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開始,政府總共編列5434億元整治全台水患,但是水患真能整治嗎?1991年水利署第七河川局接手管理美濃溪後,也投入近20億元的治水經費,可是到現在美濃地區仍然面臨淹水問題,面對極端氣候的劇烈變化,除了理解治水工程的限制,「如何與水和平共存」成為民眾與政府必須誠實面對的問題。
[2008.7]
10年前,2008年7月輕度颱風卡玫基挾帶的豐沛雨量,讓高雄美濃又再一次淹水,水深超過150公分,當天消防隊拉起封鎖線,禁止人車進入,不過,雨勢真的太大了,還一度傳出居民被困,消防隊出動救生艇前去搶救。

[美濃居民(2008.7)]
每年淹水,淹到,麻木了,沒有辦法不知道要怎麼辦了,這個政府真的無能,花這麼多錢在地方,也沒有辦法有建設。

[2013.8]
5年前,2013年的8月,康納颱風帶來的連續性大雨,又讓美濃溪水位溢到馬路,市政府緊急派吊車堆沙包堵水,居民也只能把家中的物品堆往高處,對於淹水這件事,美濃人似乎已經很習慣了。

[美濃居民
傅葵達(2013.8)]
差不多4點半開始淹到路上,我提早,中午就開始搬東西了,不然會損失很多東西。

[美濃居民
劉怡珍(2013.8)]
前幾年都有淹大水,對,之前都還比較高,今年有好一點,不過還是相同淹水,(不會怕了)?不會怕,習慣了,只是要洗東西洗得很害怕。

根據水利署提供的資料,美濃溪在1989年,也就是29年前,由當時的主管機關高雄縣政府,進行中游地區的整治工程,但令人疑惑的是,為何有整治卻經常傳出淹水問題?造成一個地區淹水的原因,不會只有一種,美濃農村田野學會觀察,美濃平原上游的雙溪排水、竹子門排水和中正湖排水,經匯流到美濃溪後再流向旗山溪,不過隨著美濃溪下游堤防修築後,原本大水走的水路,被限縮在堤防內,在水往低處流的作用下,無處可去的大水反而造成美濃溪中游聚落淹水情形更加惡化。

[美濃農村田野學會 執行理事
溫仲良]
從前其實這個河道非常寬廣,寬廣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現在看到美濃溪的下游,就是我們所謂的台糖地,從金瓜寮農場,還有手巾寮農場,其實就是從前美濃溪的一個,我們講就是水會氾濫出來的一個所謂的洪氾平原,在堤防興建以後,從前本來水有寬廣可以流出去的地方來說,全部被阻隔到堤防內,水位就會增高,增高之後,你的水要排出去(到)旗山溪就排不出去,就會向中上游回流。

美濃溪屬於高屏溪水系,全長28.5公里,原為高雄縣管區域排水,後因興建美濃水庫議題被劃入中央管河川,由水利署第七河川局負責管理,為了改善美濃中游地區的淹水,自1991年迄今,水利署投入了近20億元治水經費,預定今年11月19日完成美濃溪中游整治工程。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李宗恩]
美濃溪的話,在82年以前是屬於縣管的區排,在84年以後,我們開始在做規畫,從,本局在從87年開始整治到目前,總共治理大概是8公里,所需的經費大概用地用掉大概7.2億,工程費用大概12.7億,合計大概20億左右。

不只在美濃,政府為了整治全台水患,從2001年開始,舉債編列6次特別預算,一直到2017年的前瞻水環境建設,17年來政府編列的治水經費,高達5434億元,今年8月23日到8月28日,一場由熱帶性低氣壓引來後續的西南氣流,讓中南部七縣市1200多個地區積水、淹水,不過令人不解的是,為何政府在編列龐大的治水預算後,還是無法改善淹水的情形,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工程手段是改善淹水的唯一方式嗎?

[水利署 署長
賴建信]
工程手段不是唯一的手段,但是,它也是一個可以改善,我們淹水的一個,一個方法之一,當然大力的去仰賴這個,工程的這個手段,可能無從去面對氣候變遷的變化,我們能不能說,在重要的生活的地方,然後盡量減少地淹水,然後其他的地方,也許土地可以涵養水源,讓我們這個社會,可以很快速的復原。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副教授
廖桂賢(客籍)]
那民眾現在往往不了解,以致於一旦淹水就怪政府,或是怪水利專業者,覺得你們不是說永不淹水嗎?這個其實我覺得過去的政治人物,需要負很大很大的責任,因為很多政治人物一旦爭取到治水的經費,做了一些工程之後,這些政治人物就會說,我永久解決水患問題,水患問題解決了,永不淹水,甚至我們前瞻計畫裡面也訴求不淹水,以致於民眾覺得既然政府都已經保證不淹水,那我為什麼還是會淹水。

人類的工程手段不一定能勝天,所有的防洪和排水設施都是有極限的,台北大學都計所副教授廖桂賢指出,水利單位做了工程整治,並不代表從此不會淹水,而是減少了淹水的頻率,在極端氣候下,考量跟著水文變動的「環境設計」,打造不怕水淹的韌性城市,更是未來趨勢。

[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副教授
廖桂賢(客籍)]
道路怎麼重新設計、建築物怎麼重新設計、開放空間怎麼重新設計,甚至我們的公共設施包括交通運輸系統怎麼樣重新設計,讓這一些建成環境可以比較是兩棲的,也就是它可以承受淹水,不怕水淹的但是平常不下雨的時候它也可以正常運作,我們要設法去思考,怎麼樣把水這個元素,融入到我們建成環境的設計裡面。

[高雄市水利局 代理局長
韓榮華]
農地有一些為滯洪的,的一些的這樣子的一個功能,那我們也發現到,現在都市的開發過程中間,那現在它已經也把,因為這個的開發之後,那那些土地呢,就會慢慢地,就會變成其他的可能工廠使用,相關的排水計畫的審查,還有排水功能的一些雨水儲留設施的部分,我想我們會在這個部分,也會來做一個把關。

與河爭地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只想依靠工程方式達到不淹水目的,這筆預算對台灣來講,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長期投入水患治理觀察的交通大學土木系副教授單信瑜建議,全民扭轉觀念,將水患治理轉為水災風險的角度來看,政府可以把原本要投入工程的預算,來補助民眾投保颱風洪水險,用經濟手段降低因為水災產生的損失。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副教授
單信瑜]
針對洪水發生、水災發生的動產損失,可以去做保險,那保險的經費其實並不算太高,而且保險是一個我們可以去減少洪災損失的一個方式,我們過去政府比較強調硬體的工程,但是硬體的工程要花幾百億幾千億去做的話,我們現在在想,假如把這些工程的經費,拿來放在補助人民呢,去購買洪災保險上面也許更來得經濟有效,我們只是把這些錢拿來放在保險上,因為這個部分會有保險公司跟政府,其實跟政府一起,來承擔淹水的風險。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台灣曾因西南氣流,在短短1小時內迅速累積雨量達189毫米,甚至是6小時內降下1000毫米以上的超大雨量,比起8月23號美濃地區24小時累積雨量559毫米多出好幾倍,極端氣候對人類的影響是現在進行式,民眾要開始認清工程手段有它的侷限,政府也不可能毫無限制,以天文數字的預算建造一座不淹水的城市,如何不怕水淹、縮短淹水時間、學會在災後快速恢復日常生活,恐怕才是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