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香菇需求量大增,不少人採買時大概也發現香菇價格節節上漲,這跟香菇產能下降脫不了關係,我們到台灣香菇最大產地台中市新社區發現,受到菌種退化、氣候暖化的影響,原本一個太空包平均可以長出300公克的肥美香菇,如今卻減少三分之一,剩下220克左右的產量。香菇減產,菇農只得增加栽培面積,但成本墊高,利潤變薄,面對危機,難道菇農只能束手無策嗎?產業競爭力再升級,有什麼該做卻沒做的?來看我們的報導。
喀嚓聲不絕於耳,菇寮裡採菇工人們雙手不得閒,阿姨搬著小板凳,在太空包間移動,沒多久就裝滿一整桶香菇,其實整個台中新社區菇寮都是這般繁忙的情景,因為現在正值冬菇採收期,新社香菇可就占了全台產量的七成。

[新社區農會 總幹事
羅文正]
我們新社的太空包差不多有一億包,所以說我們的產量差不多是全國的70%,以我們新社區來講,我們農業的產值差不多40億,香菇的部分就差不多占20億了,所以說這產值非常非常的高。

像後面那個一樣,你就手伸過來,像這個手你就伸進去,伸進去,你摸看看,就大概OK,它就順勢把它往下扳。

香菇產值高,勞動需求也高,採收全依賴人工,刺激太空包裡的活菌生長,也得仰賴人力翻包。

把這個,這個抓好,抓好,往這邊一滾過來就好了,一定要重的滾喔。

在新社種菇26年的侯文亮,在菇寮裡向學生傳授各種「菇事」,產學合作,期望培育出未來菇產業的新血輪。

[新社菇農
侯文亮]
先來到實地看之後,他能回去有,有對農業有所知識之後,他想回到這個產業的一個年輕人的培育。

說香菇是勞動力密集產業,一點都沒錯,從採收、理貨、給香菇剪腳等等,每個步驟都是人工,農村普遍面臨的缺工危機,也沒放過香菇產業。

[新社菇農
莊學富(客籍)]
台灣目前在農業缺工的部分也相當的明顯,應該再隔個幾年這些六、七十歲的退休以後,其實真的是找不到年輕、新進來的員工了,那機械化也是,應該是,那個是迫不及待應該要做的事情。

[新社菇農
侯文亮]
因為我們台灣市場不大,就一直沒有開發比較新的機器,像我種菇26年,我現在種的邏輯跟26年前是一模一樣,我們一直都沒有成長,可是我們,我們滿頻繁到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去看,它們的技術已經在推陳出新,像譬如說自動化,現在有自動化製包機。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呂昀陞(客籍)]
這種四角太空包呢,在日本栽培的時候呢,它是有全自動化的機器,這個自動化的機器呢,包含就是它在前端做包,可以從四個人改成兩個人,然後在後端的時候,在栽培的時候呢,它也可以自動來進行接種,那甚至呢,像這種四角包呢,它來做液體菌種接種會更加方便,所以呢,未來呢,它是我們在製作的時候,可能未來省工的模式下,它是一個很好的一個方向。

近幾年,新社還出現一個怪現象,香菇栽培面積逐年增加,總產量卻一年不如一年。

[台灣菇類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宗明]
大概在四、五年前,那時候我們香菇產量,單包(太空包)還有大概300克上下,那這幾年每年都遞減,那到現在的話,應該一包大概只有剩下220(克)上下,所以少了大概有80公克嘛,將近三成。

[新社區農會 總幹事
羅文正]
我們一分地,差不多可以進四萬五千個太空包,一包這個太空包差不多十元,所以說,因為產量你看,一包由300克降低到剩下220公克的時候,他們就要用更多的面積來滿足現在的產量,所以那個菇寮越蓋越多,越蓋越多發生什麼情況,一分地差不多要七十萬元來搭的香菇寮,你搭越多香菇寮來滿足現在的產量,所以說這成本提高。

消費者因此明顯感受到香菇價格這幾年節節上漲,歸究原因,香菇產能下降三分之一,除了氣候暖化,更是與菌種弱化脫不了關係。目前全台香菇的菌種來源只有兩家菌種場,但菌種商使用的都是近三十年的菌種,當需求量太大,把栽培種拿來當母種,就會導致菌種退化。

[新社區農會 總幹事
羅文正]
菌種弱化,就跟我們泡茶一樣,我們泡茶的茶葉差不多就是泡三泡、泡五泡,就沒有味道了,要換茶葉了,但是他沒有換茶葉,繼續再泡,泡到十泡、二十泡還在泡,所以食之無味,所以說這在菌種來說就是說過度繼代,它應該再由母種再去重新再複製,結果它是由栽培種一直一直複製、一直複製,所以說菌種就不活化,比較弱化。

來到全台唯一的香菇研究單位,農試所菇類研究室,專家拿起培養皿,詳細解釋正常菌種與弱化菌種的差異。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呂昀陞(客籍)]
這是香菇的菌絲,那香菇菌絲如果走的正常的狀況它是像這樣均衡圓展的、放射性這樣一直長出來,當我的菌種呢,開始有退化的情形,我們從培養皿會看到,很明顯的,它的菌絲呢,有不對等的狀態,那這樣的菌種會出現退化的時候,常常是因為它在移植的過程,它可能因為代數過多,或是它移植的時間呢,放置的時間太久導致的。

前年全國菇類占整體蔬菜產值的17.5%,高達137億元,不過台灣只有一個小小菇類研究室,研究員只有五人,一年經費約五、六百萬,與近年急起直追的韓國來比,他們從中央到地方,共12個研究單位,每年投入7.5億新台幣協助產業升級,難怪台灣菇類產業實力,從以前僅次於日本,如今不僅輸給日本,還落後韓國、中國。

[新社菇農
侯文亮]
因為在菌種的研發,不是一般我們菇農能有能力做得到的,這都要透過公家單位,尤其我們最近有收到資訊嘛,韓國它強力挹注,它就丟,一次就一丟是60億台幣的經費,它要去發展這個區塊,我們還在原地,幾乎在原地在那邊踏步。

[台灣菇類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宗明]
那我們(菇類)研究經費,政府編的也不是很多啦,從以前一直減減減,減到後來是,大概剩下五、六百萬,另外他們(農試所菇類研究室)研究人員,再去找計畫進來做,所以目前經費算起來,他們研究經費還算夠,但是人力不夠,因為,因為他們錢變很多,但是人員還是那五個人所以,所以說就沒辦法做很多工作。

研發人力不足,但為了解決菌種弱化的問題,提昇菇類產量與品質,農試所這兩年仍積極開發「液體菌種」技術。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呂昀陞(客籍)]
我們在液體菌種的部分呢,我們透過這樣液態發酵的技術,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呢,讓我的菌呢,快速的增長起來,讓它可以去接種在我們的栽培種的瓶子裡頭,那這樣子的時候呢,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優質,而且均一、菌一致的菌種,那提供給農民去使用。

104年新社區農會,還成立了「台灣菇類菌種產發研究中心」,由農試所提供技術,希望成為液體菌種生產基地,提供更高品質菌種給菇農。液體菌種的香菇太空包,良率達到九成,產量提昇最高可達三成,品質與產量都更加穩定。

[新社區農會 菌種技術員
劉又維]
實驗組是我們農會,所做出來的菌種,那對照組其實就是目前業者的菌種,那我們會去相比較是說,不管在走菌的時間,我們會去做紀錄,再加上說它轉色的時間,目前看起來,我們實驗組其實轉色的時間較快,養一百二十天的時候,它等轉色之後成熟,它才可以割子,這樣出菇的機會會比較大。

[新社菇農
侯文亮]
如果沒有受到污染,它(液態菌種太空包)良率就比較好,再來它因為透過液態菌種,它的那個走菌養成期會比較短,會縮短養成期,減少那個養成時間,這是液態菌種是我們看好,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在台灣我們可能還沒有那麼普遍,這個液態菌種在韓國它已經,都已經技術在輸出到中國大陸去了,這已經就是現在的一個流行趨勢了。
菌種弱化以外,氣候暖化,也是香菇產業界不能不正視的挑戰。

[台灣菇類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宗明]
像我們新社區這邊的話,溫度跟以前可能大概升高了好幾度喔,那升高幾度對生物來講是,是影響滿嚴重的啦,那個,那個溫度偏高的話,我們應該是說,再找一些比較能耐高溫一點的品種,那像以前的品種說不定也不大適合現在的栽培了。

[新社菇農
侯文亮]
因為這幾年,天候一直在暖化,暖化當中,氣溫越高,我們一直需要,有去那個抗高溫的一個品系,這個部分我們就是,進程都太慢,這樣子造成說,我們還在用舊的菌種在使用的時候,它對氣候的適應度不夠。

走進網室就聽見風扇聲,一邊設風扇,一邊設水牆,營造出更適合香菇栽培的環境,水簾式栽培,是專家用來抵抗氣候暖化的法寶。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呂昀陞(客籍)]
透過這個水簾的模式在栽培的時候呢,因為水牆、水簾的方式呢,它是把我們的水氣帶過來,然後呢,在帶動的過程中呢,透過蒸發的一個效果,把我們環境的溫度降下來,所以呢,在乾燥的環境下呢,我們的內部和外部溫度可以差到3到5度,那在潮濕的環境,下雨的時候也有1到2度,那在這個環境下呢,我們還可以加強我們的那個濕度的功能,透過我們的二流體加濕的設備,我們可以很快速的讓我們內部的濕度充足,那同時呢,讓我們的溫度下降可以更加明顯。

網室裡還採用層架式栽培,讓土地利用率增加兩倍,雖然設備成本增加,但農試所估算約一到兩季,菇農就能回本。改良設備外,農試所菇類研究室還積極育種,希望找出能適應極端氣候的「廣溫型」香菇品系。

[農試所菇類研究室 助理研究員
呂昀陞(客籍)]
目前呢,我們利用大陸拿到的高溫的品系,以及台灣本身本土我們在種的這種低溫的品系,我們已經進行雜交的動作,我們預期呢,在三到五年內呢,我們可以將這些品系測試完畢,然後我們可以篩選出一個廣溫型的那個香菇品系。

內憂逐年增加,外患也不曾減少,市面上的走私香菇,一直是台灣菇農難以擺脫的陰影。

[台灣菇類發展協會 理事長
陳宗明]
我們那個走私的,差不多有占我們市場的大概,有大概應該兩、三成應該有啦,但是那個因為它,大陸現在弄得跟台灣差不多,所以除了我們,我們常在看香菇的人,可以分辨出來,一般民眾還是比較難分辨啦。

[新社區農會總幹事
羅文正]
農會出產的香菇,都有產銷履歷,有我們農會掛保證的,一定會買到我們台灣、我們新社的香菇,最好的香菇。

也有不少菇農兼做觀光農園,讓遊客體驗,現採現買,甚至賣起菇類周邊商品,提高附加價值,不過真能轉型成功的菇農,屈指可數。

[新社菇農
侯文亮]
像我做菇轉成做觀光休閒這區塊,我們到現在,實際在能夠執行這區塊的也只有三、五個店家而已,其他的農民也是沒辦法,第一個,你的場域,接不接近那個商圈,再來,你的,有沒有多餘的人力去經營這區塊,而且你要經營觀光,跟實際從事生產的那個管理邏輯又不一樣,農業走休閒觀光,你純粹說靠去,讓他去現採、現買、現購的部分,一般來講都,依就我目前看,都不符合經濟效益,它有太大的淡旺季的差距在裡面。

香菇產品加認證,轉型觀光農園,發展多元商機,都是菇農們這些年來所採取的因應對策。台灣香菇產業,對內不僅要博取消費者的認同與支持,對外更得迎頭趕上鄰國實力,拚市場競爭力、搏產業永續,產業基礎源頭的菌種研發不能不重視,講明白點,政府對產業研發挹注得再更加把勁。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