子跟米,真的不曉得說客源在哪裡,然後後來就是,其實剛開始是做便當,先讓人家吃說,這個米飯真的很好吃,那為什麼要去研發這樣的菜色,是因為我們現在有很多(人)來場域參訪,那我們希望說,他來參訪的時候,是吃到在地的食味,就是那個食材是在地的,然後他吃到了之後,他會有那個衝動要在這裡消費。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我們大約養到第五年、第六年,開始有餐廳來問、來買,後來鴨子才有辦法說可以順利賣完,不用再去拜託人家來買鴨子。
鮮嫩的鴨肉,破除一般對鴨肉乾硬的印象,現在他們是台北高級餐廳的固定配合戶,一般民眾要買,得在半年前先預訂,相當搶手,雖然供不應求,但他們卻沒想過要多養些。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我們的這些生態池,有辦法消化掉的這些鴨糞量,最多就是兩、三百隻的鴨子量,如果超過了,整個鴨池會發酵,整個環境會被破壞掉,不可以為了要多賺點錢破壞這個環境。
所以來到鴨寮,卻完全沒臭味,靠的就是這幾個生態淨水池。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鴨糞分解之後就會變肥料,氮肥、磷肥這些,我們才種些比較強壯的水草來吸收,它這個有種草下去,它旁邊會有很多小魚、小蝦,更多的微生物會在那裡生長,利用這個機制,讓我們的水慢慢的乾淨。
灌溉用的水,也得先經過生態池淨化。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因為我們這些生態池裡面(有)很多的生物,水稍微有毒、有問題,牠就會反映給我們,這第一個就是安全。
苑裡兩千多甲的水田,都是靠這條苑裡圳的水來灌溉,而火炎山生態社區,位在大安溪沖積扇的最頂點,眼前的阡陌良田,早期全是石頭密布的溪床。
[苑裡火炎山地方耆老
賴逢章]
以前我知道就是,全部都沒有石(石剝),就有河川打橫的流過,要種吃的這些都不方便,(全部都是石頭),對啊 對啊,全部都是大石頭啊,這是日本時代做了石(石剝)之後,那些比較有錢的人,有錢的人就來申請,申請讓他們開發就對了,開發了以後,他就全部都包給人開墾就對了。
在沒有機械的那個年代,全用人工開墾,先民就地取材,用石頭砌田埂,只是後來全都水泥化,生物也就無處生存,為了找回兒時的農村生態,他們決定,重新打造石(石剝)。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總幹事 蕭明宏]
用石頭砌它有很多洞,我們的生物就可以在那邊生活,讓很多的生物,牠產生一個食物鏈,這個生態系就會平衡,良性的循環慢慢來,我們的病蟲害減少了,根本不需要使用農藥。
不過有機種植哪有這麼簡單,產量少不說,如何吸引農民加入是個大問題,於是他們第二年,就以高於市價五成的價格和農民收購。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社區營造員 林翠蓮]
讓農民他,他會認為說他是一個,很有尊嚴的在生產這樣的農產品,而不是說,他是被剝削的,所以他對農業他沒有失去信心。
種有機需要大量人工,為了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協會申請了多元就業方案,六年來,提供了在地30位中高齡失業族群就業機會,協助農民管理農田,而農民將田委託給協會,協會也便於統一集中管理,掌握稻子成長狀況、也確保將來米的品質。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社區營造員 林翠蓮]
現在農民他都會說,我們把它管理得很好,所以他們早晚會回來他們這塊土地,然後上一次我們有問過他,我說你們現在看到你們這塊土地,心裡的感覺是如何,他說,心情非常的好。
十年前的一個玩笑話,真的讓他們找回兒時的農村環境、和記憶。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創會理事長 李清彰]
十年前,只有福壽螺,十年後,差不多四、五十年前,我們水田裡面的生物、生態,差不多有找回有70%,80%。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社區營造員 林翠蓮]
對我們來講的話,我們只不過是一個責任,那如果我們現在不把我小時候的環境抓出來,那我的後代子孫,怎麼有可能去看到,所以我們會去投入,但是我們沒有想到,我們會去找到,老農民的記憶是讓他們那麼懷念的。
一路走來十年,辛苦經營,協會一直到第七年才轉虧為盈,雖然利潤微薄,但仍將盈餘回饋到社區,包括農民的驗證費用、肥料補助、和設備添購等,更將這愛鄉愛土的影響力,從這個中心漸漸擴散出去。
[火炎山生態人文發展協會
社區營造員 林翠蓮]
有一個資深的農民,他是我們裡面的農民,有一天人家就笑他啦,他說,我看你喔,這樣子做怎麼會賺得到來吃啦,你還是回到我們以前做慣行的(農法),就是慣行的,結果我的農民跟他講說,啊,不要去做那個慣行的啦,我現在這樣做,我覺得我跟以前做慣行的不會比較差,但是至少,我現在把我這塊土地照顧到有魚、有蝦,那整個我看到心裡多開心啊,那時候我聽了,我就覺得說,是每個人他都對這個土地很關懷。
總是等到失去了,才會想要珍惜,十年前的夢想,現在終於實現,「維護生態最優先」,「種有機只是順便」,協會一直在實踐這個中心思想,回歸自然,他們不僅找回豐富生態,心踏實了,也找回最真實的自己。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Sep 19 Wed 2012 13:04
298集-火炎山下鴨耕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