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星期開始,我們將連續三週,為您播出海外客家專題報導,帶您認識客家先民在海外創業、打拼的艱辛過程,以及他們的後代目前在當地的生活情況。第一集,鏡頭來到印度。一般提到印度,大多數人會想到的是氣候炎熱、土地貧瘠。但是,您可能不知道,從17世紀之後,就陸續有廣東梅縣的客家人,移民到加爾各答東邊郊區的塔壩,而塔壩也是印度最大且唯一的中國城。跟著記者張慧如、陳志男的鏡頭,去加爾各答拜訪當地的客家人。熙來攘往的人群、各式各樣的老爺車,將加爾各答的馬路,擠得水瀉不通。位在印度東北方的加爾各答,是印度的第三大城,也是印度東海岸最大的港口。
17世紀時,來自廣東中山縣的楊大釗,在加城的ACHIPUR登岸,在印度大量種植甘蔗,開設糖廠,而他也是第一位到加城定居的華人。後代華僑除了每年到他的墳前上香祭拜,還集資蓋了一座廟宇,尊稱他為「塘園伯公」。
[印度華僑
葉友金]
這裡是塘園伯公,我們每年過年第一個星期天就會來到這裡拜拜,塘園伯公是我們華僑第一個人來到這裡的,所以我們為了紀念他,我們就來這裡祭拜。每年來的人就可以說是全塔壩的人都會來到這裡拜拜。
伯公廟的對聯寫著「虔心通默禱,聚首話鄉情」,反映出華僑們漂洋過海的離鄉情愁與團結一心。
雙手拿香的葉友金、帶著虔誠的心來祭拜先賢,他是加爾各答華僑第四代。他說現在華人大部分都住在加城東邊郊區的塔壩,約有兩千人,是印度最大的中國城,而印度人稱塔壩為TANGRA、唐格拉。
[華僑耆老
陳國洲]
上一代啊,在廣東好辛苦,就從家鄉來到印度發展。
每天早上,65歲的陳國洲,會跟老朋友們聚在一起看報紙、聊天。只要聊到早期客家人的移民事蹟,他們個個都是如數家珍。
[華僑耆老
吳季祥]
先從梅縣來到潮州,潮州再到汕頭,汕頭再到香港,香港,新加坡,就是這樣過來的,來到印度,要多久的時間,三個星期。這麼久喔,那船票很便宜啊。三百盧比,三百盧比喔,是啊。一條船要坐多少人啊,一條船坐多少人啊?兩、三百人啊。
來到印度的華僑,絕大多數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家鄉生活困苦,吳季祥老先生就在15歲那年,和家人一起坐上大型貨船,來到印度另謀生路。
[華僑耆老
熊念來]
沒電,沒電喔,沒電,什麼也沒有啊,也沒有馬路,就只有竹橋,用竹子搭起來的橋啊,沒有馬路,底下都是水,都是水,底下都用竹橋搭起來通行,是不是客家人來到這裡才開發的?是啊,我們客家人來這裡才開發的,以前這裡什麼都沒有啊。
面積只有10多平方公里的塔壩,以前是一大片的沼澤地與池塘,是客家人胼手胝足才開發起來的。因為印度水牛皮資源豐富,有不少華人懂得鞣皮制革的技術,便一起開辦了製皮革工廠。塔壩現在約有220家製皮革廠,這兩百多家的製皮革廠,每天處理3萬多張水牛皮,佔印度全部皮革生產量的五分之一。
[Thailay皮廠
老闆 張應揚]
用刀啊,這個是刀啊,刀啊,喔 刀喔,你看你看取掉了,看到了嗎?它會變得愈來愈薄,裡面的東西把它刮出來了。這是什麼皮啊,牛皮,牛皮。
一走進製皮革廠,刺鼻的化學藥劑味、機器運轉所發出隆隆聲響,瀰漫在整間工廠裡。工廠裡的印度工人熟練地,將一張張的牛皮放進機器裡,用刮刀剃除掉多餘的毛屑。製皮革廠的老闆、張應揚說,做皮革的過程其實相當繁複。
[Thailay皮廠
老闆 張應揚]
這肉啊,用機器取掉了,這個就是上面的,上面做皮的,做鞋做皮做皮衣啦,你看,看到嗎。
光是將牛皮上的毛屑去除,就需要經過2到3個步驟,而刮乾淨的牛皮,要放到大型脫水機裡加入化學藥劑使皮柔軟並沖洗乾淨,洗完之後再拿去曬太陽。
[Thailay皮廠
老闆 張應揚]
剛才那個水庫拿出來的牛皮就拿到這邊曬,曬了之後再拿去刨。曬了就這樣了,這個是牛皮啊。
這一套製皮革技術,從張應揚的阿公那代、一直傳承下來,到現在已經有60幾年的歷史了。他的工廠一天最多可以做到300張皮革,生產的皮革將製作成手套,出口到歐洲。在塔壩從事皮革業的華僑,生活都算富裕。
[Thailay皮廠
老闆 張應揚]
1980年到1995年我們客家人賺很多錢,1996年就沒有生意了,1996年到現在啊。為什麼?因為國際市場不好,不穩定啊,現在供應牛皮的人,他們自己也知道怎麼做皮了,所以他們就自己來做,所以我們沒辦法買皮,知道嗎?沒辦法買皮。
皮革業的好景不常,除了國際市場萎縮之外,再加上皮革廠沒有污水處理設備,對塔壩地區造成嚴重污染,印度政府在1995年下令,要塔壩華人開設的皮革廠,遷移到二十五公里之外的新工業園區。
新工業區的製皮革廠,多了污水處理設備,工廠裡面少了刺鼻怪味,也看不見地上的污穢髒亂。不過遷廠至少要花上千萬盧比,費用高得嚇人,且全係由華僑自行承擔,塔壩皮革廠的營運,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
[Thailay皮廠
老闆 張應揚]
塔壩的皮廠有60幾年的歷史,現在我們有229間皮廠在塔壩,現在塔壩的客家人搬來新皮廠有50間,大約有2百間皮廠是沒辦法搬遷的,這50間皮廠有些還是跟銀行借錢,借了錢才開皮廠,開皮廠之後,這個就是最現代化的皮廠了。
塔壩的兩百多家皮革廠,到現在只有50家搬到新工業區。其餘不是棄置停止生產,就是賤賣給印度回教徒。
不過也有一些皮革廠,轉型成其他產業。現在塔壩的客家人,除了皮革業之外,第二大的產業,就是經營餐廳。
印度人的飲食習慣和華人大不相同,因此要做出讓印度人接受的中式菜餚,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北京餐館
老闆娘 梁素玉]
印度人就不喜歡像我們客家人吃帶骨的雞肉,(骨頭和肉切好),他們不會這樣的,他們要吃沒有骨頭的, 只有肉的,我們的肉早上就洗乾淨、切好,切好之後再去炸,一邊炸就要放一點鹽、白米啊,淋一點米酒,放一些蛋和在一起炸,放在油裡面炸,炸了之後就用蔥頭和辣椒撒下去,這樣肉吃起來就會有點辣辣的,雞肉就會有點辣辣甜甜的。
梁素玉說的料理,正是深受印度人喜愛的「辣椒雞」,也是店內賣得最好的餐點。而這間風格新穎、氣派的北京餐館,是梁素玉在1998年的大膽投資。
回想當初,梁素玉的父母從中國來到印度,靠著打零工掙了錢,才開一間小餐館。從昔日的小餐館,到今天能容納450位客人的大餐館,梁素玉說能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得來不易。
[北京餐館
老闆娘 梁素玉]
以前從頭到尾都是我們自己做啊,一開始開餐廳的時候,我們要洗碗啊,我自己洗啊,洗到手都痛得不得了,那個病都還一直沒醫好,手都沒有力氣提起來。
因為餐館的生意不錯,在當地也頗有名氣,以前,還曾經遇過印度人來店裡,想吃霸王餐的情況。
[北京餐館
老闆娘 梁素玉]
他們想要吃白吃飯嘛,那當然我也,你吃了飯你又不給錢,你不給錢我就不放過他們嘛,就跟他們打架啊,他們想跑掉,我們就抓到他,要叫他給錢,不給就打他們啦。
為了確保生命財產安全,大型餐館都有僱用保全人員,以維護餐廳的秩序。現在吃霸王餐的情況很少見了。
在塔壩,除了有像北京餐館的高檔餐廳之外,也有小本經營的家庭式餐館。
[萬年青餐館
侯蓮招]
以前是紅瓦屋,你知道嗎,之後我就改建了4、5次,才有現在這樣的情形。改了很多次了,那是賺了錢之後就一點一點的加蓋,之後幾年又再加蓋,才有現在的樣子。
這家萬年青餐廳、是塔壩最早開的中華餐館之一,在1970年時就已開張營業。今年62歲的侯蓮招阿婆說,以前經營餐館,請不起工人,店裡所有工作,洗碗、煮菜、打掃,樣樣都得自己來。
[萬年青餐館
侯蓮招]
以前很辛苦喔,比如說,雞買回來之後要自己殺,現在去菜市場買就已經殺好了,就不用自己殺。
現在廚房裡,只要一打開就有瓦斯可用,侯蓮招阿婆說,幾年前可都還是用炭火煮菜的呢!
侯蓮招阿婆的兩個兒子都討媳婦了,年事已高的她早就退休,餐廳的事就交給兒媳來打理。一路看著塔壩的餐飲業,快速的蓬勃發展起來,她多少也會擔心,小本經營的餐廳,將面臨越來越競爭的環境。
[萬年青餐館
侯蓮招]
當然比以前不好做啦,因為以前我們這裡好像只有,附近有5、6間餐館是最久的,現在開了差不多有35間了,前面那些餐館開那麼大,地方又大又有停車場,他們那邊生意就會比較好,我們這裡就變得比較遠,生意就比以前較差,不過現在比較多印度人,懂得吃中國菜,生意還過得去。
客家人從廣東梅縣、來到印度這個遙遠且陌生的國度,歷經了三代、四代人的艱辛拓荒,才有現在的塔壩中國城。不管在印度的華人,是從事皮革業、餐飲業,或是其他產業,在他們成功事業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辛苦。雖然在印度,華人為數並不多,但是只要努力打拼,依然可以創造出自己的一番成就。
採訪/撰稿 張慧如
攝影/剪輯 陳志男
- Sep 19 Wed 2007 14:50
38集-印度塔壩 百年客庄-經濟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