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在日治時代就是重要的咖啡產地,這項曾經消失的產業,近年來在農民的努力下再度興起,憑藉著地理與氣候的優勢,這幾年發展得頗具規模,種植面積約兩百公頃。台東的咖啡被歸類為「島嶼咖啡」,然而雖然品質好,卻缺乏整合市場的平台、價格也沒標準,因此農民除了成立產銷班,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也在兩年前成立,除了輔導農民種植、烘焙技術、舉辦咖啡評鑑外,更希望整合資源,共同行銷。縣政府也打算要推出「咖啡故事地圖」,未來可以透過手機下載,取得地圖軟體,讓遊客可以按圖索驥,去體驗、品味每一家咖啡的滋味和故事。
[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四班
班長 李俊龍]
就是手工採,因為它這個整串有沒有,它是一顆一顆的(紅)開花的時間不一樣,所以說,它成熟的時間也不一樣,然後像這個整穗有沒有,像這個只有一粒,其他這個有沒有,這個都還沒有好。
一顆顆啡啡豆,在陽光的照射下,像寶石一般紅得發亮。
[咖啡農
吳秀鳳]
早上天氣很好,有曙光出來,曙光慢慢起來的時候,它海中有鹹物,慢慢的滲透到我們的葉子,還有咖啡的果粒像這樣,我們的海風裡面有鈉離子然後慢慢滲透進果粒,我們的咖啡就會又甘又甜又香。
台東太麻里山上,咖啡豆正等著採收,背山面海,主打的是照射「第一道曙光」的咖啡。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天成]
我們這裡每天天然的半日照,還有我們這個早上,都有這個第一道曙光的溫和曙光的這種照射,這裡的海拔是在四百多公尺,緯度呢,我們這邊是22度,台東縣這一個地形的因素,因為我們這裡前面就是太平洋,那我們的日夜溫差很大,我們日夜溫差很大,那相對形成這個內陸的海島型氣候。
台東縣除了綠島、蘭嶼外,各鄉鎮都有種植咖啡,這裡的環境、氣候絛件,種植出來的咖啡,被歸類為「島嶼咖啡」。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天成]
大家都比較耳熟能詳的首推的就是那個,夏威夷大島咖啡就是Kona,可那咖啡,牙買加藍山咖啡,像這個蘇門答臘的,大家都知道的黃金曼特寧,這個都屬於比較有名氣的,這個就屬於島嶼型咖啡。
廖天成父親那代從雲林西螺搬到台東,以種植柑橘、香蕉為生,原本從事貿易的他,六年前開始種咖啡,將咖啡園園區化,讓遊客不僅僅能自己烘焙研磨咖啡,也能認識咖啡生態。
[遊客
蘇先生]
剛剛上來的時候,才看到他在採啦、介紹,我們才知道說咖啡是長這樣子。這種現場烘焙和馬上煮來喝的,第一次喝到,以前都喝人家泡好的,這種的味道不同,這種的新鮮度比較好啊。
[遊客
楊小姐]
以前喝的咖啡都是酸酸,有一點苦苦的、酸酸的,然後我都要加一些奶精,然後加一些糖啦這樣子,嗯 才會覺得好喝,可是我覺得今天喝這個咖啡就是,不會讓我覺得有苦苦澀澀的感覺,就這樣不知不覺,欸 喝完了
台東咖啡在這十年來漸漸發展,至今種植面積將近有兩百公頃,不過其實台東從日本時代開始就有種咖啡了。
[關山鎮電光社區
唐順光]
日本人在這裡開的農場,全是種咖啡的,這好幾百甲喔,這好幾百甲喔,(這山看得到的地方都種咖啡)對,(所以有人稱這裡叫咖啡山是嗎),是 咖啡山。
不過後來日本戰敗,咖啡都還來不及採收就回去了。
[關山鎮電光社區
唐順光]
不要了啊,咖啡都丟棄。咖啡給我們,沒有人收咖啡了啊,當時沒有人收咖啡了啊,全部都鏟掉了啊
咖啡產業在台東消失了幾十年,近年才在農民的打拚下重新發展起來,目前全台東有11個產銷班,100多個班員,咖啡產業協會也在兩年前成立,輔導農民種植、烘焙技術,整合資源,共同行銷。
[太麻里鄉咖啡產銷班第四班
班長 李俊龍]
剛種的時候,因為我們大家都沒有接觸過咖啡嘛,人家想說,啊 我們可能是神經病,瘋了,但是我們剛種的時候也不知道說咖啡,它本身好像製作過程、行銷啦都不懂,那好在我們的咖啡發展協會的廖理事長,他很用心,然後他也教我們很多。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天成]
我們借重我們台東的這個島嶼型的這個優勢,再加上我們人為的後天的經營,然後我們是以世界的咖啡的標準,在做我們的方向,所以我們咖啡產業發展協會呢,舉辦了各項的評鑑
十年來,台東咖啡農民各自打拚,因為起步比其他地區晚,定價也缺乏標準,市場機制混亂,產業協會希望能透過專業評鑑,制定品質、價格的統一標準。
[咖啡農
賴先生]
他們在賣也有,一斤也有賣到1600元,1500元、1600元,比較便宜的來說,我是不知道便宜的他們到底是賣多少,我也不太了解,算是說,各人各人的市場不同啊。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天成]
這個是未來我們必須要做認證的一個工作,在這裡幫助農友,以及幫助消費族群,他們能夠有一個參考的平台跟機制
廖天成說,全台灣咖啡一年的產量僅足以供應六天,台灣咖啡潛力無窮,成長空間極大,推廣在地咖啡,打開知名度,並且奠定咖啡農的信心,讓咖啡農覺得這個產業是有未來、有前景的,是重要的第一步。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
處長 劉榮堂]
我們選出來這十大的咖啡農,這只是一個開端,我們希望,縣政府希望形塑,我們屬於台灣台東的咖啡的文化,我們來規畫,屬於我們台東的一個咖啡的生活文化的一個故事地圖,那麼這個地圖也可以透過手機的一個下載,讓我們的愛好消費者能夠按圖索驥,去了解每一個咖啡農,每一個咖啡農場,去體驗整個咖啡的一個文化,那麼透過這樣的一個體驗方式,去了解咖啡,進而能夠認同我們台東的一個咖啡
十大經典,變成十大景點,每個點都有一個咖啡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陳民富是彰化永靖客家人,父親那代搬到台東定居,原本種釋迦的他,六年前開始轉種咖啡。
[咖啡農
陳民富]
我從事窯業工作,之前我的地都是種釋迦,但是因為燒窯之後,你要三、四天不能睡覺,又還要去(給釋迦)授粉,就是說,釋迦這個產業就是跟我們做窯的(時間),沒辦法配合,我就想說,利用閒置的空間,先種一些(咖啡)看看,第五年的時候才開始,開始有收成兩公斤的咖啡豆,送去給台大的做杯測,他說我們這裡的品質很好,那才開始對這個咖啡有信心
小心翼翼拿出剛燒好的杯子,自然呈現的金屬光澤,引人目光。陳民富的窯可是台東唯一的柴燒窯。
[咖啡農
陳民富]
我們這裡的特色就是說,它完全不上釉,那我們喝咖啡、喝茶,它是最天然、最安全的,遊客來的話,你可以去選擇說你要怎樣的色系,我們可以調配怎樣的土讓你去體驗
體驗手拉胚,用自己做的杯子喝咖啡,來到陳民富的咖啡園,不僅可以品嘗有機咖啡的香醇,更能一邊欣賞陶藝的美。
[陳民富兒子
陳信价]
因為一般的人種咖啡他可能,咖啡的器皿其實都是買來的嘛,那我們剛好,因為我們本身有在做陶這個部分,那其實可以用這個陶這部分跟我們的咖啡去做結合這樣。
[咖啡農
陳民富]
去年我們自己採收的豆子也都是在這邊,自己就賣光了,我們燒窯的時候有一些客戶來,我就是泡個咖啡讓他喝,然後讓他慢慢的欣賞我們的陶藝品這樣,在無形中我們咖啡也賣出去,陶瓷器也賣出去
[咖啡農
王傳輝]
春天開始開花,你現在再不剪的話它就開花了,然後開花期間是盡可能不要去動它,趁這個還沒開花之前趕快修剪,現在就是咖啡豆收完了,有零零星星的豆子,就一面也在收,就是在修剪中把它再挑出來,不然就浪費掉了。
卑南族的王傳輝,正在園子裡忙著,曾是射箭國手的他,隨著國家隊四處征戰,也喝遍世界各地的咖啡。十年前,台東咖啡起步之時,他就投入了咖啡產業,但咖啡從栽培到烘焙全是學問,十年來,許多農民相繼退出,王傳輝卻選擇繼續堅持,更利用園區的絕佳地理位置開了這間咖啡店。
[咖啡農
王傳輝]
我們這個位子是屬於有一點森林的感覺,就是(咖啡)有草香味,有很多的那個,有人測出它是有茉莉香的味道啊,還有青草香的味道。
來到這,除了有原住民風味餐,更有創意咖啡點心,這個用檸檬片包著咖啡粉的「初戀的滋味」,酸酸苦苦最後回甘的奇妙口感,讓許多人著迷==ns==發展出自己的特色,自產自銷,台東咖啡農顛覆傳統產銷模式,提高收益。不過在現今充斥著低價、進口咖啡的市場,台東咖啡又該如何競爭呢。
[台東縣政府農業處
處長 劉榮堂]
把它朝著,台東的咖啡是一個精品的咖啡,我們把客層,把它區分出來,它是一個比較高檔的,比較屬於健康的訴求,而不是來自於進口咖啡,我們也不知道它(進口咖啡)的產地,它的一個,各方面的一個種植的一個情形是如何。
[台東縣咖啡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廖天成]
我們這裡呢,包括我們的採收,我們的製作,我們的後續,都希望能夠跟國際接軌,因為越來越多咖啡的族群,他們一直在追求這種所謂的比較高檔的精品咖啡,所以呢我們就要走精品的健康咖啡
一口喝下,濃醇順口,豐富的層次,讓口中餘韻不絕。台東咖啡,追求高品質、區隔客層,捨棄中間盤商不透明的交易機制,力抗進口咖啡的低價競爭,更要用豐富的人文故事感動每一個人,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洪炎山
- Feb 02 Thu 2012 11:44
265集-台東紅寶石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