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大雅區三月初舉辦了小麥文化節,一直要進行到三月底,這個活動原本只是地方性的宣傳活動,沒想到吸引了數十萬民眾去麥田裡看小麥,不少人都很驚訝,原來台灣也有小麥。事實上,台灣小麥是以「冬裡作」型態種植,最高峰時,在五十年代,全台灣曾經種有兩萬五千多公頃,現在只剩幾百公頃,大雅目前是台灣種最多的,也只剩下七十公頃,主要是供應金門高梁酒使用。台灣小麥的種植,為何由盛而衰?在世界各國都致力於提高糧食自給率時,台灣是否應該多種一些小麥呢?
一群小朋友在小麥田裡開心地玩遊戲。
再丟一次,總算丟中了!在這個麥田裡充滿童趣,小朋友穿梭麥田間把玩魚旗,這裡是在台中市大雅區,地方文史工作者租了三分田,來當麥田體驗區,每年還得想一些遊戲主題。
[大雅陶藝家
趙勝傑]
我們在小麥田布置了風鈴,我布置了鯉魚旗,也布置了麥草人,那這些很漂亮的畫面,除了民眾來拍照以外,它是一個很好的趕鳥的作用,在麥田裡面有(天敵),小麥的最大的天敵是小鳥,所以我們就設計了一個憤怒鳥,因為小鳥吃不到小麥而憤怒。
不少人來這裡拍照,不過在一般的麥田可不行這樣!麥田的功能,主要還是在生產,在這個豐收的季節,農民並不喜歡遊客走進麥田裡拍照,這可是會踩壞他們一季來的辛苦栽種。
[大雅陶藝家
趙勝傑]
小麥在大雅其實已經種植上百年。經由我們一群文史工作者就發現說,我們在發現一個大雅到底有什麼樣的特色,是能夠具有它當地的代表性?但是我們一一的篩選以後發現說,走出大雅,居然看不到這個麥田這麼大片,那我們(九年前)就把這個小麥,跟農會提起第一次的合作。
[大雅區農會推廣股
股長 何文科]
今年來參加的人員(遊客),真的是破以往的紀錄,我們根據我們的志工隊,他們有統計有四萬多人,那(第)一天真的是,他們在開玩笑說,比那個選舉的場合還要熱鬧
我們在拍遊客,結果被遊客發現了!這裡的麥田不只是第一天和週末假期人多,平日遊客也不少,自從九年前文史工作者和農會合作以來,今年的小麥文化節人數最多,在遊客走了以後,地方也開始思考,社區有沒有什麼特色可以結合小麥?當小麥產業逐漸在萎縮時,唯一能保住的,就是文化創意。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大雅這邊最盛的時期是埔里酒廠在收購的時候,那時候大概有七、八百公頃,民國八十幾年開始,八十二年,八十幾年開始,大概有七、八百公頃的(面積),光是一個大雅地區哦,就有那麼多了,但是隨著紹興酒就是已經,比較沒有人喝,所以它就沒落了
[社區藝術家
陳勤興]
大家的農家,比較不想去種這個小麥,因為利潤沒這麼好,不過我們現在大雅有個農會,有保證價格(收購)。給金門高粱酒廠,現在金門這個地方,在地的(農民),他們全部拿大雅小麥拿去那裡種,種在他們金門那,現在金門的小麥種植量,差不多有兩千公頃這麼多。
[大雅陶藝家
趙勝傑]
我們大雅的小麥,以農民的收購價,它是一斤是23元,但是國際的糧食,小麥的收購是16元以下,那這樣子的角度,以經濟面來講,它是不夠的,那我們的小麥的出路,也只能夠契作給金門,當高粱酒的酒種,那我們開始在思考,如果不能夠大面積種植的話,那我們先保有它的文創
遊客很專心地在捏麵團,這裡面可是添加了在地小麥磨成的麵粉。
就是等這一刻,看見自己親手做的麵包,每人都很開心!窯烤麵包也是在地想出來的文創產業。
[大雅陶藝家
趙勝傑]
(現在)整個大雅,種植面積有七十公頃,即使整個大雅的小麥送去麵粉廠研磨,不過半天也全部都研磨掉了,那台灣的麵粉需求量這麼大,一定自己種絕對不夠,那我們何不把它更文化面,它可以跟觀光結合,來看大雅有小麥,各地的小麥的風情是非常漂亮的
大雅已經是台灣最大的小麥產地了,不過和區內的中科清泉崗機場相比,小麥的農業產值實在很小,發展小麥相關的產業鏈成為地方的活路。
[大雅陶藝家
趙勝傑]
就像說,一顆小麥裡面,它分離出來的胚芽油,它可以做成很好的手工皂,它也可以在麥稈的部分燒成灰燼,它可以做很好的陶瓷品,甚至於它的廢棄物,撿起來的話,它還可以做成一個材料包,做成麥稈娃娃,這一些相關的東西,它的經濟價值,會遠比農業的產值還高
倒進小麥胚芽油,做成一支又一支的護唇膏,專長是做保養品的陳勤興也在想,難道小麥只能做麵包、釀酒嗎?
[社區藝術家
陳勤興]
我就想說,是不是這些東西可以放在我這些,一般的日常用品,或者是其他可以做,(有)經濟價值更高的地方,我就想到說,小麥有小麥的胚芽油,可以做像是面霜、保養品,也可以做護唇膏。放在手工皂裡面
當然無論是手工皂還是窯烤麵包,都還只是小麥的小眾用途,真正大宗、要用到的還是食用,這家從大甲起家的糕餅業者,原本打算採用台灣自製的麵粉,特地到大雅設廠設旗艦店,但是找來麵粉廠評估,發現有實際困難。
[糕餅業者
林文華]
會跑到大雅來這個地方呢,是有一個原因在的,原因是因為大雅是我們台灣唯一出產小麥的一個地方。所以說,我們希望說,能夠用到我們在地的食材,來做成可口的一些餅乾甜點之類的,但是呢,因為種植的面積實在是有限,所生產出來的小麥,如果要供應一個麵粉廠來大量地來使用,麵粉廠它也是有困難,因為量太少了
這家業者是從這台推車,和一袋麵粉、雞蛋起家,變成食品大廠,現在他們的想法是找農民來契作。
[糕餅業者
林文華]
契作的話就是想說,因為我發覺到說,我們大雅在鄉間的小路上面,經常看見有一些荒廢的,或者說休耕的農田、農地,我是覺得非常的可惜,但是問了農民,問了以後,他們的回答是說,我種了小麥以後,誰來幫我收?所以(這)是一個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所以說,我當時有一個想法就是說,那是不是我來收。我的期望也是滿高的,我也希望說能夠幫助我們在地的這些農民,來做這一番事業。
台灣小麥的自給率到底有多低,大雅本身就是個指標,大雅區公所辦了三年的麵食文化節,但是在地的小麥用得不多!如果連在地麵食都沒用在地小麥,實在說不過去,因此區公所去年底契作2.7公頃的小麥田,準備提供今年九月的麵食文化節使用。
[大雅陶藝家
趙勝傑]
我們當地的店家,一直還沒有普遍地運用我們在地的麵食,那今年,區長特別契作了一個兩公頃的地方,讓種植的透明度,它的生產履歷,從種植一直到成長,到未來,我們九月會辦的麵食文化節,從種植到收割、磨成粉,然後讓社區的麵食店家,還是一些文創的業者能夠去運用它。
[台中市大雅區
區長 李政峰]
去年我們就特別,跟農民來做一個契作專區的一個使用,指定契作專區,讓這些農民有保證的一個面積,還有保證的一個價格,那另外,我們公所能夠提供,有保證的一些量,可以來提供我們辦活動、做推廣,希望說產跟銷能夠來做結合。
這些小麥的契作數量其實很有限,距離民生消費還有一大段距離,即便有個基礎的產能,也只能拿來辦活動、做推廣,這也是目前台灣小麥自給率的困境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這是小麥,這是甜蕎,我們蕎麥有兩種,一種是苦蕎,一種甜蕎,這是甜蕎,這個要靠蜜蜂授粉,它才會結果,你看這個是它的果實,它的果實,三角形的。
因為要推廣小麥文化,今年大雅引進了幾種麥族的作物,而這些蕎麥長在路邊,不標明的話,看起來還真像是雜草,一般來說==cg in==蕎麥的麵粉,比小麥麵粉的顏色深,法國人用來做黑麵包:日本人做蕎麥麵==cg out==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這個是什麼麥?平常好像看不到,這個是我們,我們台灣算是沒(種植),目前也沒有人在種這個,這個是專門引進回來給人觀賞的,這個是大陸,比較內陸,較高原地帶的,我們說青稞啦,他們的主食就是吃這個喔,大陸那個地方的主食,大概海拔兩千公尺左右,兩、三千公尺的。
這個是裸麥,中歐國家用來烤麵包,麥田裡還看得見杜蘭小麥、大麥、大小燕麥,這些麥族作物,台灣多半完全進口,很多人都是首次見到
在大雅小麥種植面積的七十公頃當中,張文炎一個人就種了十公頃,占了七分之一,他目前也是台灣種小麥最多的農民,自己還有全套機械化設備,不過比起國外,動輒種植數百公頃以上的小麥農民,還是小巫見大巫。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小麥)其實很多地方可以生產,但是它的產量並不高啦,在台灣這邊生產的話,以如果說跟稻米比起來的話它的產量算低,雖然價格還算可以,但是它的產量,大概就是我們水稻的三分之二左右吧。
產量太低,若不是契作和保證價格收購,台灣小麥幾乎沒有價格競爭力,更重要的是,台灣溫濕度變化對小麥生長期不利,學者認為,要符合產量高、品質好兩個要求,先天條件不足。
[台大農藝系
教授 盧虎生]
小麥,這些麥類,都是溫帶的作物,那台灣呢,在基本上我們是亞熱帶,所以你要在一個亞熱帶去種溫帶的作物,基本上就有相當的難度,最大的一個難度,就是我們的雨季(太長),還有這個小麥本身的耐熱性,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小麥在我們現在的栽培制度裡面,我們是沒有辦法放到主要的作物的生長期。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場長 張致盛]
當然考量到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提高,事實上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的小麥數量相當多,大概有一百一十萬噸,可是台灣本身生產的量很少,那到底台灣是不是適合種小麥呢?事實上台灣在冬季裡作,大概有三到四個月的時間,這一段時間,大概可以種小麥,就是這一段時間,通常是在每年的十月到隔年的三月,因為這時候是比較乾旱的季節,在中部這個地方比較適合種。
所以台灣只能維持像目前的規模,有條件地種植。
[台大農藝系
教授 盧虎生]
那小麥在大雅這個地方目前看起來,以冬裡作這個觀點來看,還是OK的,那我們(台灣)現在就是,過去很久沒有種小麥了,那我們怎麼樣在大雅這個地方,讓它的小麥能夠造成一個區域性的特色,在品質上、在產量上,都可以達到市場上的誘因的要求,那我們第一個,還是要改善它的品種,那不管,你看現在這個,只要稍微濕一點,它的病害就出來了。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在我們收成的大概二、三月,三月份左右,如果說保持,雨量少一點的話收成會比較好,因為這個東西很容易發芽,在如果連續下雨大概,成熟的時候連續下雨到四天左右,它就會(發芽),穗上就已經發芽了
再過幾個禮拜梅雨季就要來了,有的麥田已經在搶收,這塊麥田是有機耕作,雜草與小麥共生,產量本來就不多,更嚴重的是天敵鳥害,有限的產量,已經被啃食得差不多了。
[小麥農
陳文龍]
最厲害的就是天敵,就是小鳥那些,很難(防範),你說要用鞭炮去嚇也沒效果,裝什麼旗子(趕),也沒效果,只能隨便牠吃,吃剩的才是我們的,就這樣。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如果你種小面積的話,它的天敵就是小鳥,其實小鳥吃的,可能(比人還多),因為冬季嘛,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所以說小鳥看到麥,牠一定下去吃,而且可以把你一大片的把它啃光
農民很辛苦,種小麥的人工成本比種稻更高,選擇適合台灣氣候的,抗病性、耐熱性、耐濕性更好的小麥品種,相形之下更重要。
[台大農藝系
教授 盧虎生]
過去台中選二號,大概還是基本上抗病、抗蟲,它是有強調的,可是對於品質上,過去並不是它主要的育種目標,所以後面接下來的,我們可能要種在耐熱,就是因應氣候變遷的這個熱,因應氣候變遷的耐濕,再來呢,提高它的這個穀粒的品質
事實上小麥育種的研究已經在做了!這一大塊被網子保護著的麥田,是台灣最大的小麥試驗室,台中農改場,與國際玉米及小麥研究中心合作,引進了700多種的小麥品系。
[農委會台中農改場
場長 張致盛]
那這裡面每一個區塊都是代表不同的品系,讓我們做一些栽培、調查,就是看它能不能適應我們這邊的氣候,那之後呢,就是做一些品質的調查,這個品種在台灣它的表現怎樣?那最後希望從裡面能夠選出一些,比較適合台灣氣候的,而且國際玉米小麥中心它也很有興趣,它也希望,台灣這些調查的數據能夠回饋給他們做參考,也可以做以後,其他亞熱帶地區做小麥育種的參考。
[台中麥之鄉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張文炎]
農政單位如果能夠研發,就是選一些比較適合,適合本地種,而且它適合做麵包,做我們食用這方面的品種,應該農友種的興趣會比較高,而且大面積種植的話它成本就會降低一點。
台灣的小麥幾乎99%進口,很難有自主性,但若真的發生糧食危機,大雅目前維持的少量種植,就顯得更具意義了,台灣小麥農民所維持的生產技術,保住了最後的生機。
[台大農藝系
教授 盧虎生]
雖然這個小麥,麥類可能在台灣,它並不是它最好的氣候。那當國外的環境,比如說它的生長環境不好,它的價格也上來的時候,他們的競爭力會下降,那我們維持了這一塊的產量,和生產品質的這些生產技術呢,就可以回復來,幫助我們來做生產,那個時候我們的作物就是會有競爭力的,我覺得這一個,對於一個做栽培維持多樣性這樣的觀念,非常重要。
[大雅區農會推廣股
股長 何文科]
尤其是小麥的自給率,因為我們目前,幾乎百分之九十九點多都是由國外進口的,那為了要發展我們本土的產業,而且這個也算是一個糧食安全的問題,因為目前在大雅這個地方,為了要保種,這個種子一定要保住。
歡喜收割的同時,值得省思的是,台灣的雨量與作物環境,還是以水稻為主的生長系統,但是國人現在吃更多的,反而是只能在中部當冬季裡作的小麥雜糧。
[台大農藝系
教授 盧虎生]
水稻是適合我們種的,可是我們吃的量是下降的,小麥,其實不是適合我們種的,這些溫帶作物,但是呢,我們的飲食習慣的需求卻逐漸地增加,如果我們的飲食習慣不做調整的話,那我們沒有辦法去,增加我們適合種的作物的消費,那這個趨勢是很難挽回的。
台灣飲食結構西化,導致糧食自給率嚴重傾斜,比小麥更嚴重的是,所謂「黃、小、玉」當中的黃豆和玉米,台灣百分之百依賴進口,來生產肉奶蛋,如果再不多吃幾口白米飯,想要提升自給率,對台灣來說,還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Mar 22 Thu 2012 11:39
272集-小麥的明天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