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的「勿忘影中人」,我們要介紹的是台東紀錄片導演韓筆鋒,台東後山雖然風景秀麗,但也因為地處偏遠,各項資源相對較匱乏,尤其在專業攝影這個領域,更是如此,在韓筆鋒催生下,11年前成立了台東縣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不僅攝影,剪接設備全部都有,成為培訓東部影像人才的重要據點,韓筆鋒希望能號召更多人,一起為地方影像留下珍貴的紀錄。
喔 安排這麼多漂亮小姐喔,全部很漂亮吧,全部很漂亮啊,三十年前全部都小姐。
綁著馬尾,看起來很性格的[紀錄片導演韓筆鋒,正在進行花蓮富里竹田社區的義民奉飯紀錄片拍攝。
你準備好了,就開麥拉就進來了,原則上不要看我的攝影機,不要看我,不要看我 自然就好,邊進行邊聊天沒關係啦,屁股要扭扭一下也沒關係,邊挑邊扭,不是故意的啦。
三、二
竹田社區的義民廟,每天都會由村民輪流從家裡準備飯菜,挑擔奉飯祭祀義民爺,為了記錄這個客家風俗,韓筆鋒扛起腳架 攝影機,一有空就往村裡跑,也讓他和村民們培養出很好的感情
喔 阿銀姐是嗎,這芥菜啦,好,等一下、等一下,等一下跟我講,介紹一下,等一下、等一下,這菜頭啦。
又是導演,又是攝影師,還要兼做訪問工作,拍攝紀錄片一個人要扛起所有工作,不過還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加入幫忙。
頭戴鴨舌帽,隨身帶著一本筆記本記錄,從高中退休後,就從事田野文史工作的黃學堂,就是韓導演紀錄片題材的資料庫。
[客家文史工作者
黃學堂]
他(韓導演)是拍片的人,影像他比較了解,但是他比較沒空去做文史調查的部分,所以我們就合作,他就專門拍片我就去找題材,做田野的部分這樣。
[紀錄片《開闢鴻荒》韓筆鋒提供]
兩人已經合作了五、六年,也將後山的客家移民故事,詳實的紀錄了下來。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我是藉著一個94歲的老人家來代表,來拍他的故事,來講我們花東縱谷客家移民的大概情況。
[紀錄片《開闢鴻荒》韓筆鋒提供]
[照片提供 韓筆鋒]
長期記錄在地影像,先後也完成多部後山紀錄片,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個導演曾經是位空軍中校。穿著一身筆挺的軍服看起來有些嚴肅,在這個剛硬的外表下內心卻充滿著對故鄉的情感,從小就夢想開照相館,不過迫於現實,韓導演不得不暫時放棄自己的理想,高中畢業後投身軍旅,有了經濟基礎後就開始買攝影器材,自己看書 自己摸索。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這20多年間,對攝影的工作,攝影的學習,同時沒有放掉,一直在做。
退伍後,他決定離開熱鬧繁華的都市,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台東,積極投入社區工作。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我想說回來要做什麼呢,你說要靠錄影來吃飯是有問題的,不過我本身因為我是退休人員,我有終身俸可以領,所以說我吃飯沒問題,我就一心一意把我的時間 經歷,投(入)在這個所謂的社區的工作。
回到故鄉,開始和社區建立關係,也發現到自己生活環境的可愛,韓導演於是運用自己的技術,為後山留下了一幕幕珍貴的影像。
在資源缺乏的後山,做什麼都難一些,專業攝影更是如此,也因為這樣,逼得韓筆鋒什麼事都得親力親為。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台東這個地方,做這種的人很少,所以說七年前那時候,我就有這種體認的時候,我在退伍之前我就拚命的去學硬體,你不學不行啊
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於是他開始努力催生這間,台東縣客家社區影音紀錄中心,希望號召更多人一起加入。
為了強化影音館的功能,也為了培育更多影像人才,韓筆鋒努力爭取經費,開辦東部客家影像人才培訓班,讓學員免費上課。
那邊找好角度就可以拍了,各個不一樣的,我們都把它拍起來組合起來。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你不能用望遠的來pan(搖攝),用望遠來pan的話那是要技術非常成熟的,你要用廣角來pan的話,你會發覺到,讓它pan的就是,pan的意思就是給你看很多嘛。
[影像班 班長
范遠郁]
我是希望說,可以學到比較專業的那些技術,可以對我們以後,為這塊土地做記錄有幫助。
[影像班 學員
范遠海]
就是說在地的文化一點一滴的把它保存下來,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啦。
[影像班 學員
邱智華]
我以前攝影機都不曾用過,照相機也很少用,所以我可以說,從不會開始學。
[紀錄片導演
韓筆鋒]
當初感覺到事實上我很害怕,來這邊打瞌睡的話我就麻煩了,結果看到,他們不是打瞌睡,他們在討論課程,希望他們的經驗拿出來拍,年紀有並不代表他沒有創意啊,他肯做 他肯衝。
沒有資源就找資源,沒有人就培訓,在好山好水的後山,這群影像工作紀錄者的故事,才正要展開。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