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61-312集(2012年) (2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棒球教練曾紀恩是出了名的紀律嚴明,綽號鐵血教頭,連他的女兒也說,從小在家裡就像軍隊一樣,早上六點得起床、晚上九點要上床睡覺。而這位對己對人都相當嚴謹的教官,也常搞得人神經緊張,因為他和人相約已經不是準時,而是會提早一小時就到。然而也就因為做人處世一絲不茍,他才如此受人敬重。說到曾教官的招牌動作,篤定又聲音響亮的擊掌聲,是人人都印象深刻的,除此之外,與他親近的人還又愛又怕的一點是,手勁超強的教官,會對喜歡的後輩按摩,不過通常大家都會痛得哎哎叫。繼續來看曾教官平易近人的一面,以及大家心目中的鐵血教頭。【邱才彥導演從去年八月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每年的高接梨嫁接,是從「冬至」接到「雨水」,現在正好是果農要嫁接第二次的時候!台灣梨穗的主要進口地是日本,不過,受到去年日本核災事件影響,占全台豐水梨品系一半進口量的福島梨穗無法來台,又加上近年來日本暴風雪頻傳、氣候異常,進口梨穗量總數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已經有部分果園乾脆荒廢,面對這種長期現象,是否危及台灣的高接梨產業?有沒有治本的方法?搬出剛買來的梨穗,一天的工作才要開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荖葉,用來包檳榔的葉子,台東產量最多,但彰化永靖鄉才是發源地,由於荖葉幾乎都是搭配檳榔嚼食,往往被與口腔癌劃上等號,盛產荖葉的永靖鄉四芳村村民為了打破這樣的負面印象,將荖葉入菜,研發出荖葉蛋、荖葉蝦等料理,甚至有荖葉冰淇淋,他們還以荖葉故鄉為主題,融入社區營造,彩繪圍牆美化社區,希望賦予荖葉新形象,讓荖葉產業轉型。這整桌菜餚,全是永靖鄉四芳社區媽媽精心烹調的風味餐,但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這些菜色的共通食材竟然是荖葉。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受到國際原物料上漲的影響,國內一些傳統產業大喊吃不消。養乳牛28年的彭源本,兩年多前因為不堪成本高漲等因素,黯然將牧場收掉。但因為一直跟著他養牛的么子還沒成家立業,自己也想東山再起,所以半年前和兒子一起創業,賣的跟打拚大半輩子的乳牛也有關 比薩。彭源本和兒子開著貨車,賣起行動手工窯烤比薩,由於料好實在,現點現做,在桃園楊梅一帶頗受好評。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一間窯廠的第二代負責人吳寶安,從小就跟著父親學做陶器,常常一早五、六點就被叫起來幫忙,假日也不得閒。早期父親從事花器、衛浴設備製造,吳寶安接手後,改做餐具,專銷歐美國家,但民國八十幾年,產業外移、市場萎縮,不得已只能另謀出路。當時一個朋友正在研發陶笛,他就這樣因緣際會走入了陶笛的世界,還遠赴日本學做陶笛,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現在他的陶笛,在國際市場上小有名氣。老窯場根留台灣,轉型再出發,找到新價值,也延續了窯場的生命。茶杯吹出客家歌曲,可樂瓶也能當樂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都台南是台灣史的起點,也是台灣客家歷史發展的起點。三百多年前明鄭開台,從兩大部將劉國軒、陳永華開始,客家人從台南往高屏散布出去,一直到乙未、清末日治時期,包括台灣巡撫唐景崧、和劉永福這些客家人,都是歷史的主角,某種程度來說,一部台灣史,其實也可以說是客家史!一起來了解,在台南客家先民的故事,認識現在的台南客家人。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東在日治時代就是重要的咖啡產地,這項曾經消失的產業,近年來在農民的努力下再度興起,憑藉著地理與氣候的優勢,這幾年發展得頗具規模,種植面積約兩百公頃。台東的咖啡被歸類為「島嶼咖啡」,然而雖然品質好,卻缺乏整合市場的平台、價格也沒標準,因此農民除了成立產銷班,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也在兩年前成立,除了輔導農民種植、烘焙技術、舉辦咖啡評鑑外,更希望整合資源,共同行銷。縣政府也打算要推出「咖啡故事地圖」,未來可以透過手機下載,取得地圖軟體,讓遊客可以按圖索驥,去體驗、品味每一家咖啡的滋味和故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非常興盛的苗栗燒窯產業,隨著業者一家家外移而逐漸萎縮,但三灣的李蓬興利用在地獅頭山的特有陶土,做出全新的「三灣燒」產品,更與三灣茶產業結盟,推出大碗公泡茶,希望為三灣產業帶來新的可能。窯內的熱氣撲面而來,一整車白皙的瓷杯,慢慢拉出,這整車的馬克杯,即將打著台灣製造字樣,遠渡重洋外銷去。苗栗曾經是台灣陶瓷產業重鎮,但隨著低價中國、東南亞製品的衝擊,苗栗的陶瓷工廠早已少見,而這間員工不到五位的小陶瓷廠,更是三灣地區碩果僅存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麟洛由徐世英、李玉英兩夫妻經營的客家粄店,他們每天清晨天未亮,便起床準備開門做生意,30多年來從不間斷,徐氏夫妻巧手製作的每一塊粄,不但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與節慶所需,更是旅外遊子一解鄉愁的點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泡湯,是人生一大享受!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處,處於環太平洋地震帶,由於特殊的地殼結構,地熱遍布台灣全島,而以泰安溫泉為首的幾個苗栗溫泉區,地底下可能蘊藏了台灣最大的溫泉水庫,這些地區幾乎都位在交通便利的交流道附近,卻不僅可欣賞湖光山色,也能體會濃厚的客家人情味,一起去看看苗栗的溫泉。一群人在戲水,將柚子丟來丟去,外頭的氣溫才十幾度,不過,他們舒暢地浸泡在四十幾度的溫泉池裡,這裡是火炎山下的溫泉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內埔鄉飼養台灣本土黑豬的謝旭忠,最近在家鄉開設一家現代化豬肉店,不僅日式驛站風格的外觀引人注目,生鮮黑豬肉低溫真空包裝,更是讓鄉親耳目一新。為了推動六堆黑豬產業,謝旭忠的豬肉店下午還賣燒烤,要讓更多人嚐到黑豬肉的美味。推著飼料車在豬舍移動,撒下飼料,看見豬隻吃得滿足,謝旭忠也感到欣慰,這些用以供應國內黑豬肉市場的本土黑豬,是不少老饕的最愛。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機農業這幾年很流行,而要做有機農業,必須堅持與不妥協,才能維持品質穩定。13年前,曾國旗放棄台北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和妻子一同回故鄉花蓮玉里,接手家中剛起步的有機米產業。曾國旗的做法很不一樣,他把有機栽種的觀念,從自己的農田延伸到社區經營。他遊說當地農民,一起加入有機米生產,自己負責產銷班前、中、後端一系列完整管理,甚至還跟當地的小學合作,讓小孩子每個星期,都有一堂農事參與課程,認識有機農業。一個星期前播種的小麥,小朋友們來測量生長進度。打著赤腳在田裡面,拿著尺、彎著腰仔細記錄,孩子們對於自己親手栽種的植物,感覺新鮮好玩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歲末年終還願、祈福,收冬戲 有人說平安戲,是早期農業社會的大活動,這幾年也列入客委會的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今年在台東的巡演,原本要在市區,不過鹿野鄉親積極爭取,最後選定在瑞和這個小村子舉辦。幾十年來村裡不曾有過這麼盛大的活動,社區協會也邀請附近鄉鎮的鄉親一起來湊熱鬧,還舉辦客家菜流水席、請來廟會攤商,讓鄉親重溫早期辛苦一年後,在廟埕前看大戲的感動,更藉著這次活動舉辦,將社區凝聚了起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雖然不大,因為各地客家人移民時間、地理環境不同,北、中、南的客家聚落,在飲食文化上也有不同的變化,不曉得觀眾朋友是否知道南部六堆地區有種「甩肉丸」;平常吃,辦桌時也是必備的一道菜。這摻了大量蔥白、紅蔥頭的肉丸,有些地方是用炸的、或蒸的,有些則拿來煮湯,早期還會在絞肉中摻入鹹魚煎成餅。因為需要人力,現在漸漸看不到一群媽媽甩肉丸的場面了,不過甩肉丸仍是許多六堆客家鄉親懷念的家鄉味。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到過年前,社會各界都會舉辦寒冬送暖的活動,但實際上,弱勢族群需要的照顧是不分季節的,苗栗縣頭份鎮公所特別設立「真情實物銀行」,更妥善地管理運用民眾捐贈的愛心資源,建立完整的轉贈平台,提供弱勢家庭的物資需求。把一箱一箱乾糧、物資搬上車,頭份鎮的社會福利專車就要啟動,帶著濟助物資,準備發放給鎮上的弱勢家庭。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七成以上居民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對萬金村的影響已經有一百五十年,許多宗教文化與地方融合為一,就連社區壁畫也畫了許多天主教的相關內容,而這壁畫大多出自當地藝術家黃性貞之手,也是虔誠天主教徒的她,還設計許多文化創意商品,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宗教之美。每年十二月,屏東縣萬巒鄉萬金村,這個七成以上居民是天主教徒的村落,總充滿濃郁的聖誕氣氛,好不熱鬧,吸引許多外地遊客到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底,當大家關注總統大選之際,一群農民第三度走上凱達格蘭大道,抗議政府所提出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案,是假土地正義之名,無法解決近年來土地浮濫徵收的問題,12月13日拍板定案的土徵條例修正案,為何遭受農民團體的反彈,請看我們的整理報導。12月12日的午後,台北細雨綿綿,寒風中,一群來自桃竹苗地區的老人家,拖著年邁的身軀,到總統府前抗議,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來到凱達格蘭大道。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苗栗公館有一位高齡90老醫師謝春梅,他執業超過一甲子,服務當地鄉親,數十年如一日,而且病患一通電話,無論多遠,他都親自外診,貧苦人家或經濟狀況不好的病患,還常常不收醫藥費。謝春梅60多年來,幾乎是天天看診,甚至大年初一也沒有休息。一起認識這位出身佃農之子,憑著苦學當上醫師,並堅持在家鄉服務的小鎮老醫師。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蘭縣三星鄉不僅蔥和上將梨有名,銀柳產量更占全台九成以上,被稱做台灣銀柳的故鄉,因為銀柳的河洛語發音,和"銀兩"很像,花期又正逢農曆過年期間,許多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一大把,加添喜氣,就連在國外的華人社區,也相當受歡迎。銀柳一年只能收成一次,不過因為經濟效益比種稻好,許多三星人都改種銀柳,每到冬天,蘭陽平原就會被喜氣的銀柳染紅。放眼望去,一片紅海,每到冬天,宜蘭三星的銀柳就會像這樣,染紅蘭陽平原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因為喜歡蝴蝶,竟願意花數千萬收集標本,和買地蓋溫室來復育。台中東勢一名照相館老闆羅濟貴,從小就對蝴蝶情有獨鍾,事業有成後,他到處收集國內外的蝴蝶標本,數量將近一千種。20多年前,羅濟貴甚至買一塊山坡地營造舒適、安全的環境,自己養蟲,復育蝴蝶。他這幾年也鑽研植物,把園區打造成生態園區,一步步勾勒美麗園地。63歲的羅濟貴,是東勢市區一家照相館負責人。沖洗照片,不知道是羅濟貴年輕時所學的第幾個手藝了。因為小時候家裡經濟狀況不好,身為長子的他,國小畢業就到處當學徒。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