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麟洛由徐世英、李玉英兩夫妻經營的客家粄店,他們每天清晨天未亮,便起床準備開門做生意,30多年來從不間斷,徐氏夫妻巧手製作的每一塊粄,不但是當地居民日常生活與節慶所需,更是旅外遊子一解鄉愁的點心。
徐世英和李玉英兩夫妻,是屏東麟洛有名的客家粄製作高手,店面不起眼,但一開門,顧客就絡繹不絕,其中又大又膨的發粄,更是當地最常用的祭品。
像遠嫁到彰化的林秀珍,十多年來還是老主顧,每次回麟洛一定會來,特地買回彰化送朋友或祭拜用。
[顧客
林秀珍]
有時候買很多,(買很多),帶回去,吃習慣了,(你吃多久了),(買多久了),很久了,十多年,十多年應該有了,我在這買房子都十幾(年),還沒買房子前我就和他認識了,就開始買了,我買房子已經十年了。
[米食業者
李玉英]
這是技術的問題,這(技術)也是要一直體驗才可以蒸到這麼漂亮,以前有時候,免不了的會蒸得不漂亮,小小顆不漂亮,不會發,那賣沒人要,自己都不敢賣
這間客家粄店,是李玉英白手起家的,早在民國60幾年,李玉英就開始做粄,那時是騎著摩托車,穿梭在麟洛的大街小巷中叫賣,雖然辛苦,卻也奠定了客源。
[米食業者
李玉英]
我五點半就出發去賣,就喊說要粄、粽子嗎,人家就會出來,客人買了就六點多吃一吃就要讀書了,比較快這樣,雖然說賣早點的沒這麼多,我們這樣在走到(街上)賣,到人家家裡賣很搶手。
就這樣李玉英獨自賣粄賣了近十年,民國72年時,夫妻倆決定在現有店面旁的舊雜貨店,正式投身做專營客家粄的事業。
曾被派駐到沙烏地阿拉伯,原在中華工程公司任職的徐世英,會決定放棄高薪,就是認為做客家米食的前景可期。
[米食業者
徐世英]
我家裡是賣米的,賣米賺不到什麼錢,賺不到什麼錢,要付我們姊妹的生活費這些(有)困難,我和我爸爸、媽媽他們說,那這樣米可以變成什麼,米可以做成什麼,他就說做粄這樣。
沒有傳統老店的經驗傳承,要能讓自家的客家粄受到顧客青睞,做粄技術就要下更多功夫,畢業於佳冬農校農產製作科的徐世英,也運用在校所學的科學理論,把米的各個品種比例一一記錄,累積出最符合大眾口味的客家粄。
[米食業者
徐世英]
不時也會追蹤這個米,什麼米配合什麼米做出來的粄會比較好吃,軟硬度,(有差別喔),有啊,這是我們客語講的切米,蓬萊、糯米配多少,老糯米、新糯米,你要怎樣改進調整米的角度做出來的粄,這非常重要。
除了不斷改進配方與技術,徐世英也會分析客層。
[米食業者
徐世英]
以我的尺寸,以我平常(做)的規格來看,我做的東西,可以有多少人會喜歡,差不多有幾成,十個人有多少人喜歡吃,偏向於男的或女的,或是年輕人這些,我一直都會研究。
而別家早已放棄不做的客家粄,更要克服萬難研究出來,像六堆特有的甜芋粄,芋頭與黑糖要用小火慢慢熬煮,才能逼出香氣,就因為肯下工夫,做人家不肯做的,才能吸引顧客。
[顧客
林秀珍]
彰化沒有賣這種的(甜芋粄)耶,(沒這樣的),對,有賣鹹的,但鹹的是沒有包的,通通沒有包的,(所以回來你就會和他買)會和她買。因為她的芋頭有熬過,有放黑糖,熬過的很香。
[米食業者
李玉英]
(甜芋粄)本來就有,不過比較不好做,有的人不要做這樣,(為什麼),當然很不好做啊,你做下去,你要做一顆顆,蒸好以後又沒辦法(馬上)賣,又要等一些時間,很費時,所以有的人不要做,人家不做我就要做。
要會做好吃的粄,也要肯比別人花更多時間,每天一大早四點左右,兩夫妻便起床忙碌,李玉英說,因為早起,三天下來,就比別人多了一天。
[米食業者
李玉英]
五點、六點、七點、八點,就等於做半工了,贏過人家的半工,我三天就超過人家一天了,早起三朝當一工,早起三年就當一年這樣,其實以前的老人家就這樣說,以前我們耕種時,天還沒亮就起床,差不多六、七點起床,六點多就去田裡面工作。
也因為兩夫妻的努力,如今店面早已擴大了十倍,烹煮的爐灶也增加到七個,平常每日最少要用掉30幾公斤米,而逢年過節,最少也要用700多公斤,忙碌時更是全家總動員。
[米食業者
李玉英]
反正是完福或是掃墓,剛好六、日,我們就拚命做,兩老起床做,再請兩個歐巴桑幫忙做,做到天亮,到處都是粄,要賣的時候,我們就四個人做,都叫小孩全部叫起來,全部都不得不起床,他們就會賣。
一顆顆晶瑩飽滿的白米,加上細心熬煮的南瓜、鼠麴草、芋頭、黑糖等食材,在30多年經驗的徐氏夫妻巧手下,蛻變成五顏六色的客家粄。小小一方天地,留存著客家傳統道地的美味。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 Feb 02 Thu 2012 11:42
265集-三十年老粄店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