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吉安有位素人木雕師邱坤明,用木雕重現記憶中的美好。邱坤明在農村長大,因此農人辛苦耕作的情景、早期生活的艱辛、小孩調皮地在樹下用竹竿把蓮霧打下來、還有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喝喜酒的經驗等等,都是他的創作題材。邱坤明從來不打草稿,作品也都是一體成型;一件作品,就是一個故事,生動細緻,更讓人彷彿走入時光隧道,沈浸在那個單純美好的年代。[雕刻家
邱坤明]
羊站在石頭上面,這顆石頭我刻成風化石的樣子,刻了我就想說,老虎很愛抓羊吃,刻這個和羊的對話,老虎說,我想你很久了,羊說 你不要想我,(想到什麼就刻什麼這樣),靈感來了,想到要刻什麼我就刻了。

一手鐵鎚,一手雕刻刀,眼神專注、細細雕琢,邱坤明正刻著的,是「山羊與老虎的對話」。



用電動刀劃出岩石紋理,樟樹纖維自然的呈現出粗獷的感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每一種技法都得有適合的工具來輔助,在這小小的工作室裡,眼前除了成形中的作品之外,就是琳琅滿目的工具了。





會這麼事事求己不是沒有原因的。邱坤明退休前,原本和擔任奇石協會會長的小學同學,一起玩石頭,石頭撿回來總得做個基座放,於是邱坤明就開始設計基座,沒想到這一做就做出了興趣。

[雕刻家
邱坤明]
基座也不能很單調是不是,不好看啊,要變化啊,我就刻龍啊,刻竹子啊,刻什麼東西這樣,我刻一刻,我問我朋友(說)刻得好看嗎,他說,你是要人家看你的基座還是要看你的石頭這樣,欸,我想欸 我做這個有人稱讚,後來石頭我就不玩了。

不過畢竟是從零開始,難免遇到瓶頸,邱坤明想去請教老師卻碰了一鼻子灰。

[雕刻家
邱坤明]
我一開始刻的時候,就刻好了,有些部分要怎麼弄(我不知道),我帶作品去請教老師,他比我還年輕啊,他不肯和我說,我問他,他說,你一句話 我就要教你是嗎,我就想,鼻子摸一摸就走了,人家就不要跟你說啊,後來我回來,我就不去問人,就自己摸索啊。

就這樣,十幾年來,陸陸續續完成了約兩百件的作品,後院這小小的一方天地就是他的創作天堂。這件「滿載而歸」,就是他十八年前開始雕刻的第一件作品。

[雕刻家
邱坤明]
就是想以前,家裡耕種,割稻回來,牛車載穀包回來那種快樂的心情,讓我印象很深,以前我家裡有養狗啊,狗就在前面帶路這樣,我覺得很有趣這樣,所以我就刻這樣的作品,所以我其他刻的作品,有牛的全部前面都有一條狗這樣。

邱坤明一開始都用下腳材來雕刻,所以作品都是四方形的。刻了這第一件的作品後,讓他開始想把腦海中,所有兒時的農村印象與回憶刻畫出來。



因為從小家中務農,回憶裡這些美好又熟悉的景緻,讓他的靈感源源不絕。

[雕刻家
邱坤明]
以前有插秧、犁田、踏割耙、踏碌碡那些,做那那農事很多啊,喔,刻這個就一直想前面刻什麼,後面刻什麼,又刻除草、施肥這些,喔 我想想,哇,我刻一個系列。

於是,「一粒米的艱辛」系列開始誕生,從挑土、整田、播種、插秧到收成、晒榖、打穀,歷經四個月才生成的米粒,邱坤明用木雕栩栩如生地展現出來,他的作品不但讓老人家懷想過去的生活,也讓年輕人透過木雕了解早期的點點滴滴。

[雕刻家
邱坤明]
這件作品就是曬穀,阿爸在門檻抽菸,豬欄裡面,(有)刻風鼓車,豬賣掉了,風鼓車就放那裡,裡面沒賣掉的豬,沒賣掉的豬還有兩條豬在豬欄裡面。



還有這件,「感謝神明有保佑」,農民持香在榕樹下土地公廟祭拜,表達感恩虔敬的心;一幅幅已經漸漸消失的農村生活景象,透過邱坤明情境式的場景搭配,活脫脫呈現眼前。這件「嫁娶」,就是小時候跟著大人去喝喜酒的體驗。

[雕刻家
邱坤明]
這戶人家比較有錢,娶媳婦比較熱鬧,前面搭布棚,辦桌請客,這是新娘轎來了,前面有八音、鑼鼓這些,裡面有八仙桌。

不同的角度有不同場景,常常讓人有意外驚喜。古早老行業系列,讓人想起早期生活的艱辛。

[雕刻家
邱坤明]
這件作品是以前榨麻油、榨花生油,花生、芝麻榨要放到這個鍋子裡,炒到六、七分熟,裝在袋子裡面,放在這巨木筒裡面,有挖溝,放在溝裡面,就尖的(三角錐木塊)一直推一直榨油,用揮撞擠壓的方式榨將油榨出。

曾在林田山工作的邱坤明,也把那段記憶,透過木雕留存下來。

[雕刻家
邱坤明]
這是以前的鐵路橋,我特別把這個橋刻出來,這面的就是上山的,這機關車要拖這些台車要去山上載木材下來。

邱坤明創作時完全不打草稿、不畫圖,全靠自己的記憶和對空間的敏銳度,成品多以原木形式呈現,這漂流木自然生成的紋路也給了他不同靈感。

[雕刻家
邱坤明]
這個漂流木(流)下來,上面就被石頭撞到細細的,我就把這上面當成草,下面刻個坡下來,以前的人砍柴,以前人砍柴,有的鋸一截一截,有的留比較長的,留比較長的,他就做一個架子,「蔗扛」,叫做「蔗扛」,用扛的扛下山。這個人他用挑擔的他就是鋸比較短的,用擔子挑下來這樣。

他也運用煙燻技巧,展現黑夜中的蚊子電影院。

[雕刻家
邱坤明]
以前,以前(民國)三十年,四十年到五十年的時候,那時候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那播電影時都有人在解說這樣,以前這裡是兵營,晚上有播電影,叫大家去看這樣,他們兵也看這樣,所以這些我的印象,我把記起來。以前都是晚上才有播,所以我這都用煙燻,把它燻得黑黑的,表現晚上看電影這樣。

兒時記憶如此清晰,當時的快樂仍舊留存心中。有時邱坤明也用意象來表達抽象。

[雕刻家
邱坤明]
東北季風吹得很強,竹子跟竹子會磨擦會產生旋律,所以我這個作品,我就把它取名叫「風的旋律」,(所以你要怎麼去表現),(那個風的感覺)?它這個竹子一直往一邊吹啊,這樣一直吹都往同一邊過來這樣,竹子不會,竹子的形態是四面八方的能被吹動的,但是它是一面吹,(都往)同一邊吹過來這樣

常常刻到廢寢忘食,邱坤明享受雕刻的樂趣,更沉浸於兒時的美好時光。

[雕刻家
邱坤明]
我每次刻這個刻好我自己都高興好幾天這樣,因為我沒有跟別人學自己就可以刻出東西來這樣,別人看了很高興,我也很高興這樣。

記憶遙遠卻很甜蜜,親切的場景、傳神的人物,邱坤明的木雕,是一個個,屬於那個樸實又純真年代的故事,溫暖而充滿復古情懷,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是一個時代的回憶,他想要慢慢來,重現昔日農村景象,讓他的木雕,說故事給大家聽。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范群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