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61-312集(2012年) (2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般只有汽機車才有道路救援,腳踏車在半路上拋錨了,要自己想辦法送到店面修理。不過苗栗公館一家腳踏車店,30多年來,只要民眾一通電話,老闆鄧義和就會免費把車牽回來修理。鄧義和不僅會修車,還愛騎車,早年騎公路自行車,領悟一套鍛鍊方式,還曾受邀幫忙訓練自行車國手。現在已經68歲的鄧義和,愛騎車的熱情不減,經常帶領車隊,徜徉在公館及鄰近鄉鎮的道路上。一起認識這位不老騎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中市大雅區三月初舉辦了小麥文化節,一直要進行到三月底,這個活動原本只是地方性的宣傳活動,沒想到吸引了數十萬民眾去麥田裡看小麥,不少人都很驚訝,原來台灣也有小麥。事實上,台灣小麥是以「冬裡作」型態種植,最高峰時,在五十年代,全台灣曾經種有兩萬五千多公頃,現在只剩幾百公頃,大雅目前是台灣種最多的,也只剩下七十公頃,主要是供應金門高梁酒使用。台灣小麥的種植,為何由盛而衰?在世界各國都致力於提高糧食自給率時,台灣是否應該多種一些小麥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焊錫過去是相當常見的行業,人們生活起居所需的用品,諸如水桶、鍋瓢壺盆、農具,都和焊錫脫不了關係,不過,隨著時代演變,焊錫行業走向夕陽,在苗栗市還有一間碩果僅存的焊錫店,87歲的老師傅阿祝伯不捨這項技藝消失,一雙巧手仍不停忙碌,打造出各種老式煤油燈、茶壺和容器,古樸風味,令人愛不釋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貝殼切割成各種形狀,再透過拼湊,鑲在木器上,這樣的傳統工藝,稱作「螺鈿」,過去常運用在木製家具或神桌裝飾等等。專門製作螺鈿神桌的彭進祿,是20年前中年轉業時,選擇了這行,但尷尬的是,當時本土螺鈿神桌正面臨市場萎縮,以及進口低價的衝擊,師傅們紛紛轉行,彭進祿卻一路堅持下來,延續這項工藝。彭進祿師傅正將描好的貝殼以線鋸切割。把已經磨平的貝殼切成所需的大小和形狀,是製作螺鈿工藝的第一步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苗栗頭份一座茶園主人林玉萍,20年前放下台北的護理工作,回鄉接手茶園,除了在製茶技術方面精進,維持家中招牌之外,更將2甲多的茶園,開闢成景觀園區,轉型為休閒茶館和餐廳。只是當初進行的時候,家人極力反對,林玉萍甚至還因為壓力太大,一度離家兩年。後來自己更懂得溝通,家人也漸漸接受她的想法,現在成為林玉萍最大的支柱。一起看看這位女製茶師的茶園革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各鄉鎮都亟思發展休閒觀光,如何發掘在地特色、與眾不同就相當重要,因此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入口意象,要大家一眼就看出這個小地方珍貴之處。苗栗銅鑼八年前進行綠美化,決定在鄉內各地種樹,還把樹修剪成龍的造型,今年是龍年,樹龍也都紛紛「長大成龍」了,成為銅鑼鄉的明顯地標,尤其是在台13線一路蜿蜒的長長綠龍,相當壯觀,銅鑼鄉的「造龍計畫」是怎麼做的?一起去看看。這天炎陽高照,一群騎著自行車環島的車友正好路過銅鑼,很高興地停在路邊拍照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吃過樹豆嗎?每年年初,南部六堆地區或原住民部落裡的田埂、河邊、山坡上,常見一種黃花搖曳、滿是豆莢的樹叢,這便是樹豆,樹豆是原住民的主食之一,花蓮縣光復鄉舊名「馬太鞍」,就是樹豆的意思。六堆客家庄因為鄰近原住民部落,樹豆也成了食材的一部分,與原住民的料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尤其樹豆豬腳、樹豆排骨,更是許多六堆遊子懷念的家鄉味。微風吹過,黃花輕輕搖曳,耳邊傳來排灣族傳統豐收之歌,只見農民身綁小竹簍,雙手不停的摘下樹叢間的豆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屏東工業區內最近成立了國內首見的無塵觀光工廠,這是家麵包工廠,創辦人原本是個門外漢。屏東高樹的梁國城,21年前無心插柳,接下朋友的麵包工廠,苦心經營,他不斷擴充設備和廠房,目前已經擁有四家工廠,供應國內各大賣場和早餐連鎖店。梁國城事業有成,也不忘回饋鄉里,他提供十一所國中小品德教育獎學金,希望孩子除了用功讀書,更不能忽略品德。一起了解梁國城的麵包哲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休閒旅遊越來越受重視,許多小村莊也藉由發展觀光找回活力,甚至找到小鎮第二春。為了重點加強國內外行銷,觀光局最近舉辦「台灣十大觀光小城」遴選,希望找出對遊客最友善、最有特色與最整潔的觀光小城。進入決選的十七個地區中,包括苗栗三義、高雄美濃、台東鹿野、花蓮瑞穗這四個客家庄,這些客家庄有哪些令遊客流連忘返的景點與特色,若要成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優勢在哪?又有哪些部分需要加強改善,一起來看我們的報導。交通部觀光局舉辦,「台灣十大觀光小城」遴選,經過委員初選,共有17個地區入圍,各小城莫不使出渾身解數,展現在地特有風情,想辦法多拉一票,希望順利晉身十大觀光小城之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月10日是西藏抗暴日,為了紀念1959年拉薩與中國解放軍武裝衝突,每年這一天全球各地都會有人走上街頭,聲援圖博人的人權問題,在台灣也有一群流亡圖博人,是早期政府專案核定來台就學居留,還有一小批流亡圖博人,因為和台灣人結婚來到台灣,然而,這些被政府認可的合法婚配,卻無法和一般外籍配偶一樣取得居留證,也無法工作,沒有任何社會福利;連要在一起生活,都好難。流亡圖博人龍珠慈仁,無奈的歌聲,緩緩唱出無法與妻子相聚的痛苦,雖然慈仁和台灣妻子詠晴是合法婚配,但台灣政府卻只肯發給慈仁停留簽證,他無法申請居留簽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吉安有位素人木雕師邱坤明,用木雕重現記憶中的美好。邱坤明在農村長大,因此農人辛苦耕作的情景、早期生活的艱辛、小孩調皮地在樹下用竹竿把蓮霧打下來、還有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喝喜酒的經驗等等,都是他的創作題材。邱坤明從來不打草稿,作品也都是一體成型;一件作品,就是一個故事,生動細緻,更讓人彷彿走入時光隧道,沈浸在那個單純美好的年代。[雕刻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東米幾乎是台灣好米的代名詞,其中,位在花東縱谷的花蓮玉里鎮兩期稻作面積達六千五百公頃,是台灣單一行政區中最大的水稻生產區,近年玉里稻農也獲得農委會的十大經典好米、日本米食競賽優秀賞等大獎,不過,玉里米的名聲卻始終無法拉抬,玉里鎮公所便著手推行「玉里米產地認證制度」,期盼藉此提高玉里米的價值,然而換上包裝、貼上標章就能增加米價和農民收益嗎?推行認證制度會遇到什麼困難?玉里米的品質又該如何把關?二月中旬正值春耕時期,花東縱谷四處可見插秧機來來回回,插下一畝畝碧綠秧苗。從台東縣鹿野、關山、池上到花蓮縣富里、玉里,綿延近百公里的這段地區,是花東縱谷主要的稻米栽培區。由於土壤肥沃水質潔淨無污染,出產的白米顆粒飽滿晶瑩剔透,花東米幾乎與台灣好米畫上等號。其中花蓮玉里鎮兩期稻作面積,更高達六千五百公頃,是全台單一行政區中最大的水稻生產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縣溪口鄉是一個福佬化的客家庄,居民其實有半數以上是客家人!三年多前溪口鄉開始找回客家認同,成立了客家文化館,不過剛開始還被當地民眾踢館,說這裡哪有客家人?這幾年下來,客家文化開始生根,很多人也樂於提到自己是客家籍,最近鄉親們還找駐村藝術家打造客家信箱「精彩一條街」,在溪口老街製作了106個造型不同的信箱,每個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吸引不少目光,來看這個福佬化客庄,如何找回客家認同。[客語薪傳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每當下雨,住的泥磚屋就會開始漏水,因此立志當建築師,蓋好房子給家人住,詹阿水現在卻是知名的水中畫藝術家。在一次做雕塑的過程中,油漆不小心滴到水裡,啟發了詹阿水用水作畫的想法。他將顏料倒入水中,讓顏料隨著水紋,自然流動出變化萬千的柔美圖形,他的畫,夢幻又充滿神秘感,風格獨具。但因為失敗率高,十幾年來,只完成了一百多幅作品,不過每幅可都是獨一無二、無法再做出相同的第二張。[畫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藝設計師林穎承,其實原本對花沒甚麼興趣,因為十歲就在台北中華商場幫父親賣花,看花看到膩,但現在可是小有名氣,還拿過各大小花藝比賽獎盃。林穎承開花店,不想只是賣花而已,於是他跑到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去學花藝設計。曾經覺得自己學不來,很喪氣,不過他不放棄,把每個國家的不同形式,融合應用,慢慢突破瓶頸,花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總算做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也從花的世界中,找到事業的定位和人生價值。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北台灣的新竹寶山與南台灣的屏東萬巒,都有河川整治的爭議,水利單位為了解決早期開發遺留的淹水惡夢,紛紛拓寬河道,卻都引起部分環保人士與居民的反彈,尤其萬巒五溝水地區又被認為是台灣少見的湧泉濕地,立法院跨黨派立委更在2月2日世界溼地日召開公聽會討論五溝水排水工程問題。然而這兩處爭議,只是全國河川整治的冰山一角,更是台灣不重視國土規劃,任意開發下的縮影。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六堆的菸田、菸樓,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高雄美濃。事實上,美濃隔壁的屏東高樹也有種植菸草,極盛時期曾有高達200座菸樓。另外,廟宇附近,或是許多路口都看得到小販賣的玉蘭花,高樹的種植面積和產量,都是全台之冠。面積占全國4成5,產量則是突破5成。這些外界較少知悉的文化與歷史,高樹的民間團體,希望透過資源普查的方式,做有系統的歸納和整理,讓日後高樹的觀光,更有文化內涵和深度。又到了採菸葉的時候,菸農們穿梭在長得比自己還高的菸草裡,摘除一片片的菸葉。沒多久懷中已經有一大把,趕緊拿到一旁來捆成一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人愛吃粄、也很會做粄,在南苗市場內,就有一間經營了四十幾年、傳承了兩代的老粄店,老闆黃治閎承接母親的手藝,堅持品質與手工製作,不僅在地人捧場,現在更透過網路宅配,將好滋味分享給更多人。不僅有發糕、蘿蔔糕、甜粄等,還有北部客家的傳統鹹肉粄,尤其逢年過節,還得用搶的,許多老主顧都趕在凌晨四點店開門前,到門口等著,深怕晚一步,就買不到了。十幾個蒸鍋火力全開,蒸氣直往上衝,走進藏身在苗栗市區小巷子裡的這間粄店,老闆娘訂單接個不停,員工也忙得不可開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棒球運動精神領袖、「教官」曾紀恩,於2月12日晚間,因腦中風惡化辭世,享壽90。一生都和棒球有著不解之緣的曾紀恩,從日治時期接觸棒球,1948年代表台灣空軍棒球隊到上海參加第七屆全運會開始,後來帶領屏東美和棒球隊,奪得11次世界冠軍,打響美和這塊「南霸天」的招牌。這位鐵血教官歷經三級棒球世界冠軍、國家成棒隊教練、兄弟象業餘到職業隊,是棒球成為台灣國球的締造者與見證人,他也成為唯一獲得二等景星勳章最高成就的棒球人。除了治軍嚴明為棒壇培育無數英才,為人嶔崎磊落更是後備的典範。同樣出身屏東的紀錄片導演邱才彥,從去年八月前往曾紀恩老家側拍他的退休生活,也拍到了不少曾教官可愛的另一面,今天我們的曾紀恩紀念專輯,就要帶大家懷念這位球員和球迷心中永遠的教官。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11年出生的曾紀恩教練,原本是軍人,民國35年在台中水湳機場服務時,開啟了他的棒球人生。由於日本人留下了許多棒球器具,曾紀恩在長官支持下,成立了空軍三廠棒球隊,他身兼投手、隊長、教練,將一支老弱殘兵的隊伍訓練成驍勇的正規軍,民國37年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全國第七屆運動會勇奪第二,曾紀恩還連續幾場創完封紀錄。在業餘或是職業時期,他帶領中華棒球隊參加國際比賽,均有優異成績,獲得多次冠軍。雖然長年四處征戰,常常無法陪在妻小身邊,曾紀恩的六位子女談起父親,卻滿是尊敬與驕傲。而這位老頑童,76歲時還去學開車,為的是要去教會。來看曾教頭的棒球人生。 【曾教頭的棒球人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