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的鹿野紅烏龍,是十多年前才誕生的特色茶品,結合了烏龍茶與紅茶兩種工法的製程,茶湯橙紅明亮,冷泡、熱泡都適合。最近臺東鹿野在地食農工作者跟新創平台公司合作,為料理人開設了茶品研習會與入菜分享會,從茶種、製程到風味全面深入的認識紅烏龍,同時嘗試拿來入菜,讓大家體驗不僅能喝紅烏龍,還能「吃」紅烏龍。記者宋宇娥跟洪郁雯的報導。


 

 

 

中低海拔的臺東鹿野茶區,在中央山脈跟海岸山脈包圍之下,擁有日照短、日夜溫差大的先天優勢,但茶區一度沒落,直到2008年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研發出具有獨特風味的「紅烏龍」後,才從谷底翻身,重新擄獲消費者的心,創造出一年2億元的產值。

記者 宋宇娥(左)

紅烏龍是臺東鹿野茶區2008年才發展出來的地方特色茶,不只製法創新,現在地方人士還積極推動與時俱進的飲茶文化。

 

這個試茶的方法,我們就叫它碗泡,或者是說開天泡,這個方法最大的好處就是一目瞭然。你跟我看的同一碗茶,我們等一下喝的同一碗、喝的同一泡,所以我們對品質上會有一個比較標準的認定。這些風味最終你可以在我們的紅烏龍裡面找到這些風味。

 

這場紅烏龍茶品研習會中,講師準備了六支茶,在桌面一字排開,從茶的品種、製程講到茶湯顏色、風味等等,讓參加學員深刻又進一步的認識臺灣茶。

 

我們就把湯匙泡進去,把它(茶葉)輕輕的撥到旁邊,你就可以從上面很清楚的看到底下有沒有,如果這杯茶它是很透明的,很乾淨的,從上看到下,油亮油亮的,通常它都是製程非常正確,操作沒有失誤的茶。

 

除了眼看茶色,還要用鼻子聞氣味,只見每個人拿起湯匙聞了又聞,七嘴八舌討論起味道來。

 

就是它烘焙的程度,就有火的味道,炭燒味。就有一個火的味道。

 

學員們有了五感品茶的經驗後,講師終於拿出這場茶品研習會主角—紅烏龍,而且一次就是10種風味,要讓學員進階細細感受紅烏龍的蜜香、果香、花香。

 

這些味道都出現在我們剛剛喝的六杯茶裡面。

 

大夥細細品茶,一杯喝了又一杯,要從細微的差距裡,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風味、最中意的紅烏龍。

紅烏龍合作社風味講師 張一鳴(左)

 

幫大家整理好了紅烏龍歷史的資料、跟其它臺灣各個不同特色茶的風味上的比較,最後再讓大家喝一輪這些茶的樣品,大約十支,這十支是我們鹿野的人自己很喜歡,挑選出來,鹿野人喜歡的風味。

紅烏龍合作社副社長 劉倚瑩(右)

 

因為紅烏龍在我們鹿野這邊是原創產地嘛,所以它的茶樹品種很多元,然後每一種不同的茶樹品種可以做出不同的風味,會有果香、花香、蜜香,所以比較可以去搭各式各樣的餐。

 

這場鹿野紅烏龍茶品研習會,其實是食農教育工作者和新創平台合作,針對料理人所開設的課程,希望透過深入認識茶品的不同風味,讓料理人日後無論是茶佐餐的搭配,或是將紅烏龍茶作為食材原料,製作甜點、料理,都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甜點師
范植皙(左)

 

我覺得很有(幫助),因為製茶,茶湯,和茶葉、茶粉都不一樣,我們在做(烘焙)的時候,要找比較對味的茶不好找,有這個品茶會,對我們來說比較容易找到我們要用的茶,也知道現在的茶席是怎麼做的,什麼茶的味道比較適合做點心。

料理人
楊依璇(左)

幫助很大,就包括說,就了解茶的深焙,或是它的一些品種或是它的一些工法的部分,知道茶可以運用在各式各樣的料理裡面。

料理人
莊玲宜(右)

 

同樣的菜跟不一樣的茶,它會迸出的是不同的火花,可能會讓它更好吃,然後把它的菜的特色拉得更突出,或者是讓茶更香、更甘甜。我這次來就是想要更精進說認識茶跟餐的關係這樣子。

 

不只品茶、認識茶這項食材,還有以紅烏龍為主題入菜的試菜分享會,十多家餐飲業者分別端出拿手好菜,中西式料理、甜點、麵包,全都加入了鹿野紅烏龍,讓紅烏龍不只是飲品而已,還一躍成為餐桌上的主角。

揪豆工作室負責人 涂裕苓(右)

 

 

 

紅烏龍料理這件事當然它如果是一個主題餐,大家會很想吃看看,因為其它地方吃不到,所以現在對我來講紅烏龍入菜只有一次的聚會跟討論,其實後續還是要讓店家有更多的研發,讓它就是像我跟大家說的,你要落實在你的料理或生活裡面,茶,(茶農)願意繼續生產好茶,好茶之後給店家去研磨、去入菜,然後大家吃到就知道,不是只有喝還可以吃。

新創平台專員 邱詩韻(右)

 

他們(店家)其實本來就是對食材這件事情的運用是比我們更熟悉,所以當我們今天鹿野在地想要推紅烏龍茶這件事情的時候,我覺得跟他們做一個連結,我覺得會是一個最好的方式,因為他們非常知道說紅烏龍茶它的特色在哪裡,它運用在什麼樣的料理可以達到讓來的旅客他們吃的時候,可以更覺得更充實的那種感覺。

 

為了試菜分享會,料理人事前可都是精心準備,鏡頭拉到烹調現場,廚師簡秀倫在熱鍋裡炒糖,放進豬腳、香料,炒上色,再加入現泡的紅烏龍茶湯,並放上茶葉慢火燉煮,他說加了紅烏龍讓滷豬腳帶有淡淡茶香,呈現出不同風味。

料理人
簡秀倫(左)

這邊很多朋友跟鄰居都有種茶,每天喝茶,然後就覺得這個茶葉應該有機會可以入菜,那個滷肉的味道它層次又更豐富,香氣沒有特別突出,可是它已經融合在原來的滷汁裡面,所以我覺得那個味道其實很討喜的。

 

甚至有料理人為了把紅烏龍入菜,調整自家臭豆腐的烹調配方,以蔬食湯底熬煮,最後再沖進紅烏龍茶湯,巧妙把看似衝突的滋味融為一體。

料理人
邱羿蒨(左)

 

我們全部就這次,我們就改成蔬食的湯底,然後在跟臭豆腐熬煮的過程中,它那個發酵味會變得很淡,最後最後我們在要呈現出來的時候,才跟紅烏龍結合在一起,沖到臭豆腐裡面,所以熱熱吃的時候,吃的人他可以聞到紅烏龍的茶香,然後吃的時候又可以吃到蔬菜的一點點的果香,還有天然的一點點的甜味。我們覺得這個紅烏龍臭豆腐就是一個可以很代表在地的一道菜。

 

另外,也有人是把紅烏龍拿來做西點,結合自家的米穀粉,做出紅烏龍米可麗露、達克瓦茲。

甜點師
范植皙(右)

可以說是「黑茶」,紅烏龍是鹿野的特產,我就想說用紅烏龍和我們的米穀粉結合起來,做新的產品試試看。我們是用西點的方式去做,做出來的味道,和我們泡茶的味道是不一樣的,變成說是我們要去思考我們想要呈現怎樣的味道。

 

分享會現場,料理人分別一一說菜,闡述料理概念、烹調手法,甚至是過程中遇到什麼難題。

料理人
楊依璇(右)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是紅烏龍奶茶筆管麵,因為其實臺灣的珍珠奶茶很有名,世界聞名,所以其實我覺得用這個基底去思考的話,就把紅烏龍煮成奶茶,然後做成料理。它就是中西合併的一個概念,但是因為我對茶真的很不了解,我做了之後才發現(茶)真的會卡牙縫。

 

互相分享、交流,這些料理人透過聚會激發出更多的創意火花,精益求精。

料理人
邱羿蒨(左)

因為我覺得大家的背景不一樣,專長不一樣,我覺得像今天這樣子一個聚會,它會給我們很多的衝擊,然後每個人做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藉由這個經驗的分享,吃到不一樣的特色,回去我們自己就覺得可以有很多的火花,然後會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出來。

紅烏龍合作社風味講師 張一鳴(左)

 

料理跟茶追求的東西真的不太一樣,我們在料理的時候呢,可以試著改變茶葉的型態,比如說磨粉,磨成粗的粉、細的粉,或者是說打碎,打碎我們可以淋一些在你的料理上面,甚至是鮮葉,整片鮮葉你拿去煎、煮、炒、炸,

照片提供 涂裕苓
1025-1047

 

身為鹿野人的食農工作者涂裕苓,這2年來舉辦了數場在地食材分享會,把友善耕種的小農與餐飲業者、消費者齊聚在一起,互相認識、分享食材及料理,搭起產地到餐桌的橋梁。

揪豆工作室負責人 涂裕苓(右)


照片提供 涂裕苓
1105-1122

 

你參加完之後,大家回去做了,還會再傳訊息說,欸,我又做了什麼改良喔,我覺得這樣做很好喔,大家可以再互相提醒,這樣大家就會對這個食材越來越了解,那越來越了解你就會,你就會自然而然的,就會開始再找一些更多、更在地的東西,因為你拿出來,如果少了很多在地的東西,你不敢拿,大家會有一點,這個是在地的喔,誰誰誰種的喔,我知道怎麼做的喔,那好像是,對大家來說已經變成一個自然而然,也許是對我們大家來說、就對店家來說就會,好像是一個理所當然用在地的東西。

料理人

楊依璇(左)

我非常喜歡上就是關於食材的分享會,因為其實每一次的研習都可以更了解不同食材它的專業度,然後包括說,每個食材它可以突破自己原本想像的設限,就可以有更多更多的創意料理出來。

影片提供 饗嚮台東
1145-1236

事實上,臺東近年將食材、料理與文化串連的慢食理念深耕後,利用大地餐桌吸引遊客,將外來人口引入農村,對農業升級、農民收益都有所幫助,鹿野在地的新創平台就扮演地方與遊客對接的平台,串起在地農家、移居者、旅人,去展現臺東的美好。而且為了落實與地方共好的理念,新創平台捨棄了辦餐會最便利的方式,不找一家餐飲業者承包,而是與地方各個小店家合作。

新創平台專員 邱詩韻(右)

照片提供 饗嚮台東
1252-1309

雖然說,這樣的一個過程就是我們從可能接到訂單,然後之後我們尋找店家、安排菜單等等這些,它其實是一個很繁瑣的一件事情,但老闆南雁他願意這麼做,最主要就是因為希望透過這樣的平台,可以讓更多來到鹿野的旅客,可以更了解我們,鹿野除了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熱氣球季這件事情之外,還有農事之外,還有很多的所謂的好的食材或者是好的店家,好的手藝。

料理人
邱羿蒨(左)

照片提供:涂裕苓
1323-1357

這是一個分享自己料理經驗,然後交朋友的一個很好的,怎麼講,平台,對遊客來說我覺得其實說實話啦,你要吃五星級、六星級多高級的,我覺得都吃得到,可是來到這邊以後,我想大家要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那就是現在說越在地越國際嘛,我們就是盡量都是用在地的食材,去做一些創作,然後分享給來這邊玩的遊客,同時他藉由這個餐桌,他認識了在地的小農,

採訪/撰述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洪郁雯

越在地、越國際,從鹿野在地發展出來的特殊茶種、紅烏龍,是鹿野人、也是臺東人的驕傲。在地料理人透過研習會、分享會不斷交流、分享,發揮創意把它融入甜點、加進料理,讓紅烏龍不光只能喝,更能「吃」到蘊含臺東風土滋味的一等好茶。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