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再往南,駐地記者曾宏智要帶我們看高雄美濃的淹水實錄,今年8月,高雄地區累積降雨量高達1600.5毫米,創下近九十年來新高紀錄,8月23日,受到熱帶性低氣壓以及外圍環流影響帶來的持續性降雨,高雄市美濃地區24小時累積雨量超過500毫米,美濃溪水迅速暴漲3公尺以上,達到一級警戒,市區淹水最深處超過1公尺,汪洋一片的長年惡夢再次籠罩美濃。
美濃溪水迅速暴漲,位在市區的中山路跟泰安路開始淹水,8月23日中午過後,美濃市區的大馬路已經汪洋一片==ns==滾滾的黃泥水,從防水柵欄的縫隙流入民宅,還在堅守家園的人,只能疲於奔命不斷利用水桶把積水往外倒。

你去開你的車子啦,你的車子,會淹到水了。


大馬路的水位愈來愈深,美濃居民扯破喉嚨的呼喊快移車,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打亂美濃人的日常生活。

[美濃居民
林憲治]
2點多就開始淹水了,(2點多),對,2點多,(這裡很嚴重),對
,這次我看可能會,還會再,這水還一直來,還會更深。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李宗恩]
美濃地區1個小時的強降雨大概107毫釐,那3個小時大概229(毫釐),這超過200年的(防洪)頻率,而造成我們美濃溪水位的高漲,那我們內水的排水,以及排水溝沒辦法排到我們的美濃溪,會造成內水的積淹的問題。

根據水利署統計,8月22日到8月23日,美濃地區24小時累積降雨量為559毫米,因為降雨量過大,市區的內水無法順利排入美濃溪,所以造成淹水,淹水面積17.2公頃,淹水深度最高超過1公尺,經由美濃區公所核定的受災戶,淹水50公分以上有131戶,50公分以下為418戶,災情慘重。

隔天,8月24日雨勢驟減,美濃溪的水位已經降到一半,受災居民趕緊清理家園,把泡水家具丟向垃圾車,這已是每次淹水後標準的SOP,對許多美濃人來說,這樣的災後復原行動一點都不陌生,雖然感到厭煩不已,但為了住家的環境衛生,也只能把它掃乾淨。

[美濃居民
林新娣]
我們三代人在這邊清潔,我的孫子、孫女,全部現在都還在睡,累癱了,(什麼時候開始清的)?昨天晚上,昨天停雨了,雨停後我們就開始清潔。

[美濃居民
陳增龍]
外面就像大河一樣,裡面,像我們這個店差不多淹一台尺左右這樣,是啊,大家被大水搞得心煩意亂,不知道,清東西不知道要清什麼好這樣,搬東西,是啊,人很疲倦。

[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特聘教授
游保杉]
目前在國際上的,很多的氣候變遷,包括台灣,都受到氣候變遷的一個衝擊,降雨是愈來愈大,愈來愈頻繁,那麼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就是說,洪水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必須跟它和平共存。

8月25日,美濃淹水後第3天,行政院長賴清德火速南下到各災區勘災,市政府以及各級民意代表也在美濃舊橋上聽簡報,希望為美濃人解決揮之不去的淹水惡夢。

[立法委員
邱議瑩]
因為旗山溪的水,外水已經比內水還高,所以因為這樣的一個排水是呈90度的垂直,所以這個可能是不是也要請我們七河局研擬一下,這個地方是不是讓它能夠,這個角度上面稍微移動一下,那這個水流就可以很,很自然地,就匯入這個旗山溪裡面。

[水利署 署長
賴建信]
我們過去的觀念是快速的進入到河道裡面,然後由河道裡面快速地把它排出去,那我們現在推動逕流分攤的概念是,讓有一些的水像滯洪池一樣,可以慢慢的在這個地方滯洪,中正湖也是可以做滯洪,那此外的話,我們想到其實高地的部分,若是藉由高地的田埂,去做階梯式截水的這個部分,也是可以減少說,這些上游的這個水量,慢慢進來這個我們的市區。

[行政院 院長
賴清德]
我們在治水,採用的總合性治水,就是這樣子的精神,總合性的治水,就是說應該疏濬的疏濬,應該滯洪池做滯洪池,應該做分洪道做分洪道,應該築堤岸它就應該築堤岸,因地制宜。

清澈的溪流緩緩而下,美麗的風景就如同一幅畫,這是美濃廣德里的「過路窩」,也是七河局整治美濃溪的上游河段,很難想像8月23日當天,黃蝶翠谷山上暴漲的溪水,越過了縣府時代興建的舊堤防,沖破百米外的野蓮塘。

[美濃區廣德里 里長
楊興雲]
很大的雨,就先,這條河(的水位)先升起來,升起來後就把人家的堤防沖破了,沖破了水就衝向那邊,那邊隨後大水又來了,黃蝶翠谷的水又下來了,下來後又,那邊又被沖過了,這個堤防被沖過去了,這個堤防,你看看,這些,混濁的泥巴,把人的野蓮塘沖破了,沖破了,又再,連下游,下游的地方也有損失,水淹到人家裡去。

野蓮塘被洪水沖出數公尺長的缺口,農民用來擋水的鐵皮被硬生生撕裂好幾塊,廣德里里長楊興雲指出,每次下大雨,舊堤防面臨大水直沖過來的壓力,為了在地居民的生命財產,第七河川局一定要將現有舊堤防截彎取直。

[美濃區廣德里 里長
楊興雲]
到這水就擋住了,這些堤防,你看,無法阻擋,沒有辦法,所以我說這個堤防,要把它申請往內移,不要在外面,這樣水才會暢通。

[美濃居民
李三妹]
會想說以前要築堤到這裡至今都還沒進行,會這樣想,每年都淹水,不知道為什麼今年淹這麼深,今年特別怕,怕得變傻了,嚇到了,從後面看過去,要從窗戶淹過來了,差一點就要從窗戶淹過來,會害怕。

[美濃居民
黃國雄]
我們也沒辦法說要怎麼做,是不是,每次,淹水我們都等補助,補多補少這樣子,減少損失這樣子,像洗衣機、熱水器這些,我們也想要換掉。

然而攤開全長13.25公里的美濃溪整治工程計畫來看,以東和橋作為分界,東和橋下游人口集中,以堤防、護岸方式進行工程整治,東和橋上游為了維持河道自然狀況,以洪氾區進行管制,位在上游的「過路窩」因不在治理計畫範圍內,居民期望的堤防興建,恐怕得等水利署完成研議後,才能有新動作。

[水利署第七河川局 局長
李宗恩]
那東和橋上游沒有治理計畫,那目前我們民眾所提出來那些要做堤防的問題,可能就是在治理計畫下,是沒有辦法去施設,那目前我們只能做一些河道的疏濬,還有一些,有局部的那個保護工,那可是我們會遇到一些土地問題,因為沒有辦法去徵收,就是想做疏濬或是一些保護工的時候,用地的取得比較有困難,這是我們目前,比較窒礙難行的部分。

[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副教授
單信瑜]
我們今天要做更大的堤防,要做更多的抽水站,也需要去徵收更多的土地,而這些部分可能不見得是民眾能夠去忍受的,我們總是要取得一個平衡點,也就是要回歸到說,我們大家對於災害忍受的程度到底是什麼,用這個平衡點去取決,那政府要投入多少的,包括了工程的硬體經費,包括了其它的軟體的經費來做,這個平衡點還是要討論出來,不然的話,是不會有上限的。

看著大水到來,再等大水退去,對於住在低處總是被水淹的民眾而言,這樣的過程熟悉到令人無助,殘酷的現實是,就算講求人人平等,農村地區的防洪系統,就是不如都會地區來得縝密,面對極端氣候帶來的災難,政府至少要加強補足社區的防災能力,協助社區建構防災基礎設施,不要老是讓民眾把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全交給老天爺決定。

採訪/撰稿 曾宏智
攝影/剪輯 曾宏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