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成立的哈旗鼓文化藝術團,原本是南台灣地方表演團隊,四年多前,當時三十一歲的舞蹈家曾鼎凱回到屏東高樹,除了繼續當舞者,也加入哈旗鼓,團長李榮豐邀請他擔任副團長兼藝術總監,把現代舞觀念導入傳統客庄表演藝術,曾鼎凱開始和李榮豐研究客家歷史,完成了包括「出堆」、「一八九五火燒庄」等大型客家歷史歌舞劇,去年底獲得客委會客家青年創新發展獎!他接下來想法是,要把有血有肉的客家歌舞劇,推進國家戲劇院。
男舞者緩步走向舞台中央,舞動內心紛亂狀態,欲尋找心中的寧靜,這是旅歐舞蹈家王國權,今年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年度製作「點子鞋」所編創的「枯山水」!枯山水原來是日本京都禪宗的園藝造景藝術,王國權很好奇為何每個人在欣賞時,都很安靜,讓他聯想到在每個人心中,也有一個枯山水。

[旅歐舞蹈家
王國權]
我比較在意的是,我們為什麼會安靜下來,是不是我們有太多的一種煩惱,或是我們有太多的一個東西,需要安靜下來,那我覺得枯山水這個目的也是,它的目的也是,它有那種使人安靜的一個效果。

[舞蹈家
曾鼎凱]
剛好這時候我們正在排練一個就是我們,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的一個年度的重大製作,就是「點子鞋」,那其實對中南部的朋友來講,應該點子鞋是不陌生,因為它已經有,十年的歷史。

現代芭蕾有很多表現方式,創作芭蕾「點子鞋」十年來成為南台灣舞者重要的推手和搖籃,讓新秀和有經驗的舞者磨合!而王國權編的舞比較內斂,既然想要講人生哲理,人生歷練就要夠,動作也得紮實,而曾鼎凱正好符合王國權心目中成熟舞者的形象。

[旅歐舞蹈家
王國權]
我的名單裡面,我有一些舞名,我所想要編的,那其實鼎凱來的時候,我沒有說要編這個枯山水,那只是他給我的型,然後我覺得說,欸,我這個舞可以編出來了。那鼎凱的技巧是沒有話說,而且我覺得鼎凱的(型),因為我本身也要跳的原因,其實鼎凱跟我的外型也是,我覺得我們兩個站在舞台那個份量也是,就是沒有,就是不分高下的。

曾鼎凱住在屏東高樹,念北藝大舞蹈系時,是當年國立藝術學院七年一貫制招生第一屆學生,他說,會走上舞蹈,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他從小就愛跟著音樂舞動肢體,沒想到,這一舞動,就成了一輩子的志業。

[舞蹈家
曾鼎凱]
媽媽常講山猴子,像,像那猴子一樣坐不住,那其實在一個偶然的暑假,那因為隔壁的姐姐們,一個,一個鄰居的大姐姐在學跳舞,那舞蹈社要舞展呢,就缺了男舞者這個角色,然後因為隔壁鄰居的阿姨覺得說,欸,我好像蠻適合去參加這個事情,那就讓我去報名,我媽媽說很好啊,你精力過剩,你就去跳跳舞吧。

來 集合一下!好 修一些動作,就是你們在做這個的時候,其實它還是有踏步的,它不是只是這樣子。

集合學生,示範給他們看!曾鼎凱早上還在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練舞,下午馬不停蹄,又趕到學校教學生跳舞,除了過人的體力,還有使命感,哈旗鼓正在練習,準備北上表演。

[舞蹈家
曾鼎凱]
今天我們準備要排演這個是一八九五火燒庄,它是一個非常正式的劇場演出。那說實在這些孩子呢,從來沒看過,所以呢,我怎麼樣在不斷地練習中,去建構他們的想法,去建構他們的一個形象,讓,一個最好的狀況是一個老師,一個編舞家,跟同學們,我們腦中的畫面是一樣的。

[哈旗鼓 成員
李新容]
在鼎凱老師來之前,我們是給女老師教,那舞都是比較有動感,然後,應該算是比較低年級會跳的舞這樣子,然後老師來了之後,我們的大型創作就比較多,然後舞就有點偏向現代舞,就感覺比較成熟。

曾鼎凱從北藝大畢業後,歷經國內知名舞團各一到兩年,他戲稱在「周遊列團」時,收穫很多,但是對未來更加迷惘,一直到念佛光大學藝術所,遇到林谷芳教授,徹底改變他對藝術的看法,也知道自己要什麼,決定把藝術的涵養帶回家鄉,去感染每一個人,他認為這才是藝術家要去做的事情。

[舞蹈家
曾鼎凱]
很多藝術人是藝術是一切,可是他(林谷芳)覺得,如果藝術人可以把心胸開闊,就是一切是藝術的話,你會更容易去領會到這一個,這個世間的很多東西,是可以重新用藝術的角度去開拓的,我就覺得這句話是在我念佛光大學藝術所的時候,最受用的一句話。

從妳進來好嗎?碰碰碰碰,來,直接下,它的敲法是從這裡,碰碰碰碰,碰碰碰碰!

回到家鄉,更多的是分享與奉獻!他的舞蹈背景是劇場藝術,而劇場是一個封閉性環境,觀眾會很專注在舞台上,但是哈旗鼓原來是客庄的街頭表演藝術,四年多前他自願加入時,團長李榮豐還想,這位年輕人不知道是玩真的還是假的,但是,客家表演藝術需要創新,愈多年輕一代藝術家加入愈好!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這位年輕人想要把他台北的藝術文化工作,移回來南部,他想到了他的客家,結果呢,去到很多客家社團,很多社團說,我們不用編這樣的舞,我們原來的就好了,結果就來到我們哈旗鼓。

[舞蹈家
曾鼎凱]
我去觀察了幾次哈旗鼓文化藝術團的一些表演的時候,欸,發現不一樣,因為在戶外的演出,有太多的干擾,你必須要在短時間之內,抓到觀眾的眼睛,然後進而欣賞你,我覺得這是一個很不一樣的挑戰。

自從曾鼎凱加入哈旗鼓,開始提升舞蹈的藝術層次,他們想法一致,認為要有內涵才能感動人心,如果只是用舞蹈來裝飾客家文化,深度是不夠的!為了忠實呈現歷史,在編舞「出堆」時,兩人單是這張六堆忠義祠照片,那一小格一小格是什麼,就研究了好幾個月。

[哈旗鼓文化藝術團 團長
李榮豐]
後來才發現說,啊,原來西勢國小,原來的教室就設在那裡,就想到說,這樣一個小小的變化,難免一張小小的照片,兩人就要研究好幾個月。

[舞蹈家
曾鼎凱]
如果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文物,我們卻忽略了那個東西,那我們把場景再翻拍出來的時候,其實,相對來講就,就又遺失掉那一塊,那其實客家有非常多美好的東西,需要很多人,很用心、很仔細地去把它拿出來。

2004年成立的哈旗鼓,第一階段是呈現常民文化保存,做小眾表演,第二階段是用客家的表演藝術來講故事,從今年開始的第三階段,他們想走進國家戲劇院。

[舞蹈家
曾鼎凱]
我當初不敢想,但是我現在想要努力做的這件事情,因為我當初呢,也是覺得說,能夠把哈旗鼓帶到舞台,就是一個很大的一步了,但是我發現,原來我們的能力不只這樣,那我們希望說,我們現在是希望,再把這個藝術的,客家的表演藝術的水平,再拉到國際級,國家劇院級的水準。

創新傳統表演藝術,曾鼎凱超越了上一代想像的空間與表演方式,原來客家不只是唱唱傳統歌謠,配合現代舞的肢體動作,傳統文化也可以用更精緻的樣貌,更深刻的內涵保留下來。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