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若是因為工作造成傷病甚至死亡,都有相關法令得以保障其權益,不過,同樣是勞動者,農民卻沒有任何職業災害保險,發生意外或災害,不僅沒收入、沒補償,往後若是要復健,也沒有任何資源可以協助。屏東縣政府認為,各種保險的職災保障都齊全,獨缺農業職災無法得到慰助,是政策殘缺,於是率先將「屏東縣勞工職業災害慰助金自治條例」的勞工二字刪除,讓適用對象擴及各行各業,當然也包括農民,也期許中央能看到問題,透過立法讓農民更有保障、讓農業勞動環境更加完善。但長期以來,農民的職業傷病並沒有受到重視、也沒有相關的研究與統計資料,加上所謂的「農民」又該如何定義,更是一大問題,不論將來法令如何制訂,這些都是必須先解決的困難。
你本身是農保的人,麻煩你舉手一下,農保,農保,農保,大概有一半是農保,然後你本身是在職業工會加保,你是勞保,但是你有在從事農業工作的請舉手,也占了一部分。

依勞保條例第6條規定,受僱於僱用五人以上之農場的勞工,應參加勞保,部分農事自營作業者,也能透過相關職業工會投保勞保,享有職災給付。

[農委會輔導處農民福利科 科長
王東良]
有6.6萬人的這個,透過農事職業工會來參加這個勞保的,那另外就是我們的這個漁民,我們的漁民,大概有28萬,他們也是有參加這個勞保。

做工是勞動,務農是不是勞動,對不對,務農也是勞動,那你同樣是這樣的一個原理,為什麼只有勞工保險條例的部分有職業災害保險。

就是因為農保保障不足,即使保費較貴,許多農民仍選擇投保勞保。

[農民
李家榮]
勞保的保障,或是你後面可能以後你要退休的時候,條件就比較好。

[長治鄉果樹產銷班第18班
高睿豐]
那在農保來講的話,之所以不加入是因為第一個保障的問題,就好比說有些意外啦,意外、一些福利制度的問題,可能沒有像勞保那麼健全。

也有許多農民會另外買商業保險。

你除了剛剛講的勞保、農保以外,你自己有去買商業保險,就是有人壽險的,你請舉手一下,你看看,差不多要一半,對不對,為什麼,就是因為社會保險的機制不完整,不夠。

林德輝表示,在各項職災保險都齊全的狀況下,唯獨農業職災無法得到適當慰助,是政策的殘缺。屏東是農業大縣,因此,研究、規畫了一年多,縣政府決定率先改變,將「屏東縣勞工職業災害慰助金自治條例」,拿掉「勞工」兩個字,修訂為「屏東縣職業災害慰助金自治條例」,讓適用對象,擴及到農林漁牧等各行各業工作者。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職業安全衛生法也就是說,它擴及到所有從勞工的身分到,所有的適用人員,是所有的工作者,那因此我們也依照這樣子職安法的精神,把它擴大適用到每個行業。

修訂後,縣內適用對象從原本15.6萬人擴及約45萬人,職業傷害住院4天以上發給3000元,10日以上發給6000元,失能依等級給予1萬5000元到2萬5000元慰助金,死亡者發給3萬元,跟農保給付不衝突,兩者可同時請領,希望改善勞動環境,讓保障更加足夠,留住青農。

[長治鄉農會 總幹事
邱潤良]
它這計畫好,很好,可以補助這些農民,多少有個收入,除了15萬3千元以外,還有另外一筆政府的德政。

[內埔鄉農會 總幹事
鍾志喜]
因為經濟的支柱倒下來了,家庭生活就會出現困難,一段時間裡面,他在調養的時候,可以多多少少補助他們生活上,幫一些忙。

[農民
李家榮]
當然說會達到什麼效果,暫時還很難說,不過政府來講,他要是願意去走第一步,當然我相信,對年輕人,或是對後面要再進來,進來務農的人,他會更有保障,當然我相信,一定會進到這個領域的人,一定會更多。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事實上它最主要的目標,我們也有更大的期許,希望我們中央,能夠看到所有基層勞動者的需求,那甚至來制定一個專法,或者是立一個新法,讓我們所有的農民的勞動者,大家能夠受到一個適當的保障。

但是該怎麼做呢?

[農委會輔導處農民福利科 科長
王東良]
第一個方向就是說是不是我們農民的這個職災,可以納入現在的這個勞保的這個職災,這是第一個方向,那第二個方向,有沒有可能像日本一樣,就是針對一些從事農業勞動的這個農民,那他的這個容易發生職災的這個部分,然後讓這些農民來參加職災,那第三個方面就是說,我們農民單獨來成立一個農業的職災保險。

勞動部目前正在研擬職災保險法,但保障對象並未納入農民,林德輝則是不斷呼籲,職災法應擴大適用對象,把農民也納入。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我們會覺得應該要涵蓋各行業,另外當然我們對廣大的農業工作者,我們更希望給他基本的一個社會保險的機制。

[農委會輔導處農民福利科 科長
王東良]
第一個模式就是把它納入了這個職災保險裡面,那最大的好處就是,農民跟這個勞工他的保障程度是一樣的,是一樣的,那就是說,我們可能會面對說,我們因為欠缺這個長期性的農民職災的這個資料數據,所以我們這個保費的這個計算上,可能會,比較會有問題==ns==

[勞動部勞動保險司 科長
吳依婷]
以前過往在農保的資格,對,那你併進來要怎麼去做一個採計,或者是現在其實農民的老年是用津貼的方式處理,那你在併進來的過程中,這些議題要不要一併去做思考,這可能牽涉到會比較廣。

對勞動部來說,最擔心的便是對勞保制度及財務的影響。

[勞動部勞動保險司 科長
吳依婷]
以勞保來說的話,我現在被保險人總共有大概1028萬人左右,如果說今天我的被保險人這麼多,那再加上也許我現在財務有一些問題的情況的前提下,那其他職域工作者,他想要併入到保險的系統,我可能會先思考說,第一個,它可能不能影響我現有、既有被保險人的一個權益,就是他的給付權益是不能受到影響,而且它可能也不能再讓我的財務增加負擔。

而參照日本模式,針對特定的農民立專法來保障,農委會認為,優點是農民身分很確定、職災類型也較確定、保費計算較清楚,但缺點是,特定農民的定義是什麼,可能會有爭議。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日本,已經也針對從事機械工作者,然後農藥的噴霧者,以及大的,非常大的這個農場的經營者,已經有三項是屬於自願性可以加保的職業,農民的職災保險,那麼韓國在今(106)年的1月1號也正式實施,農民的職災保險,所以相較於鄰國,甚至更遠的德國、丹麥,他們都有設置這樣的一個社會保險機制。

農委會則表示,未來農民職業災害保險,將採先試辦、再立法的方式辦理,等試辦累積了大數據資料以後,再提出農業職業災害保險立法,不過林德輝認為若是由農政單位主導,將來在職業病的認定上會產生爭議。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農民健康保險條例另外附加職業災害保險的話,是感覺是一個很快速、直接的方式,但是對於農政單位,要來主導整個職災保險事宜的時候,可能會有產生很多經驗的累積的問題,那因此我會比較建議,在比較有豐富經驗的勞政體系裡頭,讓它們能夠統籌再融合農政單位的相關人員,來一起,來協助跟辦理這樣的一個工作。

[勞動部勞動保險司 科長
吳依婷]
今天農民他到底是自己的事故跌倒、還是在務農工作的時候跌倒,其實分不出來,對,那很多基礎資料沒有的情況下,你未來在做你的制度規畫的時候,它可能是你比較沒有辦法看出全貌,那你也比較不能知道說,這一些人,他到底需求保障到底是在哪邊,這一群人到底有多少人,範圍在哪邊,然後再加上他的工作大致上是什麼樣子的一個狀況。

農保一個月只要繳78元,未來農民可能必須繳納更高的保費以獲取更多的保障,有農民表示,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下,確實會增加負擔,但也有農民說,期待能有職災保障。

[農民
李松霖]
我認為這不是金錢的問題,是安全保障的問題,譬如說我爬樹有發生什麼意外,就有一個保障。

[內埔鄉特用作物第五班 班長
邱濬文]
我們只有農保而已,我們也希望保障更好一些,(如果要自己繳更多錢也可以),可以,因為農保本來就半年繳一次,你如果說有其他更好的保障,我們本來有的時候,外面也會自己保意外險那樣的,你如果有公(家)的東西,對啊,我們當然會繳公的。

[長治鄉果樹產銷班第18班
高睿豐]
只要是一個完善的保障來講的話,我們農民支付一些比例上面的一個保費,這樣子來講,我是覺得是合理的。

將來不論農民職災保障如何處理,立法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守護農民的健康不能等,政策要推動,傷病預防更要做。

那我們今天來到這裡,跟大家講的這個叫做預防,因為我坦白講,我們不希望大家去領到,這一筆後面的補償金。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在以往,所有這樣宣導會的場所,大家談的都是補助,沒有人去談到預防、健康,把它預防能夠建構做得好的話,那未來才有辦法,讓他們自己在工作當中比較能夠安身立命。

[高醫大附設醫院環境暨職業醫學科 醫師
楊鎮誠]
像說一些防護具的使用,就是口罩啊、眼睛的太陽眼鏡,還有一些護具的一些使用,那如果說可以運用一些機具來協助他,避免說他的一些肌肉骨骼的一些受傷。

[農民
李家榮]
今天要是說,我有設備可以來幫忙人工的這些事情的時候,除了顧及到效率,我們又可以把他的辛勞度也可以降到一定的程度,或是維持在那個,不會說像以前可能做得很辛苦,也可以去保障他的一些工作上的安全這樣。

以有機方式種植200多棵神祕果,返鄉青農李家榮每回除草,必定全副武裝。

[農民
李家榮]
夏天的時候,袖套一定要戴,不然會晒傷這樣,最基本的就是這件衣服,不然等一下割一割,不管是說有石頭會彈起來,或是草會弄到全身這樣,就會髒掉,最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臉,因為有時候割一割,你不知道什麼,可能會有石頭,或是比較硬的東西,彈起來,我們這個面罩,就可以保護我們臉的部分。

蔥農要彎腰除草,有小輪車可以輔助,就不會這麼累。

[農民
陳若竹]
主要是不用一直蹲著,那蹲著這樣子走路的話,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受不了,那有椅子就是這樣子可以推著過去的話,會比較舒適一點,比較不會那麼累。

常常得維持同一個姿勢一整天,用對方式,就能避免許多傷害。

[農民
廖俊凱]
不行這樣蹲著,有的人怕腰痠,就愈蹲愈低,這樣就力道不一樣,不對,那就是要,人要,手要隨著那個工具的長短,而決定那個長短,年輕人來就要學這個動作的話,這基本的,姿勢上,要有人快速的講會比較快,要不然自己回去,青農,漂鳥後來變作烤小鳥。

在大太陽底下工作,許多農民都忽略了眼睛的保護。

[農民
廖俊凱]
農村裡戴墨鏡,人家都說社會黑暗,我們出門都會被笑,我們就要避免那個職業傷害,眼睛將來才不會青光眼、白內障。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研究生
陳宗延]
他們都是個體農戶比較多,那他們可能會需要政府,還有包括農會的力量,要集體的力量去推廣,而不是把這些責任課諸在農民身上,那當他們發生問題之後,也沒有辦法,也求助無門,就是會變成一個很惡性的循環。

[屏東縣政府勞工處 處長
林德輝]
屏東縣政府也特別委託了,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屏東縣農保十年來的農民,疾病跟死亡原因做一個深入的研究分析,那麼國衛院也會允諾,繼續擴大到全國所有的農民,就是在十年內所發生,因為這個部分是對於未來,我們在研究職傷,跟職業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據。

蒐集資料、整合、修法,無不困難重重,在政策到位以前,農民得先自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讓預防勝於治療,不只是口號。
職業災害、職業病,一直以來只存在於勞工、勞保範疇,其實農民同樣身處高風險的工作環境中,以農立國的台灣,面對農業大環境前所未有的艱困,應建構友善農民的職業安全保障,不要讓農民傷病的問題,一代又一代依然存在,農業也才更有條件永續發展。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戴志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