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921大地震,奪走2415條人命,客家新聞雜誌從上週開始,製作一系列專題報導,這週適逢教師節,我們從天災啟示錄開始探討,首先是硬體的建築,20年前的世紀大地震,全台有高達51,711間房屋全倒,也因為這麼慘痛的教訓,內政部修改了建築物耐震設計相關法規,建置了全世界最密集、也最接近斷層帶的強震監測網絡,全台共有631個強震觀測站,國人最有感的就是,現在只要有地震發生,手機馬上收到簡訊預警!我們先到災後,南投、台中成立的地震園區,了解防災硬體和觀念的改變。
[相片提供 貓羅溪社區大學]
廿年前天搖地動,連結竹山南投的名竹大橋,斷成四節,南投街道上許多建築倒塌,驚心動魄的那一夜,相片沖洗店老闆簡慶南,本能式奪門而出,騎著機車到處穿梭,拍下一張張怵目驚心的照片,廿年後,他帶領更多在地人,拍下環境復原後的新面貌。
[貓羅溪社區大學老師
簡慶南]
我們也希望大家,利用這個照片的對比,來讓大家知道說,我們要記取以前的這種災難的照片,讓大家走過這個陰霾,能夠好好地生活下去。
那我們現在來到的是,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的,斷層槽溝保存館,這個保存館是介紹,九二一地震之後,科學家們所研究地質的一個現場。
地底下平時究竟是如何情形,一般來說我們都看不到,不過這裡,地層一層一層排列,內部如何堆疊,是怎樣的結構,還有因為(地層)裂開,產生後方的這個斷層,在這裡都看得一清二楚,廿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南投竹山,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現在我所站的地方,地表抬高了1.7公尺。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導覽人員
邱佳翔]
想像一下我們雙手拿起了一個三明治,那我們從三明治兩側開始,擠壓,大家可以想像這個三明治,慢慢地會扭曲,扭曲 沒錯,扭曲變形,所以如果同樣的這一個作用,發生在地層上,地層也會發生扭曲變形,所以我們就把這樣的現象,稱為褶皺。
地層默默無語,記錄著大自然的強大的力量,沿著車籠埔斷層而建的「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把九二一地震後,地質專家們所發現的世界級逆衝斷層,完整保存 。
[車籠埔斷層保存園區 導覽人員
邱佳翔]
那我們現在這個現場,除了是我們的地質研究現場之外,各位也可以看到,其實在我們的左上方,是一個民宅,所以這個民宅,其實也凸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當年,地主顯然不知道,這個地方是一個活動斷層,如果他知道是活動斷層,可想而知,多數人應該都會選擇要搬離,但在台灣這個事情可能非常困難,為什麼,因為國土面積是有限的,所以在不能搬遷的情況下,我們其實有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對於我們本身的防災意識的強化,以及結構上的調整。
地調所公布,全台有三十三條活動斷層,但地震屬於廣域型的災害,會發生災害的,並非只有在斷層帶上,全民都必須具備防災概念,半球型的特殊建築,讓民眾走入斷層剖面,了解所處環境的地底下藏著什麼端倪,另外一個活教材,是當年被斷層切過的台中霧峰光復國中,現在是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一走入,時間就似定格在廿年前,大地震的瞬間。
[921地震教育園區 副研究員
蔣正興]
這個地方就是當時廿年前,九二一地震車籠埔斷層通過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有一條很清楚的車籠埔斷層線,那當時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方,被隆起了兩到三公尺的高,那如果全台,全台這樣一百公里的跨距,都同時隆起到這麼高的位置,就是因為它有這麼大的能量釋放。
眼前所見只是斷層錯動,抬升的其中一部分,隆起破裂的地表,從河堤經過運動場、校舍,穿過校門、馬路,向北延伸,在運動場及校園中的斷層,長約三百四十公尺。
[921地震教育園區 副研究員
蔣正興]
斷層鄰近的地方它影響特別大,特別是在斷層兩側,一百公尺範圍,所以我們國家在九二一地震之後,它就訂定了這個地質敏感區,也就是劃分車籠埔斷層的東側,上盤的區域,大概兩百公尺,它是比較危險的,下盤的地方大概一百公尺的區域,所以在這次的經驗,給我們一個很大的一個,寶貴的經驗就是,告訴我們在居住在斷層,鄰近斷層的區域的居民,要特別注意他的房子是不是有,耐震、抗震的一個條件。
如果左右兩側相比,可看見光復國中,北棟教室中庭這裡,長長的走廊,這裡坍塌的情形,比前面更嚴重,這是因為兩側校舍,屬不同時期所興建,當地震發生的時候,中間連結的地方,就從較弱處發生斷裂,這些受損校舍,包含的不僅只有分期興建的問題,另外還有走廊、牆壁,及柱子設計等諸多瑕疵。
[921地震教育園區 科長
陳依民]
廿年前的九二一地震,那造成我們中部地區的一個,學校建築,將近有三百多所的一個學校建築,受到了損傷,那其實呢,當年的一個建築,存在一個共通的特性,第一個呢,就是說走廊的懸臂太長,那第二個呢,在這個整個建築物來講,都是長條形的一個配置,那在教室本身,它兩側為了採光,所以這個窗戶的比例都占得蠻大,那在長向來講,只留下了一個矮牆,因此呢,會造成這樣的柱子呢,這個在力學上會形成一個短柱效應。
過去校舍考量採光、通風,走廊採用「懸臂式設計」,雖擴大學生活動空間,但走廊外側一沒了柱子,內側柱子承受的重量遽增,當地震來襲,一樓柱子負荷過大,便容易倒塌。
[921地震教育園區 科長
陳依民]
一直以來我們園區是這個,源之於地震,那我們用之於教育,這十五年來,我們都一直秉持著這樣的一個理念,來做防災教育,那包括我們看到我們的一個,隆起操場的保存,還有毀損教室的一個保存,那我們也就是說,要讓民眾呢,回憶這個地震,喚起民眾的防災意識。
當時掛在合作社牆上,守護師生的伯公像,早已斑駁褪色,校區到處鋼筋裸露,教室扭曲破碎,都凸顯早期耐震設計觀念不足,牆壁量不足,柱內箍筋也不夠,當年光復國中校舍,數十秒內全毀,歷經強震後,光復國中揮別噩夢,兩年半後重新站起。
[台中市立光復國民中小學 校長
洪瑞濱]
新校舍的整個建築物的結構,那各位可以看到我們的柱體,那麼是採SRC鋼骨的一個結構,而且柱跟柱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每一根柱子呢,它的整個,有做一個擴柱,也就是說像我個人,以一個人,大人去環抱,我還沒辦法去把這樣一根柱子,環抱起來,這個是採取比照核電廠的一個抗震的一個規模,來蓋這樣的一個新校舍。
今昔相比,梁柱明顯增多,校方從建築硬體設計上,加強耐震結構,政府也制訂每年九月實施地震演習,從小教導學生防災觀念。
好 來,我們再一次喔,我們做「趴、掩、穩」的動作,OK,好 來,現在地震發生了,同學趕快「趴、掩、穩」。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黃世建]
教育部對高中職以下的學校,在十二年前就啟動了補強的計畫,那他們已經做得非常好,所以說就是今年年底,大概第一期的計畫就全部完成,那完成之後,全台灣的這個所有的校舍,大概補,重建或補強達到八千多棟,那占台灣總校舍數兩萬六千多棟,幾乎到了三分之一,換句話說,你看到校舍,每三棟就有一棟做過工程,提升它耐震能力。
平常就可發現,每間房屋結構各不相同,地震來襲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實際來到國家地震中心,從這兩個模型,實際來看,右手邊這個,一、二樓,牆面跟柱子,都有保留下來,不過旁邊這個,只有保存二樓的牆面跟柱子,一樓為求有更多空間,把牆壁打掉,因此當地震來時,這邊屬較弱層,就容易發生倒塌。
[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 理事長
江世雄]
有很多商場,它因為商場希望挑高,一個開放的空間,它要比較通透性的空間,所以它會可能會,原先設計不當做商場使用的,他把它拿來當商場,就必須把一些牆打掉,像那個維冠大樓,所謂燦坤那個位置就是類似這樣子,在地震的時候,這個地方我們叫軟層、弱層,就容易發生破壞。
大地震發生後廿年,政府推動建築物階段性補強,眼看著老舊校舍補強即將完成,但私有建築補強仍不足,而且難度重重,所以至今仍末做好。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黃世建]
同樣這種補強的概念,要移到私有建築就比較難了,那公有建築是單一所有權人,譬如說教育部說我要做,那它就會去籌錢,就可以做,但是如果像一般的民宅,那一戶,可能有三十個,就是所有權人,那其實大家都要達到一致的協議,那非常難,所以說在這邊的話,就是政府有一個措施,是說,是不是你在就是,完整的補強之前,你可以就是做階段性的補強。
[台灣省結構工程技師公會 理事長
江世雄]
就是變成要有一個新的設計來,來做這個階段性補強,就是他希望在最小的,費用裡面,去完成這個工作,問題是,假設我來做了這棟大樓的階段性補強,我把它一樓補起來,可是我沒有去檢視它的二樓以上的部分,將來。如果地震來了,它不是在一樓壞,它在二樓、三樓,上面壞掉,那個責任沒辦法釐清。
[聲音來源
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 理事長
戴雲發]
每一戶,都要有一本屬於他自己的履歷,譬如說這是你家這一戶,你家藉每一根大的柱子,你家的每一根大梁,你家的每一個牆轉角的,最難施作的每一個地方,都要透明化,給你看到它的品質。
建築安全履歷協會,歸納出九二一強震,大樓倒塌受損的危險基因,強調建築安全,必須兼具結構設計及施工品質。
[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 理事長
戴雲發]
九二一之後廿年,安全的部分一定有較加強,不過還差很多,還有許多的觀念,仍有許多的觀念要改進,大家都想說差不多,差不多就好了,不用做得太那種,太講究,越講究越貴,工錢越貴,大家就說,我做這樣就行了,這樣做就好啦,這樣蓋起來也沒倒啊,表示應該算安全啦,所以大家這麼想,不過基本安全就藏在每個細節中。
其實每一次的地震,都考驗著建築物,對天然災害的承受度。
[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 理事長
戴雲發]
一般綁鋼筋,綁鐵,他要把鋼筋剪斷,去做像這種的彎鉤,再一根一根去綁起來,去捆起來,你看喔,它一根一根,這裡有兩根,這邊有兩根,就有四根,不過你看上面這黃色的,這全部是一根鋼筋,你看,你要轉一圈,轉過來轉過去再轉過來,轉過來這樣,它全部是一根鋼筋(綁成),所以你看它就不會動,我們用方法去改變這個過去做不到之處。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主任
黃世建]
台灣的那個震區,設計地震的震區劃分,必須重做,所以說就是,設計的安全的標準,確實因為九二一地震的發生,已經抬高了,所以我想就是九二一之後再蓋的建築物,其實相對,因為標準抬高也就比較安全,那其次是施工,施工是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你設計好,有沒有按照設計圖做,那九二一之前,就是我們很多施工的老師傅,他們有自己的做法,他們不完全會按照規範的要求,但是看到九二一這麼大的一個損傷,那其實他們也警惕到,以前的做法可能是不行的。
歷經九二一的傷痛,全台每一份子都從中學習成長,除了從建築結構推動加強、更新,防災意識、觀念也須同步提升,如今廿年過去,代表距離下一個地震周期更近了,若再來一個九二一,大家準備好了嗎。
採訪/撰稿 許儷齡
攝影/剪輯 戴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