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六年多的擴廠投資計畫,卻因為網路報導及網友連署抵制,突然喊停,是怎樣的力量促使企業重新思考?從大埔事件、樂生療養院、士林王家都更案到最近的華隆罷工事件,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信息傳遞與動員管道,甚至影響傳統媒體,促使原本不關心的他們跟進報導,進而改變了現況。許多社會運動參與者及學者都認為,其中臉書Facebook的出現,更是關鍵,越來越多人不只是「按讚」而已,他們藉由轉貼分享,主動參加甚至動員,發揮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瓶裝水工廠擴廠計畫喊停後,隔兩天,南投縣政府地政處的承辦人員,立刻到眉溪河畔的縣有耕地上,照相記錄當地農民種植現況。實地勘察的原因,並不是要重新檢討縣有農牧用地用途,而是南投縣政府為了反駁網路媒體對這起事件的報導。



不同以往的爭議事件,這次瓶裝水擴廠土地爭議,經網路媒體揭露,主流媒體延續報導後,短短三天,便促使廠商籌備多年的投資計畫喊停,有學者便認為,網路訊息的快速傳播,讓企業不得不正視「網友」的力量。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蔡培慧]
它(瓶裝水)訴求的是年輕人的形象,然後去追求勇氣啊,自我這樣子,換句話說,我認為,味丹(群岳)裡頭有一群人,他是很了解七、八年級的傳播媒介,七、八年級的影響力,所以它會知道說,哇 這個Facebook,這個獨立媒體的報導,對我這個企業形象是有影響的,所以它就停手了。

而撰寫此篇報導,也是上下游新聞市集,共同創辦人的資深記者汪文豪也認為,社群網路媒體臉書的興起,讓許多公共議題,不再受限於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可以快速得到網友的關注,也更能激發民眾的反饋與行動。

[上下游新聞市集
資深記者 汪文豪]
以往可能消費者力量串聯,還沒有臉書的時候,可能我們不知道這些力量是在哪裡,它可能四散在各個角落,可是有臉書的時代來了以後其實我覺得,這一類會關注的人,他的力量其實匯集得很快。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蔡培慧]
大概是七、八年級,他們一出生就是一個網路的世代,所以網路對他們來講跟真實世界是沒有差異的,所以我覺得,非常多的事件,可能主流媒體沒有報導,可是網路媒體、平面媒體、或獨立媒體開始報導,它就會很像那個,就是爆開來這樣子,然後獲得一定的關注。

傳播學者更指出,由於社群網路強化了朋友間的聯繫,基於同儕的信任,讓每個人所關心的議題也就更容易散布。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管中祥]
主流媒體我沒有辦法去,相信這個人報導是不是真的,或者是,我們越來越不會去相信它,在部落格的時候,我們都懷疑部落客所講的是不是真的,可是一旦這個訊息是你的朋友,是你的同學PO出來,你的相信的程度就會越高,那它的社會動員力就會更強。

大聲嘶吼,華隆頭份廠的員工,為追回資方積欠的薪水、資遣費、退休金等,集體坐在廠房門口罷工,堅持不讓資方出貨,更有年輕學子到場聲援,甚至站出來衝撞警方封鎖。

其中清華大學學生陳為廷,還被警方以違反集遊法煽動群眾為由約談。先不論陳為廷是否違法,不可否認的,在華隆屢次的罷工行動中,陳為廷便是透過社群網路媒體,來散布華隆罷工訊息。

[清華大學學生
陳為廷]
的確,雖然在現場很多人可能是傳統,他以前就在各個學運社團裡面,就會做這件事的人,可是就我的經驗,有很多以前,我從來沒有看過的清大的同學跑過來,他原先在學校是沒有聽過我們的社團,可是這個事件他就跑過來,他的確就是因為看到Facebook訊息,然後跑到現場來,然後也很積極的想說,我們可不可以一起來做些什麼事情。

其實,早在陳為廷開始關心社會公共議題時,使用網路便已是家常便飯,然而在社群網路媒體仍不普及的年代,往往只能透過,BBS、聊天軟體、論壇或部落格,來傳遞訊息或討論,但2009年臉書開始普及,近強迫式的訊息更新,讓陳為廷更能快速地把他所關注的訊息,張貼到眾人眼前。

[清華大學學生
陳為廷]
以前的通訊即時通或是在MSN上面,可能,可能它有不是關心這個議題的好友,不過,偶而他們可能會點進來,但是Facebook以後它就是變成,直接,你不需要點進去,你可以,大家轉貼的時候通常就有一個影片或圖片,而且那個東西是當你的朋友一定會,他只要滑一下那個首頁,滑下來就職一定看得到了。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蔡培慧]
那現在像是Facebook這樣的媒介,它就是比較侵入性,它就是不斷告訴你,有什麼事,有什麼事,有什麼事,所以當你得到了,那你又可以到網路去找到比較完整的訊息。

華隆員工的一張張臉譜,配上一句句心聲,甚至是抗爭衝突的小短片,陳為廷等人所共同經營的臉書粉絲頁,在華隆罷工期間,就是用這張張震撼人心的圖片來吸引注意,華隆罷工抗爭後期,甚至吸引上百萬人點閱。

[清華大學學生
陳為廷]
然後,然後我們也不會,基本上不會在Facebook上面,進行什麼太長篇大論有系統性的論戰,通常都是情緒性的動員,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呢,那個哭得很慘的阿嬤,或者是一個很激烈的抗爭衝突的圖片,大家被這個動員。

[華隆工會
常務理事 葉紫慶]
我們華隆罷工,學生扮演的,對我們來講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因為現在都是網路很發達,然後他就把我們的心聲,把我們(勞工的,長期受到資方的欺壓的那個消息,全部都散播。

會採取這種情緒性的動員也是萬不得已,就陳為廷個人的觀察,在華隆罷工初期,即便華隆員工有激烈的抗爭行動,也未必能得到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直到學生協助臉書宣傳後,不但有上萬人加入粉絲頁,更讓主流媒體不報導也不行。

[清華大學學生
陳為廷]
我們創立粉絲頁之前,它的所有的新聞,甚至那個衝突可能都比後來發生的事情還要大,比方說我們去翁大銘家,但是內容永遠都只限於地方的版面,然後大家在網路上面不斷地持續轉貼之後,它就成為可能全國版的,比如它們的主管,它們的編輯不可忽視的一個訊息。到了後期真的是,我們所有粉絲頁的,每一則新的PO文它就是就成了明天的新聞。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管中祥]
我們可以透過這種聚集,透過這種按讚,透過這種連署的方式,來回過頭來,其實就是在跟主流媒體表示說,其實我們關注的就是這個議題,你就必須要來follow我們,你必須要來追我們,而它(主流媒體)基於商業的考量,它自然而然就會跑過來。

其實早在2010年6月的苗栗大埔事件,也出現類似狀況,當時主流媒體並未關注,直到公民記者拍攝的怪手挖毀農田畫面,經過網路不斷的轉載後,主流媒體也才無法忽視開始報導,甚至促使行政院介入協調,當時也打響了公民新聞的名聲,甚至吸引更多人加入公民記者的行列。

[公民記者
陳治安]
我就是看到公民新聞平台上面,別人有做大埔的報導,我就看到那個怪手就這樣挖下去,之後我才開始去了解,我看到那個畫面的時候,就像一股氣,在胸口好像這樣子吐不出來,所以我就去報導。

在中部某校,擔任網路電視計畫專案的陳治安,也在大埔事件過後開始拍攝社區議題,甚至獲得2011年公民新聞獎。

[公民記者
陳治安]
公民記者,因為他生活在台灣各個社區,各個角落,看到的東西一定和主流媒體不一樣,還有這些議題,跟主流媒體,它們會去關心的、會去報導的不一樣,所以其實公民記者,在某個程度上是補足了這個主流媒體的不足。

2011年,陳治安所拍攝,苗栗縣政府在客家大院放生牛蛙,造成生態浩劫的新聞報導,被網路大量轉貼後,也登上主流媒體,並使得苗栗縣政府認錯改善。

[公民記者
陳治安]
PO到公民新聞平台,那個點閱率,就很瞬間就很高然後傳閱很廣這樣子,之後主流媒體才跟進報導,那跟進報導以後,苗栗縣政府就把放出去的牛蛙,就回收,就把牠抓回來這樣子。

像拍攝報導牛蛙事件,曾在商業電視台,短暫從事攝影記者的陳治安也坦言,以往就未必能報導這樣的題材,如今可以拿起攝影機做自己想做的報導,也就格外珍惜。而曾經待過聯合報、天下雜誌等媒體,甚至得過,亞洲最佳環境報導獎的汪文豪也直言,在獨立媒體的報導取材上限制少得多。

[上下游新聞市集
資深記者 汪文豪]
在傳統的主流媒體裡面,它也許有一些它的視角或者是,或者是說,經營上面有一些限制好了,那會影響到它的取材,則是當獨立媒體,它的也許限制沒有這麼多,它可以去進行的,就是去發揮的時候,當慢慢地,就是形成一個與論的壓力或聲浪的時候,我相信主流媒體也是要,也是會跟進。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管中祥]
我們看到很多的獨立的報導或是公民的報導,它的點閱率動輒超過數十萬,那這樣的一個比較之下你會發現,它獨立媒體的報導,或是(公民報導)網路的點閱率數十萬,其實都比任何一個新聞台的黃金時段的觀眾人數還要多,所以這慢慢看到這種趨勢出現的可能。

早在1995年開始,台灣網路公民媒體,像是南方電子報、苦勞網、環境資訊中心等,就已陸續營運,然而當時仍以網站論壇、電子報形式,訊息流通仍有限,如今有了便利的傳播媒介「社群網路」,也紛紛出現更多專業的獨立媒體。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管中祥]
我(獨立媒體)今天不需要去做太多的市場行銷,我不需要做太多的行銷,我只要在網路透過臉書去做傳布的話,事實上我一樣可以去擴散給很多人,而且會有更多人去幫助你去傳播你的訊息。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助理教授 蔡培慧]
它們(獨立媒體)去把事情講得很清楚,它也不是完全站在運動者的立場,它有一個獨立的這個媒體的觀點,那這個觀點會擴散,那它擴散呢,它本身就已經有群眾了,習慣透過網路接收訊息的人,以及它擴散到在主流媒體的人,那(進而)透過主流媒體的形式呈現。

這些網路獨立媒體,有些是專業新聞記者獨立經營的部落格,有些則是合資成立的新聞平台,長期而深入的議題報導,日漸獲得許多新聞獎項與民眾的肯定,這也使得政府部門,不得不開始重視獨立媒體的報導。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
副教授 管中祥]
那很顯然的是,這些公部門也慢慢的知道,有公民媒體或獨立媒體的存在,那相對之下也不會像過去,比較去看重主流媒體的情形,也比較少了。

2004年,創辦於美國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八年來,台灣已有超過一千兩百萬人註冊使用,以往說的虛擬社群,已經越來越真實;越來越多事件,藉由這樣的傳遞管道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能有影響力,甚至藉此改變社會。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