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農民力」專輯裡,我們曾經介紹過日本的綠燈籠計畫,只要店家的食材有一半以上使用國產,就可以申請在店面吊掛綠燈籠,兩年前,台中市新社區農會及休閒農場餐廳,也仿效日本,鼓勵業者多使用在地安全食材,只要有兩成以上使用農會認證的吉園圃在地食材,就可以在店門口吊掛紫風車,每多用兩成就再加一顆星星,不過兩年下來,似乎有點後繼無力,一同來認識新社的紫風車安全食材計畫。一大早,年輕的店員,走進小菜圃了,採了一小把、一小把的香茅、花朵等,準備提回餐廳。

<這都是我們的萵苣,然後有香茅、這邊有蝦夷蔥,迷迭香。>

餐廳老闆娘,如數家珍的指著菜園一一點名,這一分多大的菜園,就種了70、80種香草植物,這些都是要入菜的。

[紫風車計畫參與業者
經理 張佑宗]
鄉村裡面,怎麼和都市的餐廳做區隔,唯一的區別我覺得就是,離田的這個公里數很近,田就在我們餐廳旁邊,所以說,新鮮的到田裡面去摘採然後上桌,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棒的概念。

餐廳就離菜園不到100公尺,台中市新社的這家法式餐廳,就以新鮮為主打特色,當初會有這樣的構想,卻只是不想用乾燥的香草植物做料理。

[紫風車計畫參與業者
經理 張佑宗]
最早是,常常覺得,哎呀 怎麼找不到我要的東西,都是乾燥的,那後來(就)想,那這些香草是不是可以自己種,都有種子嘛,那就嘗試著自己種,自己種,覺得這個一方面成本又低,另一方面又新鮮,然後就越種越多種。

當然沒法所有的食材都自己種,但業者仍想辦法,在新社地區就近尋找食材,更會在菜單上強調食材的地域特性。

[紫風車計畫參與業者
經理 張佑宗]
比方說我們的菇類一定是用新社的,我覺得,現在的客人他,如果你能夠有一些產地名,他會覺得,這個是更有保障,更像那種,所謂的產銷履歷這樣子的過程,那客人會覺得,你這裡的食材,他吃得更安心,更有保障。

類似這家法式餐廳,用在地安全食材的做法,這兩年來,開始在新社地區推廣,目前已有20多家業者加入這項計畫的行列,為了讓消費者能夠輕易辨別,更仿效日本的綠燈籠計畫,凡是店內使用20%以上在地安全食材,便在門口的紫風車下吊掛一顆星星,每多20%就再加一顆星星。

[台中市新社休閒農業協會
理事長 林明順]
它(日本)那邊,(綠燈籠計畫)有那個星星,星星掛得越多表示它用當地的食材越多,而且它的這個(食材)是沒有農藥的問題,所以讓消費者能夠看到之後,更安心。目前我們新社的店家目前有60幾家,它有在用的已經有超過將近快要一半了,我們農會是有每年都有來評鑑。

為了讓消費者吃得安心,業者也和新社農會合作,由農會出面為食材把關進行定期檢測。

[台中市新社農會
總幹事 羅文正]
因為我們這有吉園圃的標章,基本上我們都會送相關的機關去驗證,沒問題才會發給吉園圃的標章,農會也有成立一個無毒的簡單的一個把關,有一個儀器,所以說要驗過無毒我們才會提供給景點。

<這兩天我帶我們主廚來,看看以後,看這要怎樣處理,小黃瓜可以長期配合啊。>

各家餐廳業者,也會透過採購拜訪農民的時候,了解生產環境,趁機一探生產方式。

[紫風車計畫參與業者
經理 張佑宗]
你看他農場的管理,你看他,會不會東西這樣亂放亂堆,然後如果說,他那個場地很雜亂,我相信他跟你說,這個有機,你也不太相信。

由於合作的農民,大部分是無毒安全的生產模式,相對成本較高,因此紫風車計畫媒合了餐廳和農民,讓業者直接和農民採購,收購價也能高於市場批發價。

[台中市新社休閒農業協會
理事長 林明順]
像我們店裡面,我們就跟農民,全部的南瓜,我們都收購,收購幫他們解決他們的行銷的問題,然後他們也可以,以市場的批發(價格相比),從那邊能夠(賣多少),我們這邊跟他收購那個價格更高,農民也更願意去種植。

因為價錢提高,農民種植的意願也更高,然而,難以控制的天候因素,卻也讓農民,對於直接供貨給餐廳抱著觀望的態度,畢竟無法穩定提供農產品,餐廳可能面臨沒食材的窘境。

[新社農民
劉立宸]
如果有氣候的變化的時候,供應鏈會出問題,因為不是(只有)我們賺錢就好,一定要站在對方的(立場)為對方想,不願意出是有原因的,我們要考量到說,它(餐廳)裡面會不會拖延到。

像這天,某家業者,臨時預定要兩盒帶花的小黃瓜,繞了菜園兩圈,品質就是不夠好。

<早上,你如果是採的話這都會比較金,像是黃金的粉一樣,現在就沒有,現在沒有,所以還是要跟他講不行啦。>

在地食材未必能穩定供應,就需要有更多的農民與餐廳參與,互通有無,但無論業者或農民都異口同聲的說,生產資訊不夠透明,業者要買在地食材根本是瞎子摸象。

[新社農民
劉立宸]
這條路走絕對是對的,可是呢,要全面落實,地方政府要出面主導、整合,並不是商家在那邊東抓抓 西抓抓,誰有東西,然後它的產期在哪裡,誰有種,種什麼東西,那它產期在什麼某個時段,讓那些所有的商家要使用才有辦法使用。

[紫風車計畫參與業者
經理 張佑宗]
讓各個不同產區的特色蔬果,很清楚的,可以告知所有的這些,不管是消費者也好,或者是餐廳的同業也好,那因為有清楚的資訊的公布,大家才知道說,原來幾月的時候這個產區是產什麼。

除了在地農產資訊不流通外,遊客對於紫風車的認識,也異常陌生,甚至根本不知道店門口為何要裝紫風車。

[遊客
黃小姐]
(你有沒有注意到),(它門口有一個紫風車)?沒有耶。

<(那邊有一個紫風車)?我不知道耶。>

[遊客
廖小姐]
(你有看到外面的紫風車),(你知道它是什麼意思嗎)?我想應該是在地的一些景點,它有用各種顏色,有紫色啦、黃色,還有紅色,可能就是,目前是政府有在推動一些觀光旅遊,那它用各種顏色來標示。

民眾不了解背後代表的意念,便不會主動選擇有紫風車的店家消費,少了消費者的加入,紫風車也就越來越可有可無,甚至任其毀壞。

[台中市新社休閒農業協會
理事長 林明順]
剛開始做的時候,因為公部門的力量有進來,然後農會也很積極在做,這種在做必須要讓消費者了解,它現在就是過了兩三年之後,因為畢竟我們的經費也有限,所以在媒體上沒有一直曝光,所以啊,這個就會比較慢慢的淡下來。

兩年來,以「吃在地、吃當季、吃得安全」為出發點的紫風車計畫,漸漸讓部分新社餐廳業者改變了食材採購模式,卻因為延續性不足,無法讓消費者普遍認識紫風車。如何堅持下去,並吸引更多人在消費時做更好的選擇,是新社在地團體所面臨的考驗。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