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化工業區真的能移走,蘆竹湳社區就會變成頭份、竹南的都市計畫中心點,這個具有三百年歷史、北台灣最後一個三合院聚落群,或許情況就會大不相同!但是他們已顧不了這麼遠以後的事了,現在當務之急,要解決的是,當房子愈來愈老,誰來幫他們維護修繕呢?因為地處工業區,又不是傳統客庄,農委會、客委會的預算都進不來,於是他們組協會救自己、自己做社造,接下來的深度報導,來看看他們在石化廠的夾縫中,如何保存老房子?面臨哪些問題?其實,對,妳的手就是一邊高一邊低,這樣就不會(打在一起)對,像他們這樣,對。

用力搗粢耙,剛開始不太協調,這群是來參訪的大學生,兩根大木棍還會打在一起,社區人員趕緊從旁提醒==ns==

這幾年來,逐漸有人群走進蘆竹湳社區,認識這個被石化廠包圍的聚落,轉捩點是從96年開始,社區居民眼見老三合院一天比一天破敗,搬出去的人愈來愈多,為了保存三合院,社區組成協會,利用勞動部的多元就業方案,找年輕人來幫忙,像杜明渝是苗栗人,兩年前剛從政大中文系畢業,他發現家鄉很少年輕人,如果再沒有人承接,斷層會持續地擴大。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專案經理
杜明渝]
因為我去年七月的時候剛退伍,那退伍那段時間剛好遇到了那個大埔事件,那時候苗栗其實沸沸揚揚,知名度很高,可是,它的知名度並不是正面的,那時候我在想說,是不是能夠回來苗栗,替苗栗做些什麼事情,那也許可以發掘一些苗栗不為人知的,美好的那一面。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如果說在台灣來講的話,一個聚落來講,還有保存,那麼完整的三合院,還有一些巷弄空間來講的話,幾乎很少了,那幾乎很少的話,在民國96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就已經,我們的社區的一些志同好友,我們就認為,這個如果說不去保存的話,真的是很可惜,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文化資產。

[頭份鎮 鎮長
徐定禎]
也因為這個工業區,所以我們蘆竹社區這個三合院的聚落,是目前頭份保留最好的,那也很難得,當然主要是因為,很多人口就外移了,那邊又是鄰近工業區,也不好交易,不好買賣,要處分土地也不是那麼好處分,所以無形中,這也是唯一工業區留下來的一個優勢==ns==

蘆竹湳在民國六十年以前,還是一個典型農村,當時的苗栗縣長林為恭,為了創造就業,引進了石化工業,以當年期待地方發展的大時代背景,頭份地區是歡迎石化廠的。

[頭份鎮 鎮長
徐定禎]
那時候,比較好賺錢的就是在南庄挖礦,挖煤礦,挖礦,那個是比較,收入比較多,那後來,石化廠設在這裡的時候,當然就製造很多的就業機會,那時候我記得,那附近的老人家說,那個中石化的大煙囪,我們說大煙囪,蓋那個大煙囪,大煙囪,三灣南庄的人,小椅子拿著出來,走出來頭份看,這個大煙囪,最高的煙囪。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蘆竹湳(本來)就是一個沼澤地嘛,所以說我們這邊,到處都那個溪流啊,因為我們這邊的話都會冒泉水,因為我們這邊地勢很低,冒泉水,水溝裡面都有一些魚蝦什麼,小時候都在那邊抓螃蟹抓什麼,但是自從工業區進來以後,那開始的話,一些污染,還有它們把一些污染的,污染的水打到地底下的話,現在我們這邊的地底下,完全就,已經都污染掉了啊。

曾經擁有的河川之美,現在連地下水,都無法飲用,只好封井,當年甚至為了中石化要來,還把學校遷走。

[立法委員
徐耀昌]
(當時)中石化後面,連頭份國中都搬走,這些,現在蘆竹湳的民眾,因為世代都住在那邊,要搬也搬不走,很多河洛人的老村庄,這也是我們頭份的,算是另外一種文化特色,頭份65%是客家人,差不多有不到20%是河洛庄==ns=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這個地方是我們的開庄(老屋),就是說我們先民,三百年前的話就是在這邊落腳,在這邊,那這邊的話開始,從這邊開始一直延伸,延伸到最後,現在整個聚落就(發展起來)。

開庄三合院不夠住了,先民就往四邊發展,形成現在蘆竹湳的聚落規模,在三百年前,這裡最早是有漳泉械鬥,客家人來了之後,又有閩客械鬥,最近幾十年,因為工業區進來,又發生農工抗爭,文史的背景十分特殊。

[苗栗社區大學 校長
江明修]
以前也有一些閩客械鬥的一些這樣的故事那些,所以它文史的那個,很豐富,大概七、八年前的時候,我們社大在開設那個影像人才培育班的時候,它最主要的負責人都到我們這邊來上課,所以後來我們的所有像公民記者,包括公民記者很多的實習,還有包括我們幫他培訓志工隊,所以跟我們社大的關係是相當密切的。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本來原來的這個傳統的建築工法的話,我們不會的話,幫它修壞掉了,所以那個時候我就,跑到台北,那個時候剛好,剛好有在,國家的話有在培訓,這個古蹟與歷史修復的匠師,所以那個時候我就去報名這個,做這個培訓,那培訓回來的話,我們就開始,按照傳統的這些工法,我們去修復我們這些老房子==ns==

老三合院聚落美歸美,但常民聚落總不比台南、鹿港的古蹟,以社區的財力,也請不起一級匠師來修,陳世政擔心,老房子破壞的速度比建設還要快,卻沒人會修,於是自己去學古蹟修復,再徵得屋主同意,帶著志工修房子、整理環境,設立導覽解說牌,引進人潮,讓社區愈來愈有榮譽感。

[蘆竹湳社區古厝風情館 館長
許金輝]
之前一開始的時候,社區對我們這種協會是很冷漠,但是經過這個六年,這邊的奮鬥以後,社區的人慢慢認同我們,跟總幹事,跟杜經理。我是希望說,社區的里民認同我們的做法之後,我們就不用大費周章說,去整理它們周邊的環境,讓社區的里民自己自動出來說,啊 我現在有人潮進來。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專案經理
杜明渝]
其實我剛來到蘆竹湳的時候,我覺得它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地方,那它什麼都沒有的地方,相對地來說,它是可以有無限可能,因為你只要加一點創意在這邊,它就可以,那個創意就會被無限地放大,在這個社區裡面。

[頭份蘆竹湳社區志工
黃秋琴]
就這個社區,我們有那個桐花巷,桐花巷,因為也有摸乳巷,就帶他們這樣去走,這樣去玩,小朋友就很高興,對,我們看見小朋友很高興,我們就做得很歡喜、很快樂。

如果說一般社區贏在起跑點,蘆竹湳就是輸在起跑點的聚落。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我們這邊算是工業區內,我們是閩南聚落,所以,客委會的錢也進不來,農委會的錢也進不來,水保局的錢也進不來,這些,最容易拿到錢的,我們這些錢都已經都拿不到,現在只有文化部,但是文化部的話全國的單位那麼多,根本要去爭取這些經費根本很難。

就連石化廠的回饋金,也是以家戶人口為單位,根本無法進入社區營造,因為在頭份工業區周邊,一共有六個行政里,中石化擔心,所謂的回饋金,若只給單一社區,後續爭議更大。

[中石化頭份廠 管理經理
張年明]
原則上,我們周圍有六個里,它們鄉親是滿多的,在我們平常,我們回饋的地方,是根據我們的回饋協定來做回饋的措施,我們到目前為止,應該差不多有八千多萬的一個(回饋)金額==ns==

幸好蘆竹湳還有一家在地發跡的陶瓷廠,在背後支持著,每年投入百萬元,六年下來,總算做出一些成績來!尤其是在引進年輕人回流之後,社區開始展現活力,他們的想法是要顛覆旅行的概念:旅行要帶來建設,不只是來參觀玩玩而已,譬如說舉辦一個米食體驗活動,讓每個人留下心得、做成食譜,而不是留下垃圾。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專案經理
杜明渝]
這個食譜,不僅是對(遊客)他們自己有幫助,對下一個再來到蘆竹湳社區的時候,看到這個食譜,他會知道說,喔,上一個人做了這件事情,那他的心得是什麼,他的步驟是什麼,那我這次可以照他步驟這樣做,那這樣,經過這樣一次一次的過程之中,我們把這些,對於蘆竹湳的回饋也好,建設也好,留在這個社區裡面,不再只是說,我大量的消費之後就離開了。

[頭份蘆竹湳社區居民
陳薏如]
因為你社區要,真的要讓它自己經濟自主運轉,你還是需要一個產業進來,所以我們現在會有一個年輕團隊,我們會以一個,咖啡廳一個社會企業的,社會企業的產業角度會進來,然後利用這個社會企業的角度來,經營這個社區,應該說是,不是說經營那間咖啡廳而已,我們是希望藉由經營咖啡廳這個藉口,讓這個社區運作起來==ns==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所以我們做好的話,我們等它陰乾了以後,我們就,直接送到六合窯去燒,我們就不上釉,不上釉的話就直接,直接上,靠這些落灰,讓這些茶壺有它的不同的變化。

六合窯,就是社區這幾年設立的文化產業,而發展社區產業和社會企業,讓它能夠自主運轉,就會逐漸恢復社區原有機能,在這個漫長過程當中,外人經常問他們一個問題。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一些朋友問為什麼說,每次進來這邊就聞到一些,空氣好像那個味道不是很(好),聞到不是很舒服,他們就想說,那你們為什麼還要住在這邊,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住在這邊?家人、他們的土地,種田的地方都是還在這邊,那這樣,他們的事業還在這邊,他們的祖產還在這邊,你說要叫他們搬到哪邊去?

[頭份蘆竹湳社區居民
陳薏如]
小時候的時候,當然是會覺得很不好,而且又看著,就是你知道,長輩們他們在抗爭,因為(石化)剛進來,然後其實,環境當然一定會有差,因為你從小就是會聞到那些味道,相信大家走進來都還是會聞到,但是,因為現在自己接觸這個工作之後,你會覺得,反正事情就是一體兩面,因為,就是因為有工業區進來了,所以我們社區的老房子才保存那麼完整。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專案經理
杜明渝]
對我來說,因為有工業區,才有蘆竹湳這個地方,所以一方面會很感謝工業區,很矛盾的。但一方面在這個,來工作一年之間,當然,也慢慢地,有發現到工業區對這個社區的一些影響。我一直在反覆地問自己,工業區對蘆竹湳,到底是一個必要的存在,還是不必要的存在,我覺得我的答案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ns==

那像這一個的話,就是我們(未來)打算要,在每一個角落,當我們的指示牌。

這些陶片,要標示的,還有社區的未來!如果沒有工業區,說不定老三合院,早就變成台灣一般常見的都市景觀了,但也因為在工業區,他們得忍受惡臭和不安全感,尋求和平共存的可能,那麼,這個家、這個聚落的保存,從早期抗爭、排斥到現在,其實就只能在幸與不幸當中,一直找答案。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