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到旁邊的景象,就是國姓鄉南港村九份二山的「震爆點」,20年了,大地震的傷口,依然清晰可見,但當地的居民早已不是當年的災民了,留下堰塞湖,讓他們免於無水可用之苦,甚至在大地震過後,咖啡豆在九份二山的石縫中萌芽,讓以務農為生產的南港村民,找到農業轉型的契機,如今,一粒種子,長成了一片的咖啡樹林,國姓鄉已經是全台咖啡產量最高的產地,走的是精品路線,價格當然也相當迷人,接下來來看國姓咖啡的產業發展,現況又如何呢?
[香港觀光客]
剛才走那個屋,側屋,就歪的,一站上去就好像是喝醉一樣。(剛剛那個大哥說這個房子是從那邊飛過去),就是,有300米(那麼)長,就是飛到(另一邊),這是一個奇景,就是很奇怪。
921大地震20年了,在九份二山的震爆點,留下的大地傷口,依舊清晰可見。
[國姓鄉南港村 村民
羅極聘]
這個地方叫做大貝角,客家話叫做大坪角,因為地震的關係這邊的地形地貌改變的特別激烈, 有些學者來這邊就說,這個是一個震爆點,所以現在大家說大貝角沒人知道,現在大家都會講說,這個才是叫震爆點。
九份二山紀念碑底下,看似寧靜無波的湖面,這是當年崁斗山大崩山,所形成的堰塞湖。
[國姓鄉南港村 村民
羅極聘]
大概堰塞湖底下大部分都是,是我們羅家那些土地在下面,還有零星的幾戶人家,有姓宋啦,還有幾戶人家。
20年前大地震所形成的,澀仔坑湖及韭菜湖兩座堰塞湖,淹沒了家園,奪走了親人的性命。羅極聘說,傷心是必然的,但也感謝老天爺,在如今,非旱即澇的極端氣候下,為南港村留下調節水量的天然水庫,使得村子裡的飲水和農業用水,才有了穩定的水源。
[國姓鄉南港村 村民
羅極聘]
它形成一個調節的作用,所以我們地方上,我們社區的簡易自來水,我們的用水當中我們都是靠這個堰塞湖的水流。
921過後20年,南港村民不想再重提往事,只希望政府能將921,對人和環境造成的傷痛和破壞,轉化為有教育功能的正能量。
[國姓鄉南港村 村民
羅極聘]
土地既然政府徵收了, 我們希望它(政府)把它極大化,把它利用得淋漓盡致,能夠利用這塊土地,把所有的資歷經歷,把經驗也放進來,把金錢也放進來,把我們地方的人文,也放進來,大家能夠集思廣益,把它用在這個九份二山上,這個九份二山才有希望。
(所以10幾年來都這麼挑喔),對啊,沒辦法一定要,這個精品咖啡豆,你是一定要經過這個手選過程啊。
雙手俐落的挑著咖啡豆。
對烘豆也毫不馬虎。
林言謙,是經過「CQI精品咖啡協會評鑑」認可,國際精品咖啡的生產者,還是國內外精品咖啡豆比賽的常勝軍,他說,比賽是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國姓咖啡。
[國姓鄉咖啡農
林言謙]
一比的話,才知道說,喔原來我們這裡非常適合種咖啡,我們才知道說,欸,我們的成績,其實跟國外的這一些,高品質的咖啡其實不相上下。
林言謙原來是檳榔戶,在921之前,檳榔是九份二山的主要產業,因為地震後走山,幾乎山上所有的檳榔園,都從地表消失。
[國姓鄉咖啡農
林言謙]
去我們自己的園子裡巡視才發現說,九份二山這邊整個園子都不見了,然後像我一些,我叔叔的啦,他有一些土地,他就是大面積的整個好幾公頃,整個就是,全部都是整個都不見了,地上物全部都不見了,只剩下,地上的這些岩石。
一夕之間什麼都沒了,直到半年後,裸露的岩石裡冒出咖啡小樹苗,才讓林言謙找到了重生的契機。
[國姓鄉咖啡農
林言謙]
有一天就是在那個,大崩塌的一個順向坡的岩石的地方,看到一棵油油亮亮的樹,那個時候也不曉得說,這個是咖啡樹啊,那時候就因為我們想要轉型,輾轉得知說原來這就是咖啡樹。
這個品種叫做SL34,它的芽,它是紅頂的,然後,這個就是藝妓,你看它這個嫩芽,它是綠色的,深綠色的,而且它的枝條是,非常陡峭的。這個就是大家在耳傳,很奇怪的咖啡,這叫黃金咖啡
20年後,一棵樹苗,長出一大片的咖啡樹林,現在林言謙成了咖啡專家,也是帶動國姓咖啡產業發展的領頭羊。
我這邊品種有好多種喔,可能差不多有7、8種以上,啊,有一些都是在實驗階段,這一些,這些你一定要經過這個實驗,不然你不曉得說,這個是好還是不好。
在林言謙的推動,和地方政府輔導下,目前國姓鄉咖啡種植面積近200公頃,是全台咖啡最大產區,為了因應市場對口味和品質的要求,他們嘗試種新的品種,提升競爭力。
[國姓鄉咖啡農
林言謙]
因為我們以前種的都是,純粹都是台灣馴化本身,荷蘭時期那時候引進的這些品種,它就是少了很多現在國際上大家,大家品嘗到那一些比較特殊的味道。所以我們為了提高這個競爭力,所以我們就引進現在世界各地的主力品種。
這個也是,這個也是颱風打到的,你看這個像,像這個稍微被颱風打過,就斷掉,然後這輕輕一扯的話,整個就拉下來了,這樣子,你看這樣子一串的果實就,看起來就滿可惜的。
但務農還是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前一個颱風才剛走,緊接著又一個颱風報到,林言謙邊整理才被強風吹斷的枝條,邊擔心著。
這個,有沒有,有一個洞,屁股有一個洞有沒有,這個就蟲害,(所以蟲在裡面喔),蟲在裡面,蟲在裡面,牠這個蟲很難治啦,牠有可能喔,牠已經鑽進去了,所以你,你縱使你是藥物防治的話,可能你噴牠噴不到。
但咖啡農要擔心的可不僅是天災,還有這些年日益囂張的蟲害,果小蠹。
[國姓鄉咖啡第一產銷班員
彭春富]
全部被牠吃到的就沒用了,不會成熟啊,(什麼時候開始有這樣的蟲),大約什麼時候,3、4年前吧,我們台灣以前沒人種(咖啡)就沒有啊,以前古坑很多啦,再來就沒了,到一年後,就換我們南投縣的國姓鄉,就來了。
像這種的豆子如果拿去賣,一定很難吃啦
種咖啡近20年的彭春富,強調國姓咖啡就是精品,品質至上,一旦有果小蠹入侵,這一年的收入就告吹了。
[國姓鄉咖啡第一產銷班員
彭春富]
那如果你要勉強賣,要賣,以後人家就不會向你買了,(蛀一個小洞也不行嗎),對,一定不會向你買了,因為那就是自己搞壞自己的生意了,那一定要撿好來,要撿,人家說的精選豆。
它這個機器可以調整溫度。
有好豆子,也要能煮出箇中滋味,國姓鄉公所為此,還特地邀請咖啡大師吳原炳,來教大家煮咖啡。
[國姓鄉咖啡業者]
我們上吳老師的課程,去年就陸陸續續我們就一直上,吳老師的特長就是說,他就是教比較實際啦,給我們,講給我們,他會引用一些我們普通在家裡做菜啦,煎魚啦,這些方式這樣來去融入他們煮咖啡,這個咖啡用他的方法(煮),這樣感覺喔,煮了覺得真的比較好喝。
吳原炳認為,國姓咖啡有海拔高低不同的咖啡豆,所以風味多元豐富,具有市場競爭力,但如何煮一杯好咖啡,行銷自己的咖啡豆,是在地的咖啡農要再強化的能力。
[咖啡師
吳原炳]
咖啡的好,你如何去讓你的消費者理解,那我想說在品牌端、行銷端、視覺端、讓消費者完整的,去對你國姓咖啡,去對你的莊園做一個很深入的認識。好的東西如果讓消費者一試成主顧,主顧了之後呢,你的品牌就有它的拉力跟推力。
國姓咖啡棒不棒,棒。
國姓咖啡是很棒,但會種不會賣,仍是農民的瓶頸,103年,黃湘睿標下國姓驛站經營權後, 5、6年間就虧了近千萬元。
[國姓鄉咖啡業者
黃湘睿]
因為我們是在地的人,我希望我們的就是農特產,還有包括我們自己的咖啡,都有一個實體店面。(其實很慘澹經營對不對)對,因為那時候(多慘,曾經多慘),曾經多慘,曾經一天,可能沒有來2、3個人真的,很可憐。
[國姓鄉返鄉青年
林芸瑩]
就是大家都覺得,哇!這麼棒的一個地方,這麼好的一個點,那為什麼每年,它會一直就是不斷的換東家,一直換。然後,所以我回來做的原因是因為,我希望可以整合資源。
我希望他們(遊客)有一種,親身經歷的感覺,就是有一種,好像你從小在聽一個童話故事,結果你有一天真的看到它的那一種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2年前,她的女兒林芸瑩回到家鄉,將國姓驛站定位為國姓咖啡館,改變經營模式,才總算開始有了轉機。
[國姓鄉返鄉青年
林芸瑩]
我們國姓鄉是,比較大,面積比較大,然後所有不管是農家,或是各個商店啊,或是商家的資源是非常分散的,我希望可以做一個整合,讓所有的人可以,就是在這間店,或是透過這間店,啟發它某一種效益,就是有一種像規模經濟的概念這樣子。
[國姓鄉咖啡業者
黃湘睿]
現在年輕人他們比較厲害,他就是網路啦,還是行銷管理他們都比較在行,我的話就是,就單純就是會喝咖啡、會煮咖啡,我只知道怎麼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而已,不知道怎麼樣把它賣出去。
就是因為這個並不是我們真正用來,就是收成的,這個是為了給客人,他們可以當下體驗到,原來咖啡真的就是長這樣子。
在驛站的一角,林芸瑩種植了300多棵的咖啡樹,讓遊客能近身接觸,強化對國姓咖啡的印象,培養固定客源。
[顧客
王毅民]
國姓最有名就是咖啡嘛,那麼在這邊的咖啡,非常好喝,所以我們是找很多(地)點,才來這一邊,當成我們的家庭聚會。
[國姓鄉返鄉青年
林芸瑩]
我們是透過體驗的活動,就是現在比較「新零售」的觀念,就是你要讓客人可以體驗到,欸,你這個東西很棒,他(遊客)在這裡留下印象,他不只對你的咖啡,他甚至對你這個村落,對這個福龜村,或是國姓鄉留下一個深刻的點,他可以讓咖啡跟這個點做連結。
歷經921種種的磨難,國姓產業奮起,國姓咖啡不但在精品咖啡市場嶄露頭角,也受邀在國宴上,讓賓客品嘗國姓咖啡的美好風味。
[國姓鄉 鄉長
丘埔生]
今年,108年的4月28日,蔡英文總統來到國姓鄉公所,她喝到國姓的咖啡,認為國姓的咖啡非常的好,再加上,國姓的咖啡這幾年來,在國內頻頻得獎,又是第一個,現在目前唯一的產地認證。
進入國宴不但提高了國姓咖啡的能見度,也讓他們更有信心走入海外市場。
[國姓鄉 鄉長
丘埔生]
國姓咖啡,它是屬於精品咖啡啦,它的工很多,所以下一個的目標喔,我們是把它設定在行銷到日本。國姓咖啡因為它走精品路線,所以它的品質各方面已經達到國際化的水準。
雖然921大地震重創國姓災區,但關上這門,又另外開啟一扇窗,堰塞湖涵養了水源,小樹苗長成咖啡產業,走過921,國姓鄉20年來以濃醇香的好咖啡,走出災後悲情,未來他們也將以咖啡香,去述說在地如何振興的故事。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