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大地震的主要災區,除了南投縣,還有當年的台中縣,尤其在山城一帶的東勢、石岡、新社等客家鄉鎮,更是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創,其中,東勢死亡人數最多,有300多人,石岡死亡人數100多人,是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像我背後的東勢大橋,也是災後重建的,山城居民努力從傷痛中站起來,互相扶持、重建家園,也讓人看見生命的堅韌。
[資料畫面]
大樓倒塌、橋梁斷裂,921地震為台中地區帶來重大災情,尤其東勢、石岡等客家鄉鎮,更是滿目瘡痍。救難人員不放棄希望,努力搶救,房子沒了,災民只能暫時住在帳篷,或是窩在臨時搭起的帆布下。
各位中寧里的鄉親,現在衛生局要來消毒,請你們把東西搬進去,他要消毒外面。
台中山城地區的客家人,大多講大埔腔,其中約有200年歷史的石岡土牛劉家伙房,更是大埔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祥三]
因為當初蓋這老伙房的時候,沒辦法說就地取材,所以這全部都是從大陸過來,所以這個包括大梁、石柱這些就用牛車、人力推進來,所以非常的辛苦,當初我的老祖先是怎麼把東西運進來,這實在是無法想像。
[照片提供 台中石岡啓成公祭祀公業]
但民國88年9月21日一陣天搖地動,劉家伙房應聲倒塌。
[前石岡鄉長
劉宏基]
[照片提供 台中石岡啓成公祭祀公業]
搖後又頓,頓了又搖,又頓,越頓越大力,爬不起來,爬起來馬上又被它頓回去,後來才知道伙房、泥磚屋這麼多,那一頓下去,就全都倒掉了。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祥三]
最重要的是什麼,我們祖先的牌位要搶救出來,石柱啦、祖先的功德的匾額那些都要慢慢把它搶救出來。
[資料畫面]
[照片提供 台中石岡啓成公祭祀公業]
從瓦礫堆中,能搶救多少算多少,祖先牌位也只能先供奉在臨時搭建的鐵皮屋中。當時石岡大大小小的伙房加起有32座,一場地震,就震毀28座。
[前石岡鄉長
劉宏基]
石岡鄉有五條地震帶,所以造成整個石岡的土地歪七扭八,再來隆起、陷下,921的時候石岡鄉的人口1萬5千多人,結果因為地震被壓死的鄉親178人,比例上差不多86人,就有1人死亡,這是所有的鄉鎮,罹難的人口比例最高==ns==
大甲溪上的石岡水壩,也因地表錯動,扭曲變形。
[前石岡鄉長
劉宏基]
東勢那邊斷層帶經過,隆起2.4公尺,石岡這邊隆起9.8公尺,落差7.4公尺,再怎麼堅固的建築,也沒辦法撐得住。
現在受損的壩體被保留起來,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地,而劉家伙房在地震後7年,在政府與地方團體的協助下,重建完成,正身是公廳,供奉劉家歷代祖先,兩側的護龍則規畫為客家文化館。
[前石岡鄉長
劉宏基]
地震後,沒有房子好住,大家都很辛苦,募款來蓋,這個經費,金額太大,可能性不那麼高,所以當時就想說宗祠由我們劉家子孫,捐錢來蓋,其他部分,我來找政府機關來幫忙我們。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祥三]
這邊就是我們的,劉家的祭祀、宗祠、文化傳承的一個地方,所以祖先要住的地方,沒理由不重建,所以這個祭祀公業就要扮演說,成立一個重建委員會。
為了重建問題,劉家人傷透腦筋,帶頭的人也曾受盡各種質疑。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祥三]
重建沒有那麼簡單,內部要有一個共識,所以要開會開了幾十次。
好不容易說服了大家,伙房開始原地重建,仿原貌設計,把搶救出來的文物,再一樣一樣放回去。
包括這裡面的匾額,包括這個石柱,這都倒光光,這個就是倒了之後斷掉的,等於就是說這921的裂痕。
老祖先的匾額,匾額掉下來的時候,就有很多缺角,缺角的部分就要一塊一塊補回去,所以做新的比較簡單啦,舊的要補修是非常的困難。
晒穀場還有一個漂亮的百年水缸,原本在921地震時破掉了,劉祥三和兒子,把碎片一片片挖掘出來,並且一片片拼湊回去。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祥三]
來台第三代發跡之後,比較有錢之後,才有辦法有這個這麼漂亮的水缸,所以在地震之後倒掉,被埋掉之後、碎掉,就認為說這個水缸是老祖先,難得從原鄉過來,非常的珍惜。
[資料畫面]
土牛客家文化館開館當天,由石岡七大伙房的代表人,一起把水缸的最後一片拼回去,也象徵重生。
水缸裝著我們祖先的水、祖先的血、祖先的靈魂。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創會理事長
劉祥三]
讓這個毀掉的水缸,賦予新的生命,就等於是有新的希望,代表劉家的一個向心力、凝聚力、團結力。
忙著貼名條、出刊,石岡人社區報已經出到174期,社區報前身是「石岡人家園再造通訊」,主要將災後重建的相關訊息、政策告知民眾,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後,社區報持續紀錄在地。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總幹事
管雅菁]
因為一開始都是做重建的報導,然後後來慢慢的就是重建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就是我們做的一些社區的資源的調查,文史調查、生態調查什麼,我們都可以在社區報上面呈現。
20年前,通訊、網路,不若現今發達,也沒有什麼社群平台,社區報在當時是很重要的訊息傳遞平台,如今,它更是旅外鄉親了解家鄉大小事的憑藉。
戴著帽子、揹著相機,穿梭現場。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總幹事
管雅菁]
這是八寶圳的水源頭,所以每年這個(農曆)7月29日農民都會回來這邊飲水思源,拜水頭,很多來自豐原、潭子、太平、北屯的農民都會回來這裡拜水頭。
不論大小,只要在石岡發生的事,就是重要的事,訪問、拍照,採集素材,以社區報或影片,為石岡留下紀錄。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總幹事
管雅菁]
出來做記錄,因為其實每一年會記錄到的東西,雖然是大同小異,可是每一年還是有一種演變的一個過程。
協會一路陪伴居民做硬體或是心靈的重建,現在任務轉型。
[石岡人家園再造協會 理事長
王麗媚]
我們也走過很辛苦的時間、時段,這些理監事幫忙出錢出力,今年第三年(接)社造中心,就輔導,協助在地的像是各個協會,要申請計畫案,或是什麼,由我們協會來協助在地的組織來申請計畫案。
921地震後,災區有不少團體相繼成立,石岡傳統美食小舖就是其一。熟練的擀麵糰、包餡,趕做中秋月餅禮盒。
[石岡傳統美食小舖 理事長
呂玉美]
像今天的梅子月餅的話,它的豆沙餡我們就會加那個梅子汁,梅子因為有一點鹹度,所以這個梅子酥吃起來的話,不會很甜膩。
921前,呂玉美是家政班班長,也是石岡婦女會會長,災後她四處奔走,想方設法幫助石岡的婦女們。
[石岡傳統美食小舖 理事長
呂玉美]
勞委會它在我們社區,在我們石岡這邊可以說,幫我們出講師費,幫我們出材料費,我就用婦女會的名義去跟政府借場地,跟政府借用具,後來公所這邊就有幫我們買一些用具,農會就提供場地,小吃班,讓大家能夠馬上學、馬上就可以做生意。
災後兩年,小舖成立,不僅讓災區婦女們有筆收入,大家也能互相扶持,走過傷痛。
[石岡傳統美食小舖
林淑真]
我現在講起來還會起疙瘩,因為我覺得很恐怖,我們停電差不多停半個月,都沒辦法煮菜、也沒有水什麼,(來這裡)有錢可以賺,而且有工作可以做,還有多學習一些烹飪這方面,還有認識很多人。
[石岡傳統美食小舖
劉彩蓮]
經濟壓力也有,心靈上那時候看到地震,那時候看到大家就真的滿辛苦的啦,來這裡學到很多東西,認識很多姐妹,就比較有伴。
經營多年下來,有些許盈餘,小舖也回饋給家鄉,像是每週一天的關懷據點,不僅帶著老人家做手工藝品,也準備豐盛的料理,讓老人家吃得津津有味,這群媽媽們,靠著自己的力量重新站起來後,更不忘付出一己之力。
來到東勢的這間書局,一進門最顯眼的地方,擺的書全是山城人寫的。
[書局老闆
張智清]
像這本書作者是東勢人,這本是和平人,這是石岡人寫的,所以這兩本是我們東勢人寫的,所以我們大山城地區的這些文化作者的書,我們在地的文化品牌,當然要來推廣他們,我希望(客人)一進來,就可以看到我們在地人寫的(書)。
921之後,原本在外地從事保險業的張智清,和兄弟姐妹討論後,毅然決定回來東勢開店,當時,就開在全倒的「東勢王朝」對面。
[書局老闆
張智清]
因為921之後東勢像一個死城,所有的商業的,都停了,剛好我們也想說,如果用加盟連鎖書店的方式,這大型的商店都敢進來了,這樣對百姓來講,也可以讓他們有信心。
但當時,大型連鎖書店評估,東勢沒有商機,因為張智清的堅持和誠意,才同意他開店。9月21日發生地震,12月簽約,隔年3月正式開幕,離地震發生,不到半年。
[書局老闆
張智清]
以前的收入雖然比較多,但是這個行業,很多東西是,這個滿足和快樂是錢買不到的,是因為你這樣子去做,你用心去做,很多消費者看到,所以他很自然給你的反應,讓你會很窩心和感動,所以你會堅持下去的動力就在這裡。
租約到期時,還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走,一個顧客問了個問題,讓張智清紅了眼眶。
[書局老闆
張智清]
我印象很深有一個學生問我說,你們要搬去哪裡,還是不要開了,我說我還不知道,他現場就哭出來,因為我們這間店陪著他這樣長大,有他成長的記憶。
張智清的書局,撫慰了東勢人的心靈、陪著東勢人長大,後來他在美食街找到了一個新的點,想為家鄉做些事的想法,得以延續。
[民眾
張小姐]
地震之後他就開這間書局,很認真給我們山城的學子,有一個地方,要看書不必到外地去。
[民眾
郭先生]
很多小朋友學這個,像我帶孫子來,教他怎樣看時鐘,這樣跟他說他就知道了。
東勢沒有文化中心、也沒有演藝廳,為此,張智清特別設計了一個演講空間,邀請作家來到東勢辦講座。
[書局老闆
張智清]
東勢是在偏鄉,偏鄉,要去邀請這些講師來,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沒有很多的資源,講師來,講師費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出。
和這些講者並不熟識,張智清就寫信自我推薦、邀約,許多講者因為認同他的理念,一口答應,也不拿鐘點費,讓張智清相當感動。
一眨眼20年過去,災區早已恢復正常運作,但這群人仍舊互相陪伴、默默守護家鄉,走過傷痛,展現堅韌的生命力,繼續向前。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