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樹豆嗎?每年年初,南部六堆地區或原住民部落裡的田埂、河邊、山坡上,常見一種黃花搖曳、滿是豆莢的樹叢,這便是樹豆,樹豆是原住民的主食之一,花蓮縣光復鄉舊名「馬太鞍」,就是樹豆的意思。六堆客家庄因為鄰近原住民部落,樹豆也成了食材的一部分,與原住民的料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尤其樹豆豬腳、樹豆排骨,更是許多六堆遊子懷念的家鄉味。微風吹過,黃花輕輕搖曳,耳邊傳來排灣族傳統豐收之歌,只見農民身綁小竹簍,雙手不停的摘下樹叢間的豆莢。
[獅子鄉樹豆農
吉努艾]
這是新出來的(品種),聽說比白色的好,(所以以前你們都只吃白的 ),(比較多)白的,(不是聽說),(種這種樹豆要在山坡地種),(比較好種嗎),那個有風的比較好,這樣的,像這個在平地(比較)沒有風比較悶的地方不大好長,長得不好。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如果你種在河邊,風一吹過去很吸引人,拍照最好看,開花時,那黃花(搖曳),真的很迷人,所以在立春時,豆子就叫做立春豆。
俗稱立春豆的樹豆,原產自非洲、印度等,熱帶、亞熱帶地區,在台灣各地常可見零星栽種,是排灣族、阿美族、卑南族等傳統主食之一。
[來義鄉蔬菜產銷班
班長 陳德明]
這個是我們從祖先一直傳到現在,這個樹豆我們還是在種,因為這個用途是非常好,很多的用法,很多的做法,而且對人體來講是滿幫助的,所以這個樹豆從以前一直到現在,我們都不敢放棄,這是我們原住民的一個很好的食物
傳統上,排灣族將樹豆、豬大骨生薑、黃豆等一起燉煮,再配水蒸芋頭或山藥,便是頂級的待客餐飲,更被稱為「勇士湯」。
[來義鄉樹豆農
陳振南]
下雨天我們去爬山,下來的時候很冷,整天去淋雨,下來之後,就是家裡人一定有準備,煮這個,磨很多的薑,加一點米酒倒進去,回來就喝那個湯,吃這個樹豆,馬上就恢復正常
離來義不到10公里的萬巒、內埔地區,走在街上,也看得到「樹豆豬腳」的招牌,但這裡賣的樹豆豬腳卻不是排灣族的料理,而是六堆客家人特有的料理。
[小吃店老闆
林聖清]
南部的客家人,每年的冬至後,到清明前後,這樹豆出產的時候,就很喜歡吃,傳承下來,現在我們客家人還是要找樹豆來吃,現在平地很少看到了,要到山上原住民地區來買。
林聖清開設的小吃店,只要當日有賣樹豆豬腳湯,左鄰右舍就會聞香而來,很快的,一大鍋樹豆豬腳湯就見底了。
[萬巒居民
陳靜枝]
(小時候)讀書回來,家裡的人有時還沒煮飯,就去吃樹豆,家裡有什麼就這樣加進去就這樣(煮)來吃,(從小就這樣吃到大)從小就這樣吃到大。
然而傳統的客家菜餚裡,卻沒有食用樹豆,文史工作者認為,這是六堆客家人學習了原住民的飲食文化。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我個人看法就是說,這是受到台灣原住民的影響,(無論是)平埔族也好,排灣族也好,甚至於(是)台東的卑南族、阿美族,我們客家人受到影響,是他們教我們吃的。
即便開始吃原住民吃的樹豆,料理方式仍維持客家人的習慣,樹豆和豬腳或排骨一起燉煮後,食用前還要加上蒜苗、香菜、胡椒粉等調味,為了有飽足感,甚至加入白飯。
[萬巒居民
陳靜枝]
煮好這樣加飯進去這樣就很好吃,一定要有蒜苗、香菜胡椒粉這樣子,(那是不是樹豆要煮到爛),對 樹豆要煮到爛差不多需要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現在我們很會煮,當阿婆了,要煮給孫子吃。
[小吃店老闆
林聖清]
純正的客家人吃就加冷飯,熱的樹豆,配料準備好,加冷飯進去這樣,很快速,以前工作,在田裡面工作,挑一大鍋(樹豆湯)、挑一些冷飯,淋一淋就可以趁熱 很好吃,也不會燙口,很適合吃這樣。
樹豆的特殊風味,也是許多旅居外地的六堆人共同的美食記憶,三不五時就想要回味一下。
[萬巒居民
林貞妹]
還小的時候就很愛吃,像這些比較老的伯母,像我的伯母就很愛吃,她住在台北,她回來的時候,我就會買買來送給她們拿回去煮這樣。
也因此,早期六堆村庄的田埂屋前屋後或河邊,都會種著一棵棵的樹豆灌木。
[萬巒居民
林貞妹]
有六、七分地,像是種在籬笆旁一樣一行就夠了,有籬笆的地方,種了以後就會長很高,要種一年才有得收成,不是說種兩、三個月就有得收成。
由於樹豆不需要特別照顧,又適合種植於貧瘠或排水良好的山坡地,因此樹豆主要還是來自鄰近的來義、大武,或是花東地區。
[小吃店老闆
林聖清]
一般我們買會從台東,台東的關山,那邊的原住民有山坡地,比較乾燥,排水比較好,它那邊的產量比較大,另外還有花蓮,花蓮光復鄉那邊也很多,那我們屏東縣就雙流也有,還有來義,還有大武鄉也有少量出產。
而原住民也不是大量種植樹豆,而是在有限的耕地上,按不同成熟時序,撒下不同作物種子,而一年才會成熟的樹豆也就只是最邊邊的籬笆作物。
[來義鄉蔬菜產銷班
班長 陳德明]
我們為了保留我們好一點的土壤,種一些比較好的作物比如說地瓜、玉米,就種在這中間的範圍,那這個樹豆是因為它是生長比較高,所以我們盡量避免影響其他農作物,所以我們就種在四周圍,當作圍籬
等豆莢成熟後,原住民習慣把整株樹豆叢砍下,再用敲打的方式取得樹豆,然而隨著氣候的異常,樹豆豆莢已鮮少同時成熟,只好依靠手工一枚一枚的摘取。
[來義鄉樹豆農
陳振南]
用手採 對,用人工採,因為這個不能用機器,這個樹幹不能用機器,一定要用手工去一個一個拔起來。
[獅子鄉樹豆農
吉努艾]
這個本來不是這麼麻煩啦,但是要是一下子(成熟),像這樣的話,一下子就黃了,就用刀砍,甩一甩就好了。用砍的,你甩一下就好,天氣一熱,它自己會爆開。
目前部落年輕人,大部分都到外地工作,留在部落裡的多是老人家,因此早已無法負擔如此繁重的採收工作。
[獅子鄉樹豆農
吉努艾]
現在我們原住民都往外工作,年輕人都不在,就剩我們老人家,老人家種
由於產量有限,因此原住民多半自家食用有剩餘,也才會賣到平地去。
[來義鄉蔬菜產銷班
班長 陳德明]
目前因為產量的問題是比較少,所以除了我們保留自己供養我們家庭,我們自己吃之外,有多的話,比如說有20、30斤,或是有50斤,多的,我們可以賣出去。
因此樹豆的產量是逐年減少,而樹豆的價格更從一斤50元左右,攀升到如今一斤高達近200元,有時甚至還買不到。
[小吃店老闆
林聖清]
有的招牌有寫排骨樹豆的店他就(一定)有賣,不是說一定有得吃,說不定沒有樹豆就沒有,像我們現在沒有樹豆,我們招牌就不敢掛出來,菜單不敢掛出來,因為沒有豆子,你要怎樣賣給人,很多人來問,但沒得吃。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樹豆不需要什麼行銷,有些人,一買就是50、60斤,上百斤的,有一個朋友,一年就買100斤,每天就都有分好,一次就兩斤、兩斤這樣分(裝),三個月的(量)就吃完了,所以如今都還不用行銷就可以把這些賣光,但是量少。
即便樹豆在六堆地區如此受歡迎,卻仍無法成為主要經濟作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量過低,零售價就算每斤近200元,但收購價仍低於100元,農民根本沒有種植的意願。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一甲地種起來收成不到500公斤,你想想不到500公斤,你的量或價格也不夠,所以一般的農民不要種,雖然它種的時候很粗放。
[來義鄉蔬菜產銷班
班長 陳德明]
但是因為我們不懂怎樣研發,怎麼種更多的樹豆然後和大的公司來做合作、合賣。
按照農糧署的資料顯示,樹豆是很好的食補食材,因此近年來,有人開始推廣整株樹豆的功效,或是變成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素材之一,來增加樹豆的整體價值,吸引農民種植。
[文史工作者
蔡森泰]
它的根部,根部,(植物)下面種在泥土(裡)的地方,過去的人是把它挖起來,把泥土清掉,洗乾淨、曬乾,做什麼用呢,治糖尿病用,那樹幹,樹幹是拿來做什麼,(補)骨髓,因為一些血壓的毛病,造成骨髓流失駝背這些,聽說是第一名,這個葉子和花是治療咳嗽。
[屏東縣議員
李冀香]
我本身是學美術的,那如果可以利用它(樹豆)的一些色彩,去做一些工藝品的話,我覺得也是一個滿新的想法,而且我可以帶動部落的一些生機。
一顆顆或黑、或紅、或黃的樹豆,遠渡重洋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原住民及六堆客家人共有的飲食文化,食用樹豆的文化,也呈現台灣的族群特色。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 Mar 15 Thu 2012 11:38
271集-六堆美食樹豆湯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