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富岡,多數人可能想到的是臺東富岡,但是位於桃園楊梅、舊名為「伯公岡」的富岡也很有故事。前陣子暑假期間富岡尤其熱鬧,有火車藝術節活動及文化夏令營等,可貴的是這些內容都跟在地發展脈絡有深刻關聯。有在地團隊邀集當地居民和有心人士,共同籌辦夏令營,帶領小學生學客語,並演出客家戲劇,過一個充實而且很客家的暑假,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當很多孩子都放暑假去,桃園楊梅的富岡國小校園,暑假期間內卻一樣很熱鬧,原來,一群孩子在校參加夏令營,教室裡傳來陣陣清脆的打竹板聲。

 

利用暑假接近客家,家長為孩子們報名夏令營,小學生們從學講客語、唸謠,再跟著老師拿起三塊竹板,從拿到敲,打出節奏再加入唸謠,孩子們學習力強,一下子就學得有模有樣。

客語老師 羅金珠(左)

因為這個竹板是我們客家人,平常唱山歌或唸童謠時,會用到的竹板,所以這次我們的音樂夏令營,我就想說,跟音樂老師相互討論,用這個可以嗎,結果就發現還不錯。

 

可貴的是,夏令營的師資清一色都來自地方,不只有在地居民,還有客語薪傳師和地方導覽員,大學生也趁著放暑假,留鄉擔任隊輔員,大小朋友玩在一起。

 

在夏令營中短短的五天內,要學會用客語演出,為了呈現最好的成果,學員們都把握時間努力練習,黏著老師學。

 

此刻我生氣了,此刻我生氣了,我要把所有人吃掉,我要把所有人吃掉,好 對,表情要做出來,記得喔。

南桃園客青交流協會理事長 張博舜(左)

這次有設計,不只讓他們做戲劇跟歌曲練習、表演,還有我們也讓他們做表演要用的道具扇子,因為這次的主題「富岡獅豹虎」,我們就想說,讓他們去繪製這次主題的東西,可以讓他們上場表演使用的東西。

學生 馬同學(右)

我們這次夏令營有讓我們自己畫扇子,可以帶上台表演,妳畫了什麼?我畫了老虎跟獅子,因為這次我們的主題是「富岡虎」,所以我就畫了老虎,然後這邊有用,富岡虎,所以我們這隻虎就用,可愛的圖案來代表。

 

幾乎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素人」,不曾參與戲劇演出,也不太會講客語,但有故事情節可依循,每人都躍躍欲試,用心揣摩各自的角色。

學生 馬同學(左)

他是壞人,要把其他人都吃掉,就例如像這一句「食忑」,所以演的時候要很兇、很大聲,(妳本來會客家話嗎)?我不會,我就是來這邊練習問老師。

學生 羅同學(右)

我在夏令營有學到客家話,把下面的人當做石頭。

學生 康同學、梁同學(左)

我夏令營學了打鼓,(怎麼打呢)?這樣,(會不會很難)?不會。

 

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學童們逐漸克服緊張、站上舞台,多唸幾次、多練幾次,幾天下來終於一掃生疏,拿起道具、肩扛鋤頭,準備展開「鑿井取水」。

 

大家休息一下,休息一下,相信我們再努力一點、再挖深一點,水就出來了。

 

在劇中飾演「村長」的學員,領著大批村民鑿井未果,無奈下只能搖搖頭,小演員們很融入劇情,似乎煞有其事。

學生 陳登斈(右)

我們演的這個劇是在講說,一群村民們因沒有水喝、在找水井,裡面有個「來旺」他很調皮,把水井搶走了,最後獅豹虎三個動物來拯救大家。

客語老師 邱鴻春(左)

因為戲劇的內容敘述天旱,要尋找水源打井,大家很認真努力鑿井,因為富岡本來就地勢較高,昔日要飲水也不方便,所以大家也很辛苦,在地有兩口井很重要、富饒故事,在這次故事中就把富岡的井帶入,把富岡的井帶入,可以跟富岡當地結合。

記者 許儷齡(左)

富岡當地有兩口重要的井,其中一口在街上的伯公廟內,另外一口位於火車站旁,就是這口「伯公岡老井」,也有一稱為「生命井」,因為火車站周邊昔日有許多工人,會在此汲水飲用以解渴,而且不僅如此,也是過去居民要汲水,生活中重要的取水來源。

南桃園客青交流協會理事長 張博舜(左)

無論是大井頭、龍王井、伯公井,其實這些都要說到米的文化,富岡附近過去生產米,無論是大埤、新屋、楊梅、湖口,最近幾年大家少吃米,這些元素逐漸淡化,礱間、倉庫已經沒什麼人使用,就想說用井的方式,讓更多人聯想到大家過去是用井,而非自來水。

富岡導覽員 吳秀子(左)

富岡就是因為有火車站,才會發展為一個聚落,才開始繁榮起來,再來我們附近有很多米,新屋、觀音等等地方,還有楊梅等地是種稻米的地方,所以這邊又稱「稻米之鄉」。

 

楊梅富岡,舊名是「伯公岡」,過去以發展農業為主,因為火車站的設置,成為稻米的集散地,另外居民賴以為生的水井等,這些都是富岡真實的發展軌跡,巧妙的是,點點滴滴都被主辦團隊設計入劇本。

家長 李佳琳(右)

大部分家裡是講華語的表現,在這裡可以玩、唱跳、竹板,讓他們開始練習歌謠,讓孩子有更多學習。

家長 楊雅芬(左)

這個夏令營是採客家歌謠的一個學習形式,所以我就覺得說那很棒,因為小朋友會覺得,唱歌好像會沒有國界,然後又可以從中就是稍微跟,會講客家話的小朋友一起有互動,那又是在這個環境,我也是第一次來,所以我就覺得滿有趣的。

 

富岡是一個主要講海陸腔的客家庄,歷史悠久、有豐富故事,這一點也吸引部分家長,特地帶著孩子跨區報名,希望能體驗「伯公岡」的人文風情。

客語老師 邱鴻春(左)

其實孩子們真的都很用心學習,不過講實在的,他們的客語還要繼續加油,因為現在年輕的家長,可能在家比較少跟他們講客語,除了隔代由祖父母帶的孩子,對客語可能比較會講些,這次孩童們其實客語程度有落差,所以我們教起來也有一點辛苦。

南桃園客青交流協會總幹事 謝昀芝(右)

我這隊的小朋友,很多都完全不會客語,真的是完全不會講,所以他們上課的時候,老師講客語,其實很多小朋友會問我,老師這是什麼意思,根本完全聽不懂、聽不清楚,所以我就,一段字一段字教他們。

 

經過多日練習後,學員們要上場了,特別的是,表演前他們背起包包、備妥道具,要前往表演場地,主辦團隊的思考是舞台要跳脫一般模式,想著要如何深刻跟社區結合,最後決定演出的舞台,就在學校旁的集義祠。

富岡集義祠管理人 謝秀蓉(左)

讓這些學生們知道客家文化,讓學生多了解我們客家、客家語,推廣我們這裡南區,所有的學生落落大方,可以表演,讓他們能有機會。

南桃園客青交流協會理事長 張博舜(左)

一開始,萬善爺廟集義祠的部分,有人說那是陰廟不要在那裡辦,不過我就跟他們溝通,這是萬善爺廟,其實對當地有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從過去至今就是在富岡,富岡人在農曆七月十一,中元節會賽神豬、神羊,在外的遊子、出外的富岡人,他們也會特別回鄉來看神豬。

 

擁有百年文史底蘊,老舊而緩慢的富岡,因著這股新活力產生擾動,這齣戲劇的主角是小朋友,但社區周邊的居民、各單位,也因著這股「細人仔光波」,上上下下都動了起來。

富岡居民 涂孟溱(左)

學校是訓練的場所,那廟,我們就加以布置為小小的舞台,自己來布置,我住車站旁,他住學校旁,怎麼想要來幫忙呢?年輕人這麼有心,有心我們就想說是在地居民,所以就來幫忙。

富岡居民

一來也是經費有限,我們就找地方看能否不用租,因為多點人手事情做比較快,一來我也有貨車,可以幫忙載道具。

 

俗諺云「人多好做事 水大好行船」,這齣劇靠著在地居民的熱心投入、共同布置,集義祠旁的小廊道不一會兒,就被妝點得溫馨可愛,很重要的還有劇中的道具,井也是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的。

富岡導覽員 吳秀子(左)

大家都絞盡腦汁,不知道如何做這口井,原本想說用厚紙板圍起來就好了,但是老師說要有水的意象,所以大家就想要如何代替水,如何營造湧泉,所以我們就發想,環保的意識,就拿了垃圾袋,拿來剪一剪,然後弄上去。

 

「三兄四弟一條心」,為孩子搭建舞台,為他們打氣,孩子們在營隊中也有所突破成長。

學生 蘇同學(左)

有一點緊張,但是還是很想演,妳的手是怎麼回事?就是怕忘記,然後前面準備要上台的時候,趕快復習一下,然後就上台的時候再演。

富岡國小校長 李莉萍(左)

不太會說的他可以唱客語歌,那比較會說的(負責)客語口白,甚至是在這個故事當中,他可以了解到之前的文化習俗,還有一些我們長輩的故事,我覺得在客語的語言學習上面,我覺得我們要給他更多元的方式,孩子才會有興趣。

 

所有人的積極練習,為的就是登場的這一刻。

 

溽暑的午後,家長、師長還有居民、鄰居大家都來了,大家坐在小板凳上,把走廊變成搖滾區,期待欣賞孩子們學習的成果。

家長 簡小姐(左)

她回去跟我用客家話做了很多對話,而且她教我怎麼唱這個歌,然後她對一個,感覺好像學了一個外國的語言,然後她對自己很有自信,很喜歡,早上晚上都在練習,眼睛一睜開就開始練台詞。

家長 黃先生(右)

我從桃園平鎮過來,我女兒有參加夏令營,很開心來看她的表演。

 

學員們在短短不到一週的夏令營中,從原本會害羞怯場,到能夠鼓起勇氣、自信上台,種種看在師長的眼裡,滿是欣慰。

治平高中音樂老師 簡宇君(右)

其實一開始大家都非常緊張,還好它是五天,差不多熟的時候,熟得差不多了,開始外放了,這個時候演出來的戲最好看。

南桃園客青交流協會總幹事 謝昀芝(右)

因為有上課,還有老師為他們加油,他們現在,今天的表現就很好,敢,唱歌也唱得很大聲,敢於表現出來。

8

不只大聲唱、大聲講客,在客語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每位學員都學會了幾句基本客語,一開始不會講客語的小演員,幾天下來也有長足進步。

 

從唱跳及唸謠中接近客家,學員們從最初的聽故事,到最後能夠侃侃而談、對人講故事,雖然難免生澀緊張,但這些都是跟客家最真切的邂逅。

「Chia減乘除」主理人 陳虹珈(右)

這次營隊我負責的是音樂的部分,所以主題歌我選了客家,客家歌謠重要的曲調「撐船調」,那在劇本裡面選擇符合情境的歌詞套入之後,由我來上遊戲課、音樂課、律動課,讓小朋友在玩、在活動,在比賽的時候,就學會了兩首歌謠,和兩首唸謠。

客語老師 羅金珠(左)

兩首童謠裡配合我們的竹板加入,就變成了童謠中,有較多元素在內,就更有趣。

 

結合走讀、繪畫、歌謠及戲劇的夏令營,引領孩子走近社區、接觸客家,一步一腳印感受「伯公岡」的魅力。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