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鄉鎮都亟思發展休閒觀光,如何發掘在地特色、與眾不同就相當重要,因此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入口意象,要大家一眼就看出這個小地方珍貴之處。苗栗銅鑼八年前進行綠美化,決定在鄉內各地種樹,還把樹修剪成龍的造型,今年是龍年,樹龍也都紛紛「長大成龍」了,成為銅鑼鄉的明顯地標,尤其是在台13線一路蜿蜒的長長綠龍,相當壯觀,銅鑼鄉的「造龍計畫」是怎麼做的?一起去看看。這天炎陽高照,一群騎著自行車環島的車友正好路過銅鑼,很高興地停在路邊拍照
待會兒他們打算要南下,一路騎回高雄,短暫停留下來為的是和綠龍合影,不只是他們,摩托車騎士也停下來,欣賞在省道台13線一路蜿蜒的長長綠龍。
[銅鑼鄉長
謝其全]
98年左右時,我們利用鄉公所,有這個DOC(數位機會中心)的網路(計畫),利用這個廣告出去,所以我們現在,全國很多遊客來到我們銅鑼的時候,看到路旁有龍有鳳,這是一個大的特色,所以全部會停下來觀賞、攝影取景。
數位機會中心(DOC),是教育部推動的一項資訊志工計畫!為了協助銅鑼縮短城鄉數位落差,仁德醫專花了一年的時間,追蹤記錄銅鑼的「追龍計畫」。
這是仁德醫專團隊拍攝銅鑼綠龍的成果,他們製作720度全景影像,打造出有3D效果的虛擬實境
老師的提醒真的很重要!在拍攝綠龍的過程,還真的發生過好幾次,縫圖縫不起來的糗事,只好再多跑幾趟了。
[仁德醫專資訊志工團隊
教師 沈宜學]
我們是回來剪接的時候才發現對不起來,因為什麼,我們在這個拍攝的過程裡面,可能如果是人車在附近走動,那因為我們這個是要拍,拍整個照片回去,用軟體來做連結的動作去縫圖,那結果呢,前面後面對不起來,所以這個整個,我們就是要約好下次的時間然後整組的學生再帶去重拍。
==cg in==整個銅鑼鄉總共有卅八尾龍,和十尾鳳,主要分布在台13線、119線、銅鑼公園、中平村和主要的寺廟==cg out==最早的一條綠龍,是民國93年前任鄉長在銅鑼公園種的。
[前銅鑼鄉長
黃芳椿]
當時在銅鑼公園有一個音樂廣場舞台,音樂的廣場舞台,有兩個長短的一個空間,就想說這個空間要如何好好規畫,我就請到我們銅鑼糊紙龍的師傅,鄧阿雙先生,他來做一對龍、一對鳳,做好以後,大家都稱讚,說龍鳳合起來很漂亮。
[糊龍老師傅
鄧阿雙]
那個樹種很多年了,就長起來了,就要去綁,鐵絲去綁,綁了去雕成型,長出來了再去剪,教他們如何(雕),要用竹棍,還有鐵絲,一圈一圈的就這樣去(做),比較細的就用細條的(鐵絲),比較粗的,像是嘴這些,就要用大一點的鐵絲,才雕得出來。
[銅鑼鄉公所雇員
吳泰勳]
種下來,大家反應很好,後來就(愈種愈多),有這個樹苗,就盡量安排在鄉裡的道路旁邊、廟裡,那都有種,種下去就開始「造龍計畫」,就開始做這個樹龍
鄧阿雙今年八十幾歲了,總不能要一個長輩天天來修剪,他就教吳泰勳怎麼雕出龍頭的形狀,沒想到愈做愈多,一做就是八年。
[銅鑼鄉公所雇員
吳泰勳]
以前不是做這行,以前是做那個,製版印刷的,之後才來這裡做下去,就是說,有這個興趣啦
其實綠龍是仿照舞龍的龍形來製作,雕龍要雕出樹型來,可急不得!師傅說,要成型至少要一到兩年,算出綠地的長度,再決定要弄幾個龍身彎度出來,更不能變成龍頭蛇尾。
[銅鑼鄉公所雇員
吳泰勳]
(阿伯我請問),(這個樹一枝一枝的),(是我們造型造出來的是嗎)?是,(這個曲線怎麼做)?這個先種下去,一株一株的種好,再來弄它的型,它的頭做好,再把身體做好,要慢慢地修剪。
[銅鑼鄉長
謝其全]
這個(樹)龍要做之前,樹要先種,這個榔榆樹要先種,種到比較大的時候,再來用鐵絲雕,就像基骨一樣,用鐵絲去雕出龍頭,雕出龍身,雕出龍尾。
龍頭很大,所以長得比較慢!這種樹學名叫做小葉櫸,又叫做榔榆,經年常綠,也不會落葉,銅鑼鄉養樹龍養了八年,今年紛紛「長大成龍」,數大就是美。
[銅鑼鄉公所雇員
吳泰勳]
普通(龍)頭會(生長)比較慢,因為它比較高,它要長起來會比較慢,身體會比較快,身體會比較快成型。
[前銅鑼鄉長
黃芳椿]
那個(公園)環境很長,很長的話,你要做一個綠植物的話,長期的,開始是種草花,種草花要種兩、三排,照顧比較麻煩,就想到,我們向縣府申請到榔榆,榔榆,小葉榆樹,我們種下去,常修剪,第一成本低,第二長久,一年365天都可以看
銅鑼各地種樹龍,背後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美化閒置空間,銅鑼鄉內有不少畸零地,三角地,鄉公所找到了這個省錢美觀又有特色的好方法,也發現到,原來美好的風景就在身邊。
[銅鑼鄉長
謝其全]
比如說我們的舊鐵路,它的鐵道已經換位置了,將舊鐵道(綠美化),再來像我們119線,大馬路的旁邊很多這樣閒置的空間,來做一個綠美化的工作,所以我們銅鑼鄉公所就選擇來做龍和鳳,樹龍和樹雕的鳳,來美化地方。
[仁德醫專資訊志工團隊
教師 沈宜學]
在這個拍攝的過程,我們覺得這個地方有它的特色,就是說龍,我們到台灣各地去,可能都有很多的風景,可是很難有一個鄉鎮,它會是有這麼特別,而且我們在執行這過程裡面,我們可能比較走的像是主要像是尖峰公路,可能在大馬路旁邊,我們只有以為大馬路旁邊有,但其實它是在很多的點
銅鑼很多地方的綠龍都很有特色,中平五穀宮前的雙生龍是最常受到稱讚的。
[銅鑼鄉長
謝其全]
比較有特色的,就像我們中平村的五穀宮它的廣場面前,因為廣場的面前這樣看過去,要有龍對龍,對面又有一個(台72)快速道路,那邊又要給快速道路的人看過來這邊,一樣有兩尾龍。所以它比較有特色的是說,兩尾龍和兩尾龍相靠,等於四尾龍去對向。
[銅鑼鄉公所雇員
吳泰勳]
這個前面有一個水溝,擔心民眾不小心跌倒,乾脆弄一個護欄起來,護欄(弄)起來不好看,乾脆想說,要不然就幫它弄造景進來,讓人家覺得說看起來比較好看這樣。
原來種綠龍還有防跌跤的實用價值!不只是這樣,要在哪裡種、怎麼種,也還是有學問的,有些地方,怎麼種都種不好,還有龍與鳳到底誰高誰低呢?
[仁德醫專資訊志工團隊
教師 沈宜學]
有時候中國人相信風水地理,那我們也覺得很奇怪,就是有一些地方的龍,我們可能在這個樹葉比較茂盛的季節,這兩、三個月之內,我們可能去了五、六次,可是發現有些地方長得很好,有些地方它就是長得比較不好。
[前銅鑼鄉長
黃芳椿]
龍比鳳高一點點,但是那個眼睛,人家說的,龍鳳相對就是一個鸞鳳相配一樣的意思,龍鳳相對那個男女很好的意思,但是要對誰的時候,那眼睛的眼神、它的頭朝那裡也是一個學問,大家慢慢地來研究
銅鑼不但是自己種,還把技術輸出到苗栗市,在苗栗市公所前,就有兩尾銅鑼鄉公所代養的綠龍,市長認為,這是藝術和綠美化的結合很有價值!
[苗栗市長
邱炳坤]
用這個(樹雕) ,人說樹、用花,我們說雕龍著鳳,這個就是雕出龍出來,這個龍出來,大家看了,覺得很好看,很生動,客家話說很生動,國語說活龍活現
這幾年的元宵節,苗栗的(火旁)龍愈來愈熱鬧,事實上在節慶化之前,(火旁)龍的文化早就在苗栗生根了。
[苗栗市長
邱炳坤]
苗栗是龍的故鄉,因為從中國大陸傳承千餘年,到中原、到海邊,一直傳到台灣來,台灣每一個客家庄,都有龍。但是因為這個時代的變化,住的人分散的關係,就只剩下苗栗範圍裡了。我們客家話說「苗栗範圍裡」,就是苗栗、公館、頭屋銅鑼、三義、西湖,大湖、獅潭。
[苗栗縣龍獅技藝文化發展協會
總幹事 吳東霖]
最早期是用紙,現在就演變成用布,因為布比較耐炸,紙比較容易著火。
不但是從(火旁)龍文化,到種起有環保意義的樹龍,現在銅鑼鄉也用榔榆,雕塑出不同的動物造型,希望建立樹雕特色。
[銅鑼鄉長
謝其全]
不只我們會用龍和這個鳳,保持這個數量,再去增加,另外像我們銅鑼公園也好,我們生活館也好,也還有一樣樹雕的獅子。還有公園有人像,和動物像,各方面的,用樹雕的這種特色。
[仁德醫專資訊志工團隊
教師 沈宜學]
我們三義有雲火龍,然後我們苗栗,在元宵節這個時候也有(火旁)龍,那比較起來,這些龍雖然說很熱鬧,可是呢它比較沒有這麼環保,那我們銅鑼它的這個龍形樹雕是,既環保,而且又讓人家覺得看起來能夠心曠神怡。
看著一節節的龍頭、龍身,榔榆的枝葉順著鐵架生長、茂密,再修剪成「綠龍」及「綠鳳」,銅鑼正在打造樹龍地標,讓苗栗的舞龍文化,有個不一樣的綠色傳奇。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Mar 15 Thu 2012 11:39
271集-銅鑼綠龍計畫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