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大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重要嗎?舉凡豆腐、豆漿、豆豉、醬油、味噌等全是大豆加工品,沙拉油更是國內家庭食用油大宗,榨油之後豆粕更是禽畜養殖飼料的原料。這麼重要的民生物資,台灣每年進口230萬公噸大豆,但國內大豆產量卻不到進口量的萬分之一。本土雜糧推廣人施明煌去年開始與農友契作大豆,和加工業者合作開發本土大豆加工品,希望突破台灣大豆在地生產、加工、銷售的瓶頸。七月上旬,陽光灑在花蓮玉里有機大豆田裡,好不耀眼,依時節來看,春季大豆理應採收完畢,卻因前陣子的大雨,使得大豆豆株、豆莢無法自然乾燥,只得延後採收。
採收機在田裡來回採收黃豆,在花蓮大膽大面積栽種有機大豆的農民曾國旗,去年秋天第一次種,卻因為大雨下不停,讓大豆幾乎死光光,今年看著五甲地的心血,總算要收成,鬆了一口氣。
[花蓮玉里農民
曾國旗]
我們沒什麼經驗,種起來當然問題很多,最大的問題就是草,如果有機器來協助,草的問題就會降得比較低,再來就是收割,收大豆的機器,像這台機器就是從屏東請來幫忙。
東部沒有豆類採收機,只得千里迢迢找來屏東的採收機與師傅,繞過四分之一個台灣,到田裡協助採收大豆,加上因為是有機種植,不能噴灑農藥讓豆株快速乾燥以利採收,導致實際採收的大豆量只有五成。
[豆類採收機師傅
許順和]
(豆株)沒有晒乾,沒辦法(收),草也濕的,打出來都是樹枝。
沒有完全乾燥的豆株,還讓採收機一度掛點,採收進度停擺。
[豆類採收機師傅
許順和]
太濕,泥土很多跑進去,(這樣對機器也不好?)不好,沒有那麼順跑出來。
既然種大豆難度這麼高,為何還要嘗試?曾國旗有不同的想法。
[花蓮玉里農民
曾國旗]
種過大豆的田,再拿來種稻,差不多可以減少一半的肥料錢,再來就是糧食的問題,台灣每年政府進口的黃豆很多,全部都是基因改造的豆子,其實台灣有很好的豆子種植的技術,這幾年來沒什麼人種,一半是價格的問題。
黃豆、黑豆、青皮豆、毛豆通稱為大豆,營養價值高且易取得,成為日常食品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國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豆腐、豆漿、豆豉、醬油、味噌等,都是大豆加工品,既然使用如此普遍,一定有人問,為何台灣不自己種,反而要仰賴進口?事實上,從民國70年代起,受到廉價進口大豆衝擊,國產大豆栽培面積就逐漸減少。台灣大豆屬於小農式的小規模種植,單位面積生產成本過高,完全無法與大規模種植的進口大豆競爭,農民只好放棄。目前台灣雜糧作物主要生產區的嘉義朴子,大豆種植面積也在減少中。
[嘉義朴子市農會
指導員 蔡嘉航]
主要是因為(農民)人口老化,而且它(雜糧)的收成量、氣候不穩定的話會造成入不敷出,所以就是種植意願比較低落,希望說有年輕人可以回來幫忙,或是政府的補助可以提高一點。
[高雄農改場
副研究員 周國隆]
台灣長期都有在種大豆,只是我們利用的目標不一樣,過去我們都是等到它種子乾了,我們才把它採收下來,拿去做一些產品,包括做豆漿、做一些豆餡這一部分,但是我們大概這二十年來,我們都把大豆變成毛豆,在變成種子的前一個月,我們就把它採收下來,做毛豆。
以2010年為例,台灣進口254萬公噸的大豆,台灣本土種植面積卻只有115公頃,產量僅204公噸,也就是說國產大豆不及進口量的萬分之一。大豆自給率低得可以,本土小麥推廣人施明煌,把推廣小麥的經驗,用到大豆上,希望拉高本土大豆產量。
[本土雜糧推廣者
施明煌]
你看我們一年進口了將近兩百五十萬公噸的大豆,這裡面有百分之九十是基改的,可是你看政府一邊在推廣一個禮拜有無肉日,其實你知道不管是素食者或者是主張蔬菜飲食的人,其實主要的蛋白質(來源)是大豆,也就是土地上長出來的肉,一般人都是這麼形容大豆,所以我們覺得想要形成一個在主要的作物裡面形成一個有效的水旱輪作的產業鏈結,
[花蓮玉里農民
曾國旗]
我們種大豆,背後就是喜願大豆施總兼施先生在幫忙,他很大方,我們種多少,他就全部都收,讓農民比較不用煩惱,種出來的豆子要賣去哪裡。
雖然農民不用煩惱種出來的大豆該賣去哪裡,但實際上的田間管理因為小面積種植,單位生產成本其實並不低。
[苗栗苑裡農民
陳文龍]
我去年用手工做,全部都手工,種也手工,讓它成行用機器沒錯,種手工、除草也手工、採收也手工、晒也是手工,到最後沒辦法的時候,老闆有買那個,很慢才買,買脫殼機,拿來才解決這個問題,解決之後還要晒呢,不是這樣就好,快過年才弄好。
[嘉義東石農民
蔡一宏]
差不多兩百五十公斤至三百公斤左右,一分地,它(大豆)的價格差不多七十元,有機的黃豆價格差不多七十元,七十元來說,以我們種有機的來說也是不划算,因為工人太多,除草的問題,除草就要用工人,沒有機器幫我們除草,這是我們的問題。
此外大部分投入種植的農民,其實都沒有太多照顧大豆的經驗,以至於採收後的選別都還是問題。
[本土雜糧推廣者
施明煌]
真正的問題點在於選別,選別包括有精選跟色彩選別,依照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其實這一兩年種出來的大豆,還真的很難禁得了所謂的色彩選別,因為大部分豆子看起來整個的豆質跟豆狀,可能還需要一點點時間,讓農友有更多的經驗,包括田間的防治、病害跟蟲害的防治,豆子才會漂亮,所以目前來講只進行到精選,豆粒直徑的精選而已,還沒有做到色彩選別。
施明煌收了的本土大豆,除了直接包裝賣給消費者,他還和主婦聯盟、加工業者合作,將大豆製成加工品,變成更接近消費者的食品。
[本土雜糧推廣者
施明煌]
一個軸線是直接做成小包裝,生豆,就是精選之後,生豆小包裝進入一般的通路市場,這個通路市場可能有坊間有名的有機商店這樣的通路市場,第二個就是我們直接會進入到加工產品,也許是豆漿,比較大量的應該是豆漿啦。應該是黑豆漿,因為今年的量看起來黑豆還是遠大於黃豆。
來到豆漿廠,洗過的本土黑豆放進機器裡,準備製成黑豆漿。煮好的新鮮黑豆漿裝入罐子內,然後放入冰水急速降溫,保持新鮮,這些黑豆漿都是施明煌和農民契作的黑豆所製成。
[豆製品業員工
許新念]
我們的量當然不多,因為就是有下訂單才有做,友善環境契作的、要跟農民簽契約的(黑豆)。
[豆製品業者
黃孝誠]
(種本土大豆)一定要走的路,你再不做真的是來不及,因為土地也大部分被破壞掉,連我們以後將來怎麼種都不會,這是要命的一個問題,我們有一天我們買的(大豆)一定比自己要種的要貴,其實現在買的已經比我們自己要種的要貴,只是那個價值感一般人還不了解而已。
春秋兩季的大豆,施明煌和農民契作了35.8公頃,但因為天候不佳,只收了43.5噸,而且黑豆量遠大於黃豆,主婦聯盟也協助動腦開發相關產品,黑豆沙月餅就是一個例子。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總經理 黃仁棟]
我們的方向就是去嘗試,不管是醬油、豆漿,不管是用的餡料,不管是烘焙,每個都去嘗試,希望將來可以向大家交代的是,我們扶持了多少面積,扶持了多少農友。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推廣課 張雅雲]
在這過程中我們就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當鼓勵農友去做這樣的栽種的時候,其實怎麼樣的量才有辦法去運用很多的黑豆,在月餅裡面就用本土的黑豆,用豆餡就覺得蠻特別,可是大家聽到也會覺得很特別,什麼黑豆沙月餅、黑豆凸,這大概是一般人不太會想得到的東西,但是豆子本身去做內餡,在台灣的糕餅業裡面,其實本來就是還蠻通行的部份,像綠豆凸這部份其實很受歡迎。
本土的黃豆、小麥還被拿來試著做成百分之百國產的豆麥醬油,蒸好的黃豆加上打碎的小麥粉,撒上醬油麴,等著發酵產生菌絲,然後再下缸,就可以等著醬油熟成了。
[釀造業者
陳瑞煬]
利用這機會有台灣本土的黃豆、黑豆、小麥,能夠去試看看去做一些產品的開發,醬油也是第一步,後續把它當作原料的話,我們還可以開發很多的東西。
本土大豆生產成本高,製成加工食品後,消費者能不能接受,或許消費者的意識,才是掌握糧食自主權的關鍵。
[豆製品業者
黃孝誠]
他們(消費者)不了解真相,告訴你我們吃的是什麼黃豆,你們有多少人願意上網去看一下,黃豆跟你們沒關係嗎,一年我們吃了多少,我們進口了多少,台灣種了多少,你去路邊隨便一些人,沒有一個知道這種事情,因為黃豆跟你們沒關係,最主要是在這個地方。
[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
總經理 黃仁棟]
大家應該來找看看,米大家都吃過台灣的,其他(雜糧)風味一般人沒吃過,大家來試看看,台灣的大豆做出來是什麼味道,因為消費是很大的力量,我們合作社很微小,如果我們做,大家跟著來做,大家來找當地種出來的味道,很有趣,也會帶動農人生產的面積,糧食自主才有機會,所以消費者也不要一直等待生產者來種,我們要開始自己來發動。
[本土雜糧推廣者
施明煌]
我們開始去做論述,也開始建立品牌,因為這個品牌就是想要建構一個公民品牌,我們想要嘗試建立一種公民品牌,提供一種LOGO讓所有種植農友很清晰地被辨識,不容易模糊。我們希望讓生產者、讓消費者、讓所有通路的服務者很清晰地辨識。
施明煌把生產者、加工業者、消費者及服務者通通拉進來,建立上、中、下游縱向的串聯機制,企圖突破台灣雜糧在地生產、加工、銷售的瓶頸,希望建構出新的協力式農業。
[本土雜糧推廣者
施明煌]
我們想要建構的是協力式的農業,不是只有小麥而已,所以我們也有一個喜願大豆特工隊,就是去種大豆,我們就會有西部的工作區、東部的工作點,這樣對於整個農事的管理跟運作,會有一個比較良好的溝通跟追蹤,透過我們在管理運作上的能力,可以把它導入到農業的生產管理裡面來,這樣可以改變原來農業的生產管理模式。
小小一顆豆子,看起來平凡無奇,但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易取得的蛋白質來源,弔詭的是,這麼重要的民生物資竟然將近百分之百都得仰賴國外進口,在面對全球農糧歉收,量縮價揚的漲聲中,台灣人還能不在意自己吃的食物是從哪裡來的嗎?政府豈能放任人民賴以維生的糧食權掌控在他人之手,不趕緊建立起糧食安全機制?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Oct 11 Thu 2012 14:14
301集-自己種大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