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的記者林秋伶、江長銘,帶著鄉親到馬祖參與了島上的藝術盛事,而第二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以「生紅過夏」為主題,邀請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共同參與,不僅有一系列的表演藝術,也有許多的裝置藝術,要透過藝術,帶著大家來認識蛻變中的馬祖。


 

 

 

我跟妳講,我大概猜想一下,跟媽媽的通話大概是,妳這禮拜過得怎麼樣啊,妳有吃得白白胖胖的嗎,妳有沒有認識新的男生啊,妳什麼時候要帶回來給媽媽看,妳什麼時候要結婚啊。

 

在酒館一起工作的同事,為了到底要不要結婚的議題,激烈討論著。

 

覺得一定要結婚的請舉手,你看,就可以問他了嘛,你去問一下問一下,你覺得為什麼人一定要結婚呢,(因為我需要另一半),他需要另一半,喔,是喔,我自己就可以完整我自己那一半,怎麼樣,請問不想結婚的舉手。

《飲.馬祖七杯酒》演員 何冠儀(左)

這裡面主要是講有關母女之間的關係,因為就是可能從小看媽媽在婚姻裡面,其實過得不愉快,其實間接影響到,我這個角色對於婚姻的想法,其實就是一個不婚主義者。

《飲.馬祖七杯酒》協同策展人 羅維恩(左)

大部分在講她媽媽,就是想要讓她化解,她跟她媽媽之間可能有一些隔閡,或是交集,讓她想要打開心扉,跟她媽媽好好溝通。

 

《飲.馬祖七杯酒》未完待續,這天來到了第八杯,續飲、乾杯,以〈母女.舊日好時〉為題,在南竿的一間小酒館演出,前七杯主要描述的是馬祖的常民生活,而這第八杯,討論的則是當代議題,以及母女親情。

《飲.馬祖七杯酒》策展人 謝淑靖(左)

講到馬祖,就會覺得好像時間停在某一個斷點,沒有走得像臺灣這麼快,但是這家店的老闆娘很特殊,然後有她自己經營的方式,所以她這裡成為了一個就是外來跟在地,當代跟過去結合,可以對話的地方。

 

臺灣不像馬祖,這裡滿布地雷鐵網坑道與碉堡,馬祖不像臺灣 這裡放眼海岸藍天瓊麻跟岩石。

《飲.馬祖七杯酒》演員 何冠儀(左)

這裡面的設定是,我的媽媽其實是馬祖人,然後嫁到臺灣去,我其實一直都生活在臺灣,那為了想要逃離媽媽,或者是,我覺得其實她某部分潛意識裡面,是想要了解媽媽這個人,所以來到了馬祖,來到馬祖工作這樣子。

 

臺灣是我夢中的遠方,臺灣是我想念的家鄉,那裡有充滿自由的希望,那裡有我有生長的時光,那是個我摸不到的天堂。

 

回到母親家鄉工作的女子,一通撥給媽媽的電話當中,帶出深藏內心的情感。

《釀島》

媽,是我啦,喔,我過得很好啊,我,對啊,在馬祖,妳的家鄉這裡,過得很好,喔,還有我最近學了一首福州歌,我想說,唱給妳聽。有一種紅色,釀出了小島傳說。

《飲.馬祖七杯酒》演員 何冠儀(左)

 (《釀島》歌詞)它是形容老酒是一個紅色的顏色,然後是母女之間的關係,然後老酒裡面的層次,代表跟媽媽之間不同階段的關係,困難的地方,超困難的,因為它(馬祖話)就是會,它會ㄩ跟ㄟ混在一起,就是卡在中間的音。

《釀島》

有一種日子,是母女一同的白與紅。

《釀島》作詞者 劉梅玉(左)

我就寫一個母女世代傳承,就是媽媽希望女兒釀酒,然後那女兒就覺得,就是跟之前的孫子一樣,就是我們又沒有很喜歡吃這個東西,可是呢就是,我後來想到我朋友這間小酒館,我就覺得,就是她自己好像也慢慢愛上釀酒。

小酒館老闆娘 姚懿(左)

那我外公呢,他就是,每一家都有每一家的酒譜,那傳承給我媽媽,那我媽媽在做的時候,我們從小也是這樣子,就是耳濡目染,一直看著她在做,然後媽媽年紀漸漸大了,你又會想要傳承這個東西。

 

還有我,我很像這個炸淡菜,外皮雖然堅硬,好像沒辦法接受愛,但是其實裡面很柔軟,很希望得到愛,最後,還要介紹這杯老酒,這杯老酒很像我媽,在喝下去的第一口的時候,感覺很衝擊,但是後面回甘的那個口感,就很像大海一樣,包覆著你,保護著你,包容著你。

 

戲裡出現的餐點,每一道都充滿故事,看完動人的演出,觀眾還能實際品嘗到,由小酒館老闆娘準備的這些馬祖料理。

小酒館老闆娘 姚懿(左)

我爺爺之前是漁夫,所以以前漁獲非常豐富的時候,其實黃魚非常的便宜,然後很多就是來不及賣、來不及吃,就要變成一夜干,或是晒乾,黃魚乾這樣子去銷售,然後還有我們的蝦米,我們的蝦米配我們的醋,這就是我小時候記憶當中,爺爺的下酒菜必備的東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飲.馬祖七杯酒》協同策展人,同時也是這第八杯酒的男主角羅維恩,是新竹芎林客家人,而策展人謝淑靖則是桃園新屋客家人,再加上來自臺北的女主角何冠儀,三人全都參與過六堆300年庄頭劇場,要透過戲劇來詮釋客家和馬祖兩種不同的文化,他們都有深刻的體會。

《飲.馬祖七杯酒》演員 何冠儀(左)

裡面的刺激,我覺得像馬祖人的顏色,我會覺得它是一個藍色,可是像客家人,就是尤其是六堆那裡,就有給我一種紅色的感覺,因為可能經歷過朱一貴的事件,就會覺得他們其實對於,自己的權利,自己的權益都會挺身而出,就是有一種抗爭的,搏命的一種感覺這樣子。

《飲.馬祖七杯酒》協同策展人 羅維恩(右)

5年了,來5年了,(這5年來了幾次,算得出來嗎),喔,一年來個20趟有吧,5年,差不多欸,對,(你來到馬祖以前,對馬祖的印象是什麼),沒有,我是來到這裡,看到他們,和他們一起工作,對,然後才開始認識這個島嶼跟土地這樣子,但是那個契機點就會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飲.馬祖七杯酒》策展人 謝淑靖(左)

六堆呢,它很像是一個陸地上的群島,就是它其實有它自己的某一種封閉性,那馬祖那就很像是,它好像是群島,可是它之間彼此又有一些關聯性,跟六堆那種感覺很像,它又可以各自獨立,但是呢,它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他們的防衛性,包括他們漁業時代的藍衫,跟客家藍衫是很像的,對,然後他們對宗族的概念,跟那個客家一樣,都非常非常的重視,那我覺得跟他們也是移民,有相當程度的關係。

影片提供 馬祖日報

08:10~08:30

一場場以老酒為主題的戲劇,在第八杯的續杯之後,圓滿落幕。馬祖國際藝術島第一屆以「島嶼釀」為主題,開罈之後,繼往開來,而這次則是第二屆,以馬祖話說的「生紅過夏」為策展主題,希望能以藝術的方式,為馬祖注入新能量。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 吳曉雲(左)

馬祖其實有兩個很重要的文化脈絡,一個就是我們的漁業時代,當時是海洋文化,那麼一直到1949之後,國軍來了,那馬祖又立刻轉型為一個戰地政務實驗的一個階段。所有的一切都是管制的,那麼真正做自己,對我們來講,是晚近這30年來,戰地政務解除,我們回復到地方自治,那回復到地方自治之後,馬祖其實就在思考,我們的下一步到底要往哪裡去。

 

海浪不斷拍打著岸邊,滾動的石頭像是在吟唱一般,坑道、雕堡、砲台,馬祖的戰地風光,是吸引遊客到訪的重點。

記者 林秋伶(左)

現在來到這裡是大漢據點,它非常的罕見喔,因為它是有三層的隧道, 最下面的這層,就有四座90高砲陣地,就像我們現在眼前所見。

影片提供 軍聞社

09:43~09:51

以前砲口對出去的方位,就是蔚藍的大海,每個點,都具有固守國土的重要地位,解除戰地任務後的馬祖,正在思考未來的路,而藝術或許是一個方向。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 吳曉雲(左)

「生紅」是馬祖人生活的酒,比如說熱了、潮溼了、所以很多酒會酸掉,但是真正的好酒是經得起這個淬煉的,那「生紅過夏」指的是,代表馬祖文化、代表馬祖生活的一罈酒,經過了時間的淬煉,過了夏天,我們有一個更好的表現,展現給大家。

 

幾經轉型的馬祖,在定調以文化作為觀光發展基石的方向後,試著用藝術來揭開馬祖的神祕面紗,整合各方資源來打造「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品牌。

 

來到馬港的天后宮旁,沙灘上一隻巨大的鯨魚被鏈條穩穩支撐著,這是來自花東的藝術家伊祐.噶照的作品《海就是我的陸》。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 吳曉雲(左)

伊祐第一次來馬祖的時候,他從海上看到了馬祖的島嶼,他覺得馬祖島像是飄浮在海上的,對,是飄浮在海上的一個島嶼的形象,跟我們一個馬祖人看到的海洋,是不一樣的思考,所以我們經過討論以後,討論出了一個,「海就是我的陸」,對我們來講,海跟陸是連結的。

 

然而,早期對於馬祖人來說,想要認識世界、要離開島嶼,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船,藝術家就特別和國防部申請除役運補艦上的零件,來做這件藝術裝置,錨、艙門、船長的座椅等等,在在勾起居民回憶。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 吳曉雲(左)

比如說我們最早的運補艦,後來的這個AP艦,然後再到了臺馬輪,再到今天的新臺馬輪,這些船承載了我們過去所有的先民的移動史。

影片提供 馬祖日報

12:02~12:21

早年先民乘著船飄洋過海來到馬祖,矗立於鐵板仁愛沙灘的《風塔》,就以風為媒介,以布象徵船帆,代表先民移居馬祖的艱辛歷程,作品也和鐵板的「燒塔節」相互呼應。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 吳曉雲(左)

閩東地區的人,在這個中秋節的時候,我們會將家裡頭一些不需要的廢棄物,拿來燒掉,因為過去其實處理垃圾沒那麼容易的情況之下燒掉,那麼這個習俗在我們的鐵板村一直持續,持續以後,那到了當代,我們就轉譯成,就是 將一些不好的事情給燒掉。

 

在津沙聚落的一個廢棄空間中,用玻璃酒瓶堆疊出的透光牆面上,開了一扇面向海洋的窗,這件名為《打開》的作品,是「轉厝」計畫中的其中一件。

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 吳曉雲(左)

馬祖話叫「轉厝」,「轉厝」什麼意思,是回家的意思,我們也發現到馬祖其實在民國61年,有一個大量的外移的時刻,馬祖很多的房子就廢棄了,然後門不見了,窗可能也不見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希望透過「轉厝」計畫,啟動另外一件「離人」,離開的家人,跟房子再次相遇的機會。

影片提供 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13:13~13:30

2年一次的馬祖國際藝術節,是一個以五屆10年為尺度的願景計畫,希望藉由一次次的擾動,讓馬祖被看見。

《飲.馬祖七杯酒》相聲演員 王建華(左)

文化處規畫的是10年為一期的計畫,這次是第二屆,未來還有第三屆、第四屆,甚至第五屆、第六屆的機會推出藝術島的計畫,那依我本身是在地馬祖人的看法,這是讓我們非常期待的一件事。

 

 

從海洋漁業時代到戰地政務時代,再到現在追求發展的馬祖,歷史刻畫出馬祖獨特的文化,以藝術為媒介,不斷交流、對話,馬祖人和藝術家們,希望能讓這股能量,在四鄉五島持續催化、發酵。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