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慧如、陳志男的印度客庄系列專題,本週要帶我們去看台印文化交流。就讀於台大社會系的邱星崴,是新竹的客家子弟,高中時就常參加各類的課外營隊活動,而他的客家意識也非常強烈,一直希望能為客家族群盡點心力。就在今年暑假,他主動召集了一群和他一樣對客家事務有興趣的大學生們,參與國際青年志工服務隊,遠赴印度塔壩客家庄,增進台灣客家人和當地的客家族群的文化交流。為了籌備這次活動,這些大學生們花了半年的時間做準備,一同到塔壩,感受這群年青人的熱情活力。四層樓高的三合式建築,圍著一個大廣場。二樓的中庭,還掛著國父孫中山與印度國父甘地的肖像。教室裡沒有冷氣和電視,只有破舊的黑板與課桌椅。
這裡沒有先進的設備,看似破舊的環境,卻是塔壩華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場域。

[培梅中學老師
陳鼎隆]
我們培梅中學是在民國32年時就開辦了,開辦的人就有那四個人,就是我們的老華僑,有姓李的、姓陳的、有姓劉的,兩個姓劉的,就是創辦我們培梅中學的創始人。培梅就是培養我們梅縣的子弟,就是這樣取名的,就叫培梅中學。

在印度的客家人,長期以來,都是透過民間興學,來傳承自己的族群文化。以前華人眾多時,曾經有4所華文學校,但隨著時局變遷,華僑大舉外移,華文學校在招收不到學生的情況下,一間一間關閉了。

[培梅中學老師
陳鼎隆]
以前我們學校有一千多個學生,一千多個學生,在最高峰的時候,就有一千多個學生,到後來就比較少了,面臨倒閉喔,因為我們華僑非常少,我們的經費都靠這些華僑,全是華僑捐款,現在愈來愈少人了,以前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都會捐助,出錢出力都可以,現在時局就非常差了。

碩果僅存的培梅中學,因為今年幼稚班學生招生不足,就特別開放印度小孩入學,但全校學生仍不到60位,連老師也只剩下6位,其中還包含了3位印度老師。
陳鼎隆在培梅中學,已經教了22年,他說學校的資源有限,只好從教學方式來作改變。

[培梅中學老師
陳鼎隆]
一年級跟二年級兩個班併成一班,三四年級又併成一班,五六年級又併成一班,那要怎麼教?一節課有40分鐘,40分鐘一個班就上20分鐘,那一班也上20分鐘,那班課上完了就安排作業,他們就會做,那我們就可以進行第二班來講課。

培梅中學因為欠缺教學資源,華語教材多仰賴台灣僑務委員會的補助,除此之外,也缺乏專業教育人員,平時只能勉強完成基本課程,其他課外活動和才藝教學則十分欠缺。




就在今年8月底,一群台灣的大學生們,組成了青年國際志工服務隊,來到印度塔壩,希望能運用自己所學,提供給培梅中學的小朋友們,一連串精彩、有趣的營隊活動。

[國際志工服務隊
領隊 邱星崴]
因為他們這邊上課很缺乏科學課,畫圖的課,音樂課啊,唱遊課啊,還有那種像讓他們做些小活動,他們很缺,那我覺得說,這是我們一般認為正規教育裡面所需要的,那我們就用營隊的方式來呈現,把它帶進來



目前就讀台大社會系的邱星崴,是這次營隊活動的召集人。本身也是新竹客家人的他,對於客家事務一向很關心,因緣際會得知印度竟然也有客家庄,於是就上網公開徵求、願意來參加營隊的志工。

[國際志工服務隊
領隊 邱星崴]
主要的夥伴是我從高中玩活動一路玩上來的朋友,還有一些是我上網去找人,就是我到網路上張貼文章,有興趣的人就會來找我。

這次營隊召集了13位,來自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大學生們,其中也包含了非客家籍的志工,共同投入服務學習的旅程。

[國際志工服務隊
隊員 盧莞宜]
一方面是很想藉這個機會,讓自己的客家話,就是可以比較精進一點,然後一方面是想看看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也等於算是自己對根的一個,不一定是尋求或是印證,但就是我想要有這個體驗。

[國際志工服務隊
隊員 劉子弘]
這次來就是接觸到一個我不認識的文化,就是客家文化,而且它是以一個融合在印度當地的一個村落的形式去呈現,那我相信就是可以在這過程中,學到很多東西。

這群志工們懷抱著、對印度塔壩客家庄的高度好奇心,以及想要增進和海外客家人的交流互動,因此他們用心準備了為期14天的活動內容。

大學生們用客家話、英語夾雜教他們跳舞,小朋友們玩得很開心。

教小朋友們跳舞、自己動手做科學小遊戲:水火箭、還有刺激的大地闖關遊戲,這些活動都讓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對志工們的表現,培梅中學的老師,也給予相當的肯定。

[培梅中學老師
古瑪莉]
平常我們學校就沒有做這些東西,沒有在玩這種活動,所以台灣有人來教他們,他們都很快樂,很高興,我們學校哪有這麼多時間,都要上課啊,現在也沒有這種人才,來帶他們玩、帶他們做活動,我們學生那麼少,老師也這麼少。

而這群志工們,除了到培梅中學,與小朋友們培養良好的互動之外;這次行程的另一項重點,就是要進行塔壩當地的田野調查工作,將從未在世界移民史上留下資料的塔壩,建立一份完整的民族誌。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陳美華老師,正在訪問塔壩當地的餐廳業者,圓桌旁的志工們,個個忙著做筆記,就這樣,開始了初次的田野調查工作。

[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
陳美華]
這次鎖定在餐廳這部分,是數量比較少,又加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有些皮廠的生意做不下去,他們就轉型做餐廳的事業,所以現在是先了解餐廳經營的如何,經營到什麼程度這樣子,對我們的研究也很有幫助,對這邊的生活,還有他們的經濟來源,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

陳美華老師帶著志工們,進行首次的田野調查,當作示範教學,讓大家充份了解調查所需的內容之後,再經過開會討論、分配路線,志工們就開始分組進行調查。



透過當地客家青年的導引,向老闆娘說明來意之後,志工們終於順利進入餐館內。拿出準備好的紙筆和錄音機,訪談就正式開始了。

[國際志工服務隊
隊員 劉子弘]
我們田野的分組安排,是讓我們就是有一個專精客語的組員,那我比較負責的部分,可能是收集比較旁支的,就是照片、影像或是聲音的一些記錄,然後基本上我會比較有興趣的觀察,也會是在當地的建築,然後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性、宗教信仰那些方面。

訪談過程中,需要詢問受訪者私人的基本資料,對於一向保守的塔壩客家人來說,往往有些抗拒。因此、要如何說服受訪者,對學生而言,才是最大的挑戰。

[國際志工服務隊
隊員 黃郁芳]
我是認為說,如果是我們本身有聽到別人要來訪問我自己私底下的生活之類的,我就會覺得有一點怪怪,就會有一點隔閤,可能我先用聊天的方式,先跟他們說,你們住在這裡習慣嗎?讓他們覺得你很親切,慢慢的再進入正題,再開始問我想問的內容,這樣他們才會比較容易接受我的訪問。

學會訪談技巧,應該是志工們在田調過程中的共同收穫之一。
在實地走訪塔壩客家村,深入了解這裡的人事物之後,每個人對「客家」這塊領域,更多了一層新的體認。

[國際志工服務隊
領隊 邱星崴]
收穫最大的應該是,就是我自己的偏見,還有我自己的那種,既定的圖像會被推翻掉,像我跟老師去訪問時,她問到有什麼客家菜,他們說酸辣湯,我就會咦、有酸辣湯這種東西,因為我對客家事物算有一些了解,所以說什麼東西不對,我就會直接反應出來,就會說這不是、那不是,這個其實是一種先入為主的偏見

[中研院博士後研究員
陳美華]
對我們來說,收獲是很豐富,這次回國還要整理資料,有些還沒完成的部分,我跟學生們討論過,以後可能還會想要來這裡做田野調查。

這群台灣的大學生們,遠赴印度,熱情地手舞足蹈,試圖為培梅中學的小朋友,製造出更多的歡樂回憶;在短短的兩星期,挨家挨戶的訪問塔壩耆老,藉著口述歷史的方式,記錄印度客家庄的百年風華。
志工們發揮他們的力量,努力將觸角延伸到海外,也希望讓海外的客家人,能感受台灣的客家心、客家情。

採訪/撰稿 張慧如
攝影/剪輯 陳志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