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30年了,不過保育的大環境,卻似乎沒有好轉。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收容不少紅毛猩猩、馬來熊、蘇卡達象龜等外來種,牠們大多來自非法走私、棄養或不人道的動物樂園。台灣早年非法走私、國際保育惡名昭彰,經多年努力翻轉,成為國際保育的模範生,甚至有能力協助他國進行保育、防止走私等工作,但近十年政府補助預算不斷縮減,保育環境每況愈下。一起來關心保育類動物收容的問題。


 

 

[新聞片段 99.08.16]
九年前,出生不到兩天的阿彪,眼睛還沒張開、大口大口喝奶,模樣令人憐惜,牠有獅子的毛色,又有老虎的斑紋,是台南私人農場非法讓非洲獅跟孟加拉虎繁殖出來的個體,遭政府沒收後,阿彪就一直住在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照養員
郭智睿]
因為牠從小被人養嘛,所以牠非常親人,就我們人到網目旁邊的時候,牠會過來蹭網目,就是要討拍、要摸這樣,對對對,然後就是很可愛啦,畢竟牠就是一隻大貓嘛。

阿彪生日快樂

[影片提供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阿彪吃著專屬的生日蛋糕,歡度牠的七歲生日,被刻意繁殖出來的牠,天生基因缺損,導致牠脊椎變形,左後腳無法彎曲,不良於行。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照養員
郭智睿]
牠一開始會出現就是為了門票,為了收入,那為了這些利益,然後製造出這樣子的個體,就是非常不人道,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去宣導,或者是去推廣,就是這樣的個體存在, 
然後讓大家盡可能地知道阿彪的狀況,就是這樣的個體其實是,其實牠們活下來也是非常辛苦,那我們只能透過這樣子的方式,去盡可能地去告訴大家就是,不要再製造下一個這樣的生命出現。
 
白手長臂猿阿祿,過去被飼養在一個有愛的家庭,飼主真心愛牠,只是年齡漸長,再也無法照顧,就輾轉送到收容中心。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猿猴組長
曾淑娟]
(飼主)照顧得不錯,也很關心,其實就真的把牠當成自己的子女在照顧,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牠們有些年紀、或是長大之後的力氣啦,或者是說,那飼養人本身已經年老了,他無法去再照顧牠的時候,就是有一些問題會出來,那問題是照顧這些野生動物又不是我隨便找一個地方收容就可以,因為牠們必須有一個專責,而且有一些知識、有一些,就是專門的機構,才有辦法去照顧牠們、收容牠們。

[新聞片段 106.6.22]
前方漁船行跡可疑,已經掌握線報的海巡人員,跟檢警合作,在高雄港外海14.5浬處登船檢查,這邊幾隻 我不知道耶 這你載出去的,都綁好的,綁好的龜吔,綁好的龜呢,食蛇龜都綁好了 清點發現,食蛇龜數量有1638隻,幾乎都是活的。

[新聞片段 108.7.19]
海關人員小心翼翼的將兩隻瀕臨絕種的安哥洛卡陸龜搬出來,牠被稱作地表最貴陸龜。 

查獲非法走私的保育類動物,都有可能成為動物收容中心的新房客。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主任
裴家騏]    
這個也是我們的挑戰之一啦,就是說我們的專業,要準備的面面俱到,然後要應付一些突如其來的狀況,譬如說,大量食蛇龜,進入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它不是一、兩隻的走私瀕臨絕種的烏龜,它是,一大批的這個,大批的單一物種的貨櫃出口,然後怎麼去協助度過牠們的,因為大部分動物都已經是奄奄一息了,所以怎麼樣子能夠讓牠們不要走掉等等等等的,所以我們,我們也面臨非常多的挑戰。

收容中心內的保育類動物,大多來自非法交易、民眾棄養,或不人道的動物樂園,每一隻動物的背後都有著讓人心碎的故事,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成立26年,占地2.5公頃,目的為提供野生動物適當急救及收容場所,目前收容超過1450隻野生動物、種類超過100種,但政府補助從10年前開始減少,運作越來越困難。今年五月,中心首度推出募資認養計畫,自行募款以補足經費。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主任
裴家騏]
所以我們從2008、2009年開始,除了收容中心的預算減少了之外,我們其他的執法單位,對於野生動物非法貿易這件事情也開始不重視了,然後就會有很多的動物會進入收容中心了。所以我們的數量現在,現在已經到了1500隻的數量,可是我們的預算卻是八、九百隻的時候的四分之一。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照養員
廖朝盛(客籍)]
(因為)中心的經費被刪減,所以其實中心,(五月)當初是,營運是有一些困難的啦,所以我們,再加上剛剛我們提到說,
就是希望大家可以認識這邊的動,然後還可以傳達一些正確的知識,那我們覺得也許發起這樣的認養計畫,讓全民一起參與,也許是一個不錯的方式,對,那同時也可以做資訊的傳遞啦。也是幫助民眾了解到說,其實台灣有在做這樣的事情,對,不然感覺好像只是看到新聞報導,然後什麼都不知道後續,但其實後面是有很大的一群人,還有很大的機構,在處理這樣的事務和業務。

目前全台灣從北到南有六個接受政府委託成立的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及急救站,包括台北市立動物園、中興大學、特生中心、成功大學、屏科大和海生館,各自收容不同動物,但政府總補助經費,從2006年的2.8億元,幾乎年年減少,再加上今年因為海洋類生物經費,由海洋委員會負責,只剩三千一百多萬元。

五月,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經費不足的消息傳出後,引起行政院長蘇貞昌的關心,特別南下視察,親自指示餵養動物的錢,一分都不能刪減。

[行政院 院長
蘇貞昌108.5.25]
對於這種動物收容中心,這個預算編列時,雖然有統刪或者節約的作法,但對於這種動物需要食量,這沒辦法減的,這個要核實,而且他做得越認真,越增越多,那麼現在已經被刪減的部分,沒有辦法,請(農委會主委)你用其他基金或怎麼樣,給他補足。你(明年)預算在籌編的時候,把這個作為例外,不能這樣統刪。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主任
裴家騏]
像最近這一次因為行政院院長他很重視這件事情,他來看了,他就馬上指示,動物的照養經費怎麼可以降低啊,牠又不是今天吃三餐,明天可以變成吃兩餐,後天可以變成吃一餐,(有)穩定的經費才是關鍵,才是關鍵,那如何去做到,那我覺得在法律上有所要求是比較對的。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 簡任技正
羅尤娟]
收容中心這部分,最近幾年來,因為野生動物漸漸這樣累積,收容中心那邊有很多的收容的壓力啦,那在這部分的話,我們除了說在經費上面,盡量的能夠去支援他們,然後在人力上面,也盡量地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之外呢,那另外在經費的部分呢,我們會呼籲,就是希望說企業,也能夠捐助到我們這個收容中心,來增加我們收容中心的一些照養資源的來源,那還有在民眾的部分,我們也有這個認養的機制,那民眾可以來認養,我們收容中心裡面,照養的一些動物,就是沒有辦法野放的這些動物。

[影片提供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這些動物進到收容中心,經過專業評估後,若是不適合野放回原棲地,就會繼續留在收容中心,度過牠們的下半輩子,特別是曾經被民眾飼養的動物,幾乎都難以再回到大自然,而收容中心的房客,往往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年。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猿猴組長
曾淑娟]
民眾飼養會遇到很大的這些問題,譬如我們講龜好了,陸龜好了,有些陸龜壽命比人類還長,你要怎麼辦,還有後面的金剛鸚鵡,牠的壽命是八、九十年,甚至到一百歲,那一般的人有辦法養嗎,養到飼養人死了,這些動物怎麼辦?這些後續的問題會出來,當然有些動物牠如果是群聚動物,有所謂「併群黃金期」,就是你要是錯過那個時間,你要再把牠放回原來的一個群體裡面,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所以非常不建議一般民眾去飼養這些動物。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照養員
鍾加偉]
這些都是因為走私進來或是以前有私人的動物園,牠們現在來這邊,不可能再回去自然的環境,所以牠們在這裡的環境一定是比較不好的,比不上牠在自然的環境(生活),所以當然希望以後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影片提供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近三十年來中心收容的動物,更是反映了台灣動物市場的變化。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主任
裴家騏]
我們在90年代的時候,有非常多的靈長類被走私到台灣來,甚至馬來熊這種比較大型的哺乳動物,被走私到台灣來,2000年之後,爬蟲種類也改變了,從蛇、變成烏龜,然後也開始有更多大型的鳥類,像鸚鵡這一類的動物開始走私到台灣來了,所以從我們進入的資訊資料,我們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台灣的這個寵物市場的特性,其實就是,一波一波一波的在炒作不同的物種。

雖然今年經費補足,暫時解決問題了,但攤開這十年來收容中心的動物數量統計表,數量有增無減,長遠來看,是不是有可能從源頭想辦法減少這樣的動物來源呢?

[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 簡任技正
羅尤娟]
林務局,然後跟縣市政府,還有警察單位,然後還有海關,對於在查緝違法走私的這部分,也是非常積極的在進行的,那所以,每年其實我們都會固定的會有去做一個查緝的動作,那希望說能夠減少這個,因為走私而去收容這樣的動物來源。
[照片提供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收容中心也透過導覽解說,進行推廣教育,加強民眾的動物
保育觀念。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主任
裴家騏]
單純的收容動物,支持執法單位,沒有辦法更快的改變我們的狀況,所以我們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投入社會教育了,跟環境教育、跟保育教育,主要的就是希望有更多人來看到我們為了要彌補少數人的好奇心,跟少數人炫耀的心,去其他的國家,把別人珍貴的野生動物,帶到台灣來,作為寵物用,作為商業用的這樣子的情形,讓更多人知道,我們需要花多大的力量去彌補它。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照養員
鍾加偉]
我們這裡也有參觀,是有專人帶的,比較不像動物園這樣自己在看這樣,會有人講解,比較了解,也宣傳一下(動物保育觀念)。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猿猴組長
曾淑娟]
那我們其實收容中心這個會收容野生動物,其實我們是最後一道防線,是真的沒有辦法的時候,這些動物才會收到這邊。我們不希望,其實我們非常不希望這些動物是在這個地方過活。

[影片提供 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無論是因為利或是其他原因,這些因為人類私慾而導致不幸的保育類動物們,雖然無法重返大自然,但在收容中心裡也算安養天年,或許牠們的任務,就是以其悲慘的命運為人們帶來警示,避免再有下一個受害動物。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江長銘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