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台地是全台埤塘、水圳密度最高的地區,而龍潭鄉是南桃園的重要客家聚落,全鄉十萬人口中約有五分之三的客家人,由於有北二高經過,交通便利,龍潭就成為北部民眾週末假日出遊的地區之一;除了著名的遊樂園、石門水庫外,其實還有許多仍保存著濃濃客家味的淳樸聚落,是體驗客家,認識客家故事的好去處。時序已到了寒冷的冬季,楓葉卻仍緊抓著秋天的尾巴,為石門水庫裝點成一片殷紅。

竣工於1964年的石門水庫,主要提供大桃園地區的灌溉用水,四十幾年來,湖光山色的美景,讓這個人工挖鑿成的大埤塘,成為桃園龍潭的重要觀光景點之一。

用水庫旁的山景轉場到小粗坑古道的林間 隨著一葉扁舟,徜徉在水光雲影中,遠處的綠意盎然,五色鳥、白頭翁的叫聲,更是忽近忽遠,不絕於耳,由於石門水庫水源保護區的限建,水庫旁眾多的古道,仍維持著豐沛的生態資源,也由於這些蜿蜒的古道,曾是早期客籍先民出入的重要交通要道,路旁更看得到山林子弟的重要信仰。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這邊附近(有人)平常會上山工作,在工作時,因為以前山上的人比較信神,地方或山裡面怕有什麼,比較不乾淨的東西,就拿香、金紙來拜拜,意思就是我在這邊工作希望平平安安 順順利利。如果有樹比較大棵的,就會用樹,或是用一些比較明顯的標誌,這邊就特別不一樣,就用石頭。

潺潺水聲伴著林蔭的光影,冬日微微露出臉龐,映著溪水波光粼粼,由於粗坑是水源地,所以粗坑中下游更是龍潭的主要聚落。

順著水流,經過橋樑、田園、草原等,粗坑溪的下游便是清水坑溪,環山傍水的地形,讓這個山谷自成一個封閉的農村。

<這全部有一兩百年,這來台祖不知道多少年。>

過去清水坑最興盛的時候,整個庄頭約有32戶人家,現在卻僅剩5戶,也由於少了人為的破壞,這裡仍維持著五、六十年代的農村景象,常常可見婦女在圳溝旁洗衣,或是老人家拿著枴杖在小道間漫步。

[清水坑居民
鍾美]
我讀書的時候就有了,很久以前就有的,不是現在,這邊怎麼會這麼多駁坎,這舊名就叫做石嵌子,以前就做打鐵坑,後來叫做石嵌子,後來現在就叫做清水坑。

就如其舊地名般,走進清水坑,無論是田坵間、圳溝邊,或著是老屋旁,隨處可見一顆顆橢圓的石頭所砌成的駁坎,而這些也是老祖先就地取材的智慧結晶。

[清水坑居民
楊煥海]
建(石駁坎)就是怕建的房子會崩倒,沒有做的,下雨的時候泥土會沖下來,房子會被沖壞。底下用比較大的石頭就比較穩固,越往上層越小,一個向這邊 一個往那去,這樣咬的會比較緊嗎,對呀,小石頭這樣就會緊,這些石頭那邊來的,這挖下去的全都是石頭。

即使經歷了數代人,石駁坎依然屹立不搖,更猶如城牆般,保衛鞏固著這個恬靜的村落,而同樣是歷久不變的,是村落裡那一窪窪的埤塘。

早在石門水庫或是水圳興建以前,桃園地區的客家先民,便曾在家家戶戶的田邊,挖掘興建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埤塘,也讓桃園被稱為「千埤之鄉」。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當時這邊地勢比較高,所以自己要想辦法儲水,自己就挖埤塘,就看天,天下多少雨就盛多少水,之後的水再灌溉我們的田 種的菜。

而目前這些埤塘,絕大多數已荒廢不用,部分埤塘則成為魚池或是生態池,為農村增添一些新的功能,休閒觀光。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因為日本時代有做桃園大圳,現在有石門大圳,現在有大圳以後,水就引到那邊大家可以灌溉,現在埤塘就養魚,有的人做來養一些烏鰡,讓人觀光釣魚。

[民宿業者
錢震莊]
當客人來這邊居住的時候,他就可以很充分享受到田園的樂趣,看到的景觀,就是很一般樸素很單純的農田景色,在這邊最大優點呢就是它是很鄉下的農間,這樣的寧靜。

也因為休閒觀光的熱潮,清水坑隨處可見的小水圳,或是負責灌溉大桃園地區的桃園大圳、石門大圳等,與兩旁的傳統三合院,交織出的淳厚農村風情,也慢慢成為遊客漫步遊玩的景點,而猶如口琴般的過水橋,更是遊客必定拜訪的行程之一。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這水是走平面的,如果到這邊放下來,水就會擠在那邊,所以要做一個水橋,讓水可以平面讓它流過去,也不可以做到底下,做到溪床底下又怕穿孔,水在河床下會流走。

清澈的溪水,並未在清水坑聚落停留過久,順著地勢慢慢流入下一個庄頭,大坪,就如其名,此地是大漢溪沖刷而成的一個平原,就位於大家熟知的石門活魚街旁,但這個小村落隱身於巷弄中。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大坪)有兩百五十年(前)才有建房子,之前就是隘寮只有幾個寮子藏著而已,真正有庄頭有兩百五十年了。

走進大坪裡,望眼所及都是,紅磚、紅瓦、泥牆所建構出的房舍,隨便一間老屋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而屋子與屋子間,彎彎曲曲的巷弄,更是窄小而擁擠。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因為當時這邊開墾的先民,來這邊開墾的時候讓人欺負,有外族群的,還有山裡面也有些原住民,他因為也會來這邊打獵,這邊原先是他們的獵場,所以我如果來這邊,變成他會說侵佔他們的土地。所以曾經發生好幾次的械鬥,械鬥之後,因為躲那個敵人,所以才會建這個房子,彎彎曲曲,他才找不到。

像位在大坪最外圍江古家的新安堂,是目前大坪唯一有門樓的老屋,它便擔負著防衛的重要任務。

[大坪居民
江古南]
因為有圍牆還有這門樓隔起來,要上去就沒有這麼簡單,所以防衛就像城門一樣城牆的防衛一樣的意思。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原本這邊是防衛三坑子,三坑子有這麼繁榮,當時三坑子比大坪繁榮,所以它有老街,當時因為繁榮,所以那邊的人就是我們大坪人在保護著。

相鄰於大坪,也就是位在大漢溪旁的三坑子,是和大坪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聚落,也是目前自行車之旅必到的景點,從錯落有致,住商一體的街道,就可以看出,三坑子和大坪截然不同的聚落功能。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碼頭在這邊再下去,差不多兩百公尺,就是樹旁邊,就是對面也有一個小碼頭,人在這邊進出。

三坑子約形成於清朝時期,是台灣最內陸的淡水河港,由於水運便利,當時可說是桃竹苗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

[桃園縣客庄聚落探研學會
理事長 廖國安]
當時那邊賣的,講不好聽的舶來品,全都進口進來的,賣的布料,日用品,家具這些全部在那邊,甚至是建房子的磚頭,都是到三坑子預訂,他們會直接到大陸去訂過來,所以那邊就可以說是一個貿易商口。

位於三坑子老街旁,青錢第的張家,便是當時三坑子的大地主,更是重要的商業巨擘。

[三坑子青錢第24世子孫
張良松]
還有茶工廠,我們茶工廠生產的茶和提煉的香茅油,載到三坑子的二段潭坐船,以前的船,從大陸三百噸的到萬華,一百噸的就到三坑子,就是最後一站,所以以前,竹東、新竹、關西,中壢、平鎮、龍潭,所有的貨物會從三坑子來,所以這三坑子是龍潭的第一街。

無論是牆上的字畫,神話故事的雕塑等,在在都顯示青錢第的富貴,而這些可都是上百年前飄洋過海的建材,更是出自福州老師傅之手。

[三坑子青錢第24世子孫
張良松]
蝙蝠普通就是人講的代表福氣,我們中國人講的,福字顛倒貼叫做福到了,春字顛倒貼就叫春到了,一個象徵性福氣。而一方面就這樣做,吊著有一個裝飾很漂亮又有福氣,下面用鉤子吊著吊著這個匾。

除了雕梁畫棟、福氣的象徵外,像張家這種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家族,防禦設備更是不可少,像是隱藏在牆邊的小孔,或是通風用的窗台,都有其特殊性。

[三坑子青錢第24世子孫
張良松]
當時這邊三坑子我這是豪宅,現在人就說是比較有錢,就是比較謙虛的說法,當時原住民會下來,原住民會出草 會砍頭,所以外面有圍牆,圍牆有槍孔,那就第一道防線,到了內禾埕,這上面就有閣樓,這屋頂上的閣樓,上面就可以開槍,還有這邊也有槍孔,到這個門的時候也有槍孔,這就做一個防禦性的功能。

隨著大漢溪的淤積,水運停駛後,三坑子老街也沒落了下來,近年來,因為懷舊風潮,吸引遊客到訪。然而沿著水路走,你會看到水的故事,也能看到聚落與人的故事。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