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中埔鄉是檳榔的主要產地,隨著吃檳榔的人越來越少、人口老化、缺工等問題,許多檳榔園只能任其荒廢、自然淘汰。退休後從嘉義市搬到中埔鄉石硦村的林書筠,鑽研植物染多年,她發現村子裡有許多因為無力採收,過熟了、自然掉落的檳榔,於是激起她的好奇心,把這些廢棄檳榔拿來做實驗、萃取染液看看,沒想到效果很好,就用檳榔染來作畫、染布、做成生活用品等,更帶著村民一起來做,發展成石硦村的特色產業。
就是我們這裡有一個牛山,那我們就做牛山的生態的造型這樣子。

星空下,中埔鄉石硦村的燈會主燈「牛山之美」,也閃閃發光。

牛頭的那個是,請那個竹編老師,那他們做的,牛身的部分啊,用那個他們做好,用染的,對,那個布是我們就用染的把它包裹上去這樣子。

七彩燈光不斷變幻,把牛身上的圖案照得更清楚,這是村民合力用檳榔染做的。

這個海豚很難做,這個是一個旅行社,也是我們在地的村民,他和旅行社做的。

來到村裡另一個點「團結門」,一個個檳榔染燈籠,造型各異其趣,也是村民們的創意。

[檳榔染 指導老師
林書筠(客籍)]
這邊總共有64個染燈,其實有30個是籐寮千歲團,他們做的,那另外34個就是其他的村民跟店家,他們創作的作品,一起做同樣一個目標,就是要去完成這個燈會,就是大家的連結會更緊密。

石硦村在中埔鄉東邊,海拔200到600公尺,四面環山,村民多以種植檳榔維生。

[135觀光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啟銘]
我們都60幾歲了,60出頭了,都是,從小就是檳榔把我們養大的,整個,你說叫我們現在鄉下這些轉型,他們也不會轉型,因為檳榔就是他們的長輩開始一直流傳下來,省工,利潤又很高。

不過現在吃檳榔的人越來越少,淺山的石硦村種的黑肉品種,更沒人要了。

[135觀光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啟銘]
它有分黑肉、白肉、特白,現在吃的人少,他們的需求就比較偏好比較好的,比較好的就是特白,黑肉的比較不好的就變怎樣,像剛剛那個,變沒有人要。

位於山區又缺水,村民要轉種其他作物也難,檳榔過剩怎麼辦呢。

[135觀光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啟銘]
因為這個產業已經是沒落了,黃昏了,是想說看能不能把它轉型說可以來做成染布,染布可以做其他很多附加價值出來,如果說把它成功的話,或許可以慢慢的把它轉型,變成我們中埔這裡的一個特色。

該採收的檳榔無力採收,只能任其生長,熟透了、掉落了,沒有經濟價值,成了廢棄物。

[檳榔染 指導老師
林書筠(客籍)]
早上去散步的時候,看到河堤旁邊,就是被丟了,丟棄了,滿滿的那個比較大顆的檳榔,我後來就是把它撿回來,想說試試看,結果發現這樣的一個染料非常的好。

林書筠把檳榔染應用在生活中,做成衣服、手機袋、面紙套等等,甚至結合蠟染來作畫,原本只在自己工作室推廣,這是第一次帶著村民一起做。

把一顆顆檳榔剪下來,跟可以賣的、嫩的檳榔來比,大小差了好幾倍。

[檳榔染 指導老師
林書筠(客籍)]
因為檳榔整個就是大了之後,它尾部有點黃色的,那個時候是最好的,你如果全部都黃色,那個時候就太硬了,你要打開它不容易,像就是需要用鋸的啊,用那個,用很銳利的刀子這樣切啊。

不論是新鮮的、還是乾掉的檳榔,得用各種方式把種仁取出來。

[中埔鄉石硦村籐寮仔 居民
林武欽]
剪一剪,就那個剝開來,(取出)裡面的種仁,弄碎再去晒,晒乾來,(取那個種仁會很難取嗎),種仁,不是很好取。

[中埔鄉石硦村籐寮仔 居民
李淑婷]
現在就要晒一晒,要晒很久,就怕下雨而已,如果沒有下雨,就晒比較快。

[檳榔染 指導老師
林書筠(客籍)]
我們在書上都看到說,整粒的那個(檳榔)剖開之後,就整粒下去煮,後來我分開實驗就是說,你用果核去煮,沒有什麼顏色,所以因為它很占空間,所以我們也不需要那個部分,所以主要的色素是在那個種仁裡面。

像這個色澤應該可以了。

取出的種仁,晒乾保存可以放一年以上,要用的時候,再拿出來萃取色素,因為染液中植物鹼多,不易長霉,可重覆使用,所以林書筠認為,這很值得推廣。

放歪歪的它就會呈鋸齒狀,它就會這樣,這樣像是一瓣一瓣像花的花瓣這樣。

木夾子有一個,有一個要點就是它不可以太薄,它如果太薄它會夾不緊。

[檳榔染 指導老師
林書筠(客籍)]
就讓他們學一點東西,可以幫助他們自己,就是說不只是手動,讓自己年輕化,也可以讓,他們去做出一點東西可以賣,幫助他們,比較深山裡面的這樣的一個經濟這樣。

[觀光發展協會導覽組 組長
陳睿恩]
然後跟產業做一個結合,然後帶動我們地方的一個觀光發展,然後讓經濟起來,讓年輕人能夠願意回鄉。

阿公阿婆動作不快,但做得可認真了,在山裡種了一輩子檳榔,從沒想過,可以這樣玩。

[中埔鄉石硦村籐寮仔 居民
陳素勤]
剛才就是這樣綁,綁好,用彈珠去綁,綁好(染好),打開就有花紋了,有一個花紋了,(每次有像跟開獎一樣這樣嗎),有呢,(有每次看到花紋不一樣,就很開心嗎),看到就開心啊,看到說大家這麼會做,做到那麼漂亮這樣啊,(有想說我自己也很厲害,我也會),我也沒有,我跟他說,我很笨拙欸。

[135觀光發展協會導覽組 組長
陳睿恩]
長輩在參與的過程,他們也覺得,那個檳榔可以做什麼啊,大家都抱著一個很好奇的心態來,那經過反覆幾次的練習之後,他們越來越熟悉,做出來的那個作品,也越來越漂亮,然後他們會很期待說,那我們下一次要再做什麼。

[檳榔染 指導老師
林書筠(客籍)]
因為做出來就是那種生活中就是比較有美感的,所以這個也讓他們很歡喜,自己染出來的布,有呈現很多的花樣,他們也非常,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依賴檳榔產業的石硦村民,對檳榔有一份感情,因應檳榔需求減少,村民試著轉型,也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肯定,更希望發展成社區特色,改變大家對檳榔的印象,為石硦村開拓一條新的路。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