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這幾年很流行,而要做有機農業,必須堅持與不妥協,才能維持品質穩定。13年前,曾國旗放棄台北的建築事務所工作,和妻子一同回故鄉花蓮玉里,接手家中剛起步的有機米產業。曾國旗的做法很不一樣,他把有機栽種的觀念,從自己的農田延伸到社區經營。他遊說當地農民,一起加入有機米生產,自己負責產銷班前、中、後端一系列完整管理,甚至還跟當地的小學合作,讓小孩子每個星期,都有一堂農事參與課程,認識有機農業。一個星期前播種的小麥,小朋友們來測量生長進度。打著赤腳在田裡面,拿著尺、彎著腰仔細記錄,孩子們對於自己親手栽種的植物,感覺新鮮好玩



花蓮玉里樂合國小有機學校課程,已經邁入第三年。三年來,每星期都有一個小時,孩子們可以實際參與農事。這陣子他們種的是小麥,在歡喜迎接發芽後,今天要施肥。



對有些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施肥,劑量拿捏還不是很準確,所幸有當地農民在旁指導



[花蓮玉里樂合國小學生
邱政忠]
(有機肥是)用一些各種動物的排泄物做的肥料,(可以幹嘛),可以,可以讓這些小麥長得比較快。

[花蓮玉里樂合國小學生
王奕婕]
會有那一種榮譽感,就是因為,是我們自己種的小麥,然後看著它們長大之後,會有覺得收穫的心情。

[花蓮玉里樂合國小
教務主任 鍾曜任]
有機的栽種觀念,可以讓孩子們帶來就是說保護環境,然後用最天然,用最自然的資源,給農作物栽培,那避免說,使用一些會破換環境的一些藥劑,那也是讓孩子們知道說,我們的環境如何愛護,學習如何保護我們的家鄉。



有機學校課程真正的推手,是這位當地的有機米農曾國旗。他是有機農業的忠實信徒和徹底執行者,這幾年,他把推廣理念的觸角延伸到小朋友,希望有機農業,可以從下一代的教育做起。

[玉里有機米農
曾國旗]
可能他們以後長大了他就出去外面了,但是他腦袋裡面,心中裡面,就是都會這個有機農業這一個,這一個記憶存在,我是覺得,把這個理念,從小向下扎根。種田種農作物都要彎腰,彎腰,給他們學會尊重土地,感恩父母的理念這樣子

曾國旗每星期會到小學,當一個小時的有機課程老師,平常他則是有機米產銷班的班長。

22個班員種植80公頃,每年生產大約500公噸的米,都由曾國旗負責前、中、後端的品管。

在碾米廠這裡,作業流程非常嚴謹,平常除了閒雜人等謝絕進入之外,機械的使用以及包裝都有一套標準程序。像包裝人員在作業時,必須在專屬、隔絕的空間裡,還得穿無菌衣,為的就是避免在產品末端,因為一些小小的疏忽導致污染,壞了好不容易建立的有機米招牌。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在這個(米場的)烘榖機,烘榖的,收割機,全部都是專用的,專用,只有我們班員可以用,其他人不可以用。每一個步驟,我們都是很嚴謹在處理,包含到碾米、包裝的過程,我們很怕,很怕有些外來的污染去影響到米的品質。

13年來,對於每個步驟的堅持不妥協,曾國旗有機米產銷班的品質才得以維持穩定。不過有好品質也要有通路才行,因此曾國旗和妻子還得身兼業務員,把產銷班的米推廣出去。

[曾國旗妻子
王宜蕾]
有機在13年前根本就不流行,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然後那時候東西的品質因為技術不好嘛,品質不好,然後人家都會懷疑說這樣子這麼醜的東西,你們要賣這樣子的錢,對啊,然後我們就是為了要去推廣有機,所以只要有機會可以展售,對啊,我小孩子背著我就去了。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之前我們都一包一包去找人來買,去拿給店面啦讓他看,拜託他們買我們的米,也有參加政府辦的展售會。農民種這有機的東西,比較好突破,比較好來處理,但是你要賣,誰去買,消費者去購買,客人買了吃掉它那個更重要啦

曾國旗帶領產銷班種有機米,要求的是流程百分百自行操作,所以肥料也一定要自己生產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做有機農業,肥料是最重要的。肥料如果來源不安全,它就會影響到我們有機農業的完整性,所以我們也堅持說肥料要自己做,做最好的東西,讓我們有機農業的農民來使用。

至於肥料的來源,曾國旗也有堅持,除了重視清潔,也要環保。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用花蓮台東這地區,養牛的牛糞是我們主要的原料,再加上我們花蓮、台東這裡很多的稻糠跟米糠,把它加在一起。這個區域的東西來(使)用,不用千里迢迢從西部運原料過來,過來花蓮台東,我們當地的資材,農牧的資材,就可以循環再利用這樣,所以這樣也是做一種所謂的低碳,減少這種運輸里程



堅持,是曾國旗產銷班人員的作業準則。就拿機械部分來說,只有自己的班員可以使用,不可能和其他慣行農法的農友共用,這雖然算是基本常識,但必須徹底奉行。甚至出機前,機械上的泥巴也要清理乾淨,這些都是避免污染不得不做的細節。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員 曾文男]
因為我們種有機的要乾淨一點,不可以有泥巴,感染到有農藥的泥巴等等的,去有機田裡會污染啊,所以我們清掉它,清理乾淨,這樣耕田就安全,是這樣的意思,不會被其他的感染,下次檢驗稻米生長感染到我們有機就完蛋

這些年來,曾國旗經常會和其他農民一起在田裡作業,除了教導農具使用,更重要的,是推廣有機農法

過去故鄉這只有父親在種有機米,13年前曾國旗回鄉後,認為有機農法是一個良心事業,值得推廣。所以即使剛起步,他決定無論面積和參與人員都要擴大。最方便的,就是從當地的農民著手。當時還不到30歲的年輕小夥子,經常到處遊說農友,不過也遇到許多挫折。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這些長輩,老人家,他會比較煩惱,煩惱說(田裡)容易長草啊,產量不高啊,會擔心這樣子的問題,所以我們也是一直跟他遊說,一直鼓勵他來做,我們就靠產銷班這幾個年輕的來幫忙,他如果身體比較沒辦法出力的,我們就跟他幫忙,幫他施肥,這樣大家合作啦,才把這個產銷班的面積做起來。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員 曾文男]
不可以灑除草劑,不可以撒(化學)肥料,就撒有機肥,有機肥它的效用不像化學肥那麼強,起先要撒多一點,成本比較多,就比較麻煩了,草又多啊。有機的產量不會比較高,但是不會比較高,價錢有好一點,價錢比一般的稻米有比較好,(所以有補過來),對啦 補來補去,也(跟慣行)差不多

算一算曾國旗回鄉種有機米,已經進入第14年。原本在台北一家建築事務所工作,當時因為家中需要人手,曾國旗便和妻子回到玉里,一起接手家中的有機農業。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當時我父親摔倒,田裡的工作比較沒有辦法做,事情就做到了,我父親是很有信用的人,他就交代說這後面要出給客戶的米,要處理好這樣,所以他那時候摔倒他無法工作,我就把工作放掉,就決定回來鄉下這樣。

[曾國旗父親
曾文珍]
種有機米是很辛苦啦,很辛苦的一種工作,不過為了將來的想法,人的身體健康,吃的人的安全,種的人也憑良心去種,所以我們就是說,就這樣來種,我們這些百姓,消費者,才能夠得到健康的一個食品。

[曾國旗妻子
王宜蕾]
我們堅持要做這件事,但是要把它做到好,然後這個過程就很掙扎,因為其實,講白一點就是,其實還是一直在賠錢。有機它帶來的,給我的感覺啦,就是生生不息,其實真的,然後我覺得,做有機是一個未來很有遠景的一個事業,而且它是良心事業。



這兩年,曾國旗和妻子還串聯起社區媽媽,讓她們在農忙之餘經營餐廳。特色是採預約制而不是每天營業。店內餐點,白飯用的是產銷班生產的有機米,媽媽們則是提供自家飼養的雞,和用有機農法栽種的青菜

[玉里東豐社區媽媽
陳美香]
現在工作很少嘛,很少出去工作,所以有一個餐廳,大家聚在這裡也比較好,生活比較有那個動力,比較說怎麼講不會無聊啦。

[玉里東豐社區媽媽
羅玉蓮]
我們每個都是高手,她煮她的,我煮我的,等一下炒菜換人,換人煮,我們做前面的工作就一直做,我們不會有紛爭啦,不可以有太多意見,有意見就沒辦法做下去。



[曾國旗妻子
王宜蕾]
她們意見相左的時候有沒有,還是會把事情完成,只是臉很臭而已,然後但是講完就好了,然後就會在下一次的時候再做調整,比如說,她說不要煎那麼久,可是真的煎太久真的是不好吃,下次她就會放慢一點點這樣子。

[玉里有機米產銷班
班長 曾國旗]
這兩年我們就開始在做有機學校,學生來中午要吃,要吃便當,就拜託她們來做。我就跟她們建議說,妳們有那麼好的手藝,是不是做一個餐廳起來,做一個餐廳,下次客人來可以在東豐這吃飯,就有地方,她們也很高興,就來幫忙,整理這些廚房啦,桌子這些,把它整理起來

這天下午,餐廳廚房特別忙碌,因為晚上有參訪團要來東豐作客,而且陣仗還不小,所以曾國旗特別來看看進度



有客人來,曾國旗很樂意分享,這些年來自己推廣有機的理念和過程。更希望客人離開這,有共鳴,也能實際支持

農田是曾國旗貫徹理想的實驗場。現在身兼里長的他,還積極打造有機社區,要讓「東豐有機村」,成為玉里,甚至是花蓮縣新的代名詞。

採訪/撰稿 羅弘昇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