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韓國力大步向前走,這樣的表現,不只是在工業和文創產業,就連農業,南韓也表達強烈的企圖心!南韓農業有值得學習的部分,當然也有特殊的條件,比如說,南韓農業政策有高貿易壁壘,造成高物價,南韓農運的力量也相當龐大,南韓政府給予了國內稻農,全世界最高的各式補貼!接下來,我們將從三個角度,來看南韓農業。首先,在1970年代的「新村運動」過後,南韓農協逐步壯大,甚至近幾年經常上演的農運、反對美韓或中韓FTA,都看得見南韓農協的強勢主導,南韓農協就如同台灣的農會,但是,組織更嚴密,也更像是方便的好鄰居,他們是怎麼做的?一起來看看。高舉著反對中韓自由貿易協定,也就是FTA的標語,今年七月間,上萬名南韓農民,在首爾示威抗議,要求將農漁業排除在FTA之外,帶頭的是南韓農協,在台灣類似的組織是農會。
[南韓農林水產部農業政策組
組長 金仁中]
從韓國的經濟結構來看,如果是FTA的市場突然擴大的話,相對工業、還有大企業,可能會通過FTA獲得很大的利潤,但是相對於農業,農業就會是受害的一方,所以農業界要求,如果是市場擴大的話,需要受益的一方給受害的一方支援,(農協)不斷地在要求。
南韓農協不只帶領農民在國內抗爭,在國際重大會議的舞台,例如APEC亞太經合會,南韓農協也經常帶領農民去衝撞抗議,在國際間,南韓農運和農民團體的強大力量,讓人印象深刻。拿稻米做例子,它是南韓的主食,農協曾發起一個,「反對開放稻米進口」的連署活動,短短不到一個半月,就有一千多萬人參與連署,拿了一個金氏世界紀錄,南韓人口在今年六月底才剛突破五千萬人,也就是說,有接近三分之一的國民支持農協反對進口稻米。
[南韓農協中央會戰略企畫室
室長 李鈴浩]
農協在展開,「反對開放稻米進口」的簽署活動之後,短短四十三天,就有一千三百萬人參與簽署,全民以,最短時日內最多人數簽署的熱烈呼應,甚至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登錄。
高度工業發展的南韓,在地理環境上,有70%是無法耕作的山地和丘陵,農作物只能一年一收,千百年下來,養成了韓國人珍惜農地的習慣,他們叫做「親環境農業」。
[韓國華僑
姜育花]
韓國因為天氣的關係,它只能收成一次,只能割一次稻,因為他們春天插秧,秋天秋收,冬天(下雪)它沒有這個環境可以去種了,所以如果韓國有什麼天災,它如果收不到的話,它那一年就要鬧饑荒,所以北韓也是這種問題,非常非常嚴重。
事實上南韓愛用在地農產品,地產地銷的觀念根深柢固,這是在韓戰結束後,南韓農協的成立,開始整合農業與農民的力量,也主導了食農教育,例如在南韓,隨處可見的「身土不二」標語,就是南韓農協在1960年代塑造出來,讓韓國人只吃韓國農產品的牢固觀念。
[南韓農林水產部農業政策組
組長 金仁中]
其實身土不二,它是一種社會運動,不是政府當作一個政策去推動,就是我們的農協組織,農協中央會作為主導,推動的一種社會運動。
[南韓農協中央會戰略企畫室
室長 李鈴浩]
農協展開,阻止「開放農產品市場」活動的同時,推動了愛用韓國農產品的運動。拒買進口農產品運動、愛用本土的農產品運動,以及食用本土農產品為最適合國人體質的理念,也就是「身土不二」的運動,得到全體社會的認同。
台灣的農會是三級制,省有省農會,縣市農會也管不了鄉鎮地區農會==cg in==而南韓的農協是兩級制,一個是單位農協,包括地方農協、畜協等等,全國總共有1167個會員農協,另一個是農協中央會,整合、且支援所有的單位農協==cg out==如果說台灣的農會系統,是上下垂直、各自分工,那麼南韓農協則是組織整合的緊密關係。
[南韓農協中央會戰略企畫室
室長 李鈴浩]
韓國農協是在1961年,合併舊農協和農業銀行後設立的,在過去的五十一年當中,公益性地投入為農民發聲,同時也扮演著替政府實施政策的農政夥伴。
離開首爾,我們看到很多的(農協組織),尤其是鄉下這些地區,都是農協的組織,它們從銀行、超級市場,到加油站這些,農協和農民的關係結合得很好。
當我們離開首爾往南走,在幾個重要的農業產區,包括全羅道和慶尚道,愈能感受到南韓農協的無所不在!以全羅北道為例,今年六月,農協在完州郡開設了南韓第一間,讓農民自己打標價、自己上架的直賣超市,這個區域旁邊是農協銀行,後面還有農協物流,不遠處則是農協的加油站,連停在路旁的計程車也掛著農協的廣告,具體而微地說明南韓農協的力量。
[完州郡農協直賣超市
常務理事 洪義春]
生產者帶過來的時候,這時還不是農協的產品,是農家的產品,這個東西販賣出去之後,才算變成我們農協賣出的東西,同時算是賣給消費者,用農協經營的方式來講,並不是說提高農協的收入,而是讓農民拿到收益才是我們的目的。
農協的影響力,當然不只是在鄉下地區,包括首爾和京畿道在內的首都圈,南韓農協依然是農業力量的主角!在台灣除了少數的生產契作,農作的生產和銷售是分開的,但是在南韓,農協已經整合了產銷兩端,南部的生產,透過各地農協,產地直送到首爾,農民不用怕受到盤商的剝削。
[首爾農協超市
課長 姜容遠]
蔬果我們是在良才洞的流通中心,那邊我們會考慮到,各個農協超市的物量的情況之後,統一分散給各個店裡面,之後第二個部分是米,米的話,我們是透過各個地方產地的組合,我們講組合就是農協地方的組合,那個地方我們統一發出,然後從產地直接送到超市裡面來賣,除了米以外雜糧雜穀也是一樣的。
南韓也有大型超市賣場,不過差不多都是在地品牌,南韓人對國產企業認同度高,國際品牌在南韓並不吃香,這幾年除了少數美系大賣場,幾乎都退出南韓市場了,以信賴度來說,拿稻米做例子,南韓農協,甚至比其他超市更受到民眾青睞。
[首爾農協超市
課長 姜容遠]
我們農協的做法是,在產地全部先做好包裝,加工直接包裝好以後,再拿到我們的超市裡面來賣,因為我們的競爭店,都是自己去重新包裝的,有關顧客的信任,認為這一點是跟農協有比較大的差異的地方,而信任度,顧客看好農協的契機。
我們現在在農協的超市裡面,我們看見很多農協的標示,不過這些標示裡,有很多不一樣的意思,它前面的字,說的是不一樣的地方,像這個寫的是忠清南道,像我們看見第二個,這個說的是慶尚北道,第三個,我們看到的是全羅南道,這其實意思是說,雖然一樣都是農協的地方,不過它們說(寫)的是不一樣縣市(道)出產的米。
稻米是南韓最重要的主食,在南韓,絕大多數的點心,都是米做的,例如像是辣炒年糕,從不同產地的標示,也看得出南韓農協的整合力道。
[韓國華僑
姜育花]
(南韓)他們的農民只有三個區塊,種大米,種大白菜,種蘿蔔,因為大米是他們的主食,大白菜做泡菜,是他們的菜,蘿蔔也是做泡菜,所以這三個區塊,是他們最大的一個農業的產量。
事實上,首爾也有大型批發流通市場,在江南區的可樂洞市場,是南韓最大型的農、水產批發市場,面積有54公頃,比26公頃的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還要大兩倍以上,從高處往下望,無邊無際,單是市場大樓就有17棟。
這裡是韓國最大的農產批發市場,可以說一天24小時都有東西在賣,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清州來的青蔥,是首爾很多的小販來這裡買再拿出去賣,賣到首爾各個地方去。
即便是在可樂洞市場,農協的勢力依然獨大,市場內唯一的銀行也是農協銀行!據統計,農協銀行在全韓有五千家分行,是南韓境內最大的銀行網絡,而且不同於其他的商業銀行,南韓農協銀行,為農業發展所需的流動資金,提供了全方位的信貸服務。這項發展的歷史背景是:在1970年代之前,南韓的農業經濟發展,和多數發展中國家一樣,民間高利貸猖獗,一旦遇上天災或是作物價格下降,大量農民不但賺不了錢,更失去了原來自給自足的糧食供應,農協銀行接手後,對於農民生產與穩定農村經濟,發揮了效果。
[南韓農協中央會戰略企畫室
室長 李鈴浩]
農協的相互金融,是農協金融系統的根本,(農協)吸收農村閒置資金,來提供農民的經營及家計所需資金,更在消除1970年代中期,占60%以上的農村民間高利貸上,有很大貢獻,另外,我們也為農民提供了儲蓄的管道。
這裡是慶尚南道的農協銀行,它們的說明,更清楚地表達,農協為農民所做的服務有那些,從基本的借貸,到協助歸農,還包括了農民教育,簡單來說,它就是農民的百貨公司。
[慶尚南道農協銀行
襄理 李美卿]
我們在地方來講,在每個地區裡面都有農協銀行,所以農民用起來比較方便,而且不只有信用的業務,也有教育資源、歸農,經濟業務,我們分為三大類,我們這個農協銀行,就當成是個百貨公司一樣,全部的項目都是在我們農協來做,所以我們的農民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在這裡都可以利用。
從民眾的角度來看,即便是都市人,他們也認同農協銀行,尤其離開首都圈之後,比起一般的商業銀行,農協銀行能夠提供的協助更多。
[首爾市民
劉永善]
其實韓國的銀行很多,那其中,農協銀行分布全國各地,我在地方有很多的親戚,所以我跟他有金錢來往的時候,我主要是利用農協,其實其他的時候我也會經常利用農協的銀行。
[首爾市民
李柱用]
我們離開首都圈的時候,會看到很多的農協銀行,當然其他的鄉下會更多一點,那一般我們離開首都圈以外,當然我們會看到很多很多的農協銀行,所以那個時候我們主要就是利用農協銀行,那去鄉下的時候,那些地方的人或者是農民鄉下的人,因為去地方主要還是農協銀行比較多,所以他們主要當然會利用農協的銀行。
也因為南韓農協整合成功,最近幾年來,包括中國大陸在內,每年有數百個國家或團體到南韓取經。
[南韓農協中央會戰略企畫室
室長 李鈴浩]
國際協同組合聯盟(ICA),曾在2008年,依據賣出額度排名全球協同組合的順位,韓國農協當時的紀錄是第四名,可以說韓國農協已成長為名實相符的國際性協同組合,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協同組合以韓國農協做為範本,每年約500位的協同組合關係人,來韓訪問,並學習韓國農協的成功祕訣。
南韓農民團體的力量龐大,有時就像雙面刃,南韓政府對國內稻農的各式補貼,是全世界最高的,在2003年,對進口稻米的關稅,曾高達665%,因為農業保護,南韓人要承受比國際價格高5倍的米價!不過正面的力量是,南韓農協從生產到集貨、物流,從產銷到教育一條鞭整合農民所需,減少了中間剝削,也極力保護南韓農民的權益,農協的成功,除了南韓的強烈民族性格之外,某種程度也說明了組織整合有多重要。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Sep 26 Wed 2012 16:27
299集-《南韓特輯》(一)農協帶頭走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