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公、廟祝這份工作,平時必須處理廟裡大大小小的事務,擦拭神龕、燒香點茶、寫疏文等,這些只是日常,當遇到重大祭典或特定活動,恐怕更是忙得沒日沒夜。邁向建廟236年的新埔義民廟,新任”香公”是一位了解禮俗、擅長書法而且客語流利的年輕人,儘管履新才大概半年,已獲得許多肯定。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喂 你好和益行嗎?你好 我新埔義民廟,對 那個我要訂那個香塔,我要做15支單支就好,不要做一對喔,做單支 要15支單支。

 

認真打電話預訂敬神用品,還不忘叮嚀需要的規格,千交代萬交代可別送錯了,這個年輕面孔,是新埔義民廟2023年才走馬上任的後生”香公”。

民眾 陳尚華(女)

要留著也可以,一般我們會化掉,香爐上有一個孔隙,可以在那裡燒,香公伯嗎?對呀 他是香公伯,真的喔,是喔,這麼年輕。

 

或許很多人的反應會跟這位信眾一樣,看到眼前這位”香公”,跟想像中的那位”香公”有所違和。

褒忠亭義民廟常務董事 張福普(右)

一般香公來講,香公伯,大部分來講是退休人員,5、60歲來講,從其它地方到廟來,而義民廟這次來了一位很年輕才26歲,叫做詹俊彥,他不只年輕,對客語也非常流利,這相當難得。

 

香煙沉沉 神必降臨,香煙纔起 神通萬里,躬身拜請拜請勅封粵東褒忠義民爺爺。

 

口中唸唸有詞的新埔義民廟廟務幹事詹俊彥,去年因為廟裡的長輩引薦,因緣際會下接下這個職務。

褒忠亭義民廟常務董事 張福普(右)

問他他很多都知道,客語流利、又會禮俗,毛筆寫得很好,這三個基本條件全數具備,這實在非常難得。

 

或許跟你我想像的略有不同,廟務幹事這份工作跟上班族一樣,“香公”出勤也要打卡,為義民爺服務,每天從擦拭神牌開啟每一天。

 

小心翼翼輕輕擦拭,任何小地方都不放過,擦完後接著整理香爐、清理香灰,斟茶後,恭敬地向義民爺行禮,整個清完大概得花一小時,接下來還有大大小小的事要忙。

褒忠亭義民廟廟務幹事 詹俊彥(右)

原本一開始不曉得說,要如何進行義民廟的流程,是來到這兒才知道義民廟的祭祀流程要如何進行,不過我從小就知道請神如何請、要如何燒香、要如何斟茶、要如何敬神。

記者 許儷齡(右)

從擦拭神龕、燒香點茶,寫令旗、疏文到解籤,這些廟裡的事他通通包。

 

寫香旗、寫疏文,樣樣難不倒他,字跡清秀工整,從小就寫得一手好字。

友人 佐京(左)

他要寫表章、寫祝文,有人來請神你都要懂,你還要懂客語,祭典、祭祀儀式準備什麼程序,要準備什麼東西,你全都要(熟稔),不是略知一二而已喔。

友人 鍾政信(右)

有條有理的人,有原則的人,不像我們隨性、有就好,他不會,全都要有計畫的,要照他的行程走。

 

在很多人眼中,詹俊彥做事條理分明,反應快又靈活,時間久了,對廟裡事務越來越上手,然而事實上,在擔任這個職務前,他已經在食品研究領域鑽研了好幾年。

褒忠義民廟廟務幹事 詹俊彥(右)

因為我很喜歡做粄,做粢做粄這些東西,所以我對這個有興趣,才會去學食品從事這條路,所以外公教的是出門人請神等禮俗文化,外婆教的是廚房事,做粄、年節要做什麼。

褒忠亭義民廟董事長 林光華(右)

我們新的廟公很難得,他食品研究所做事的人,很年輕,他非常跟義民爺有緣,所以我們不擔心說傳承會有問題。

 

平時廟務繁雜如麻,當遇到義民祭或去年逢義民廟235週年圓醮,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出外採買自己來,幾乎是一刻都不得閒。

 

我要買鞭炮,買鞭炮 大的,那個像那個斗燭,大組的還有嗎?有啊 在那邊,有2斤、3斤你自己拿。

 

採買敬奉用品熟門熟路,是因為從小就跟著外祖父到處串門子,街頭巷尾大家都熟。

新埔糕餅業者 杜錦凌(右)

一直都對禮俗有所研究,所以他接任 怎麼說,他就是熟手,如果是完全沒接觸過的人,那就會比較難。

 

除了是耳濡目染,他也承襲前人的腳步和做法,尊敬遵循著。

 

過去老香公伯怎麼做,我就照他的方式做,因為以前老香公伯也是跟這位錦凌阿伯,請他處理、請他包辦。

 

起駕喔,起駕。

 

在歷史悠久的義民廟服務,他也試著導入科技管理,果然效率有所提升。

褒忠亭義民廟廟務幹事 詹俊彥(右)

義民爺的香旗請了這麼多出去拜,居家拜或是廟裡供奉,應該要有個紀錄說,十五聯庄或國外,究竟有多少支香旗還存在於每家每戶的民宅之中,所以我的想法是說,要做有一個紀錄下來。

 

透過建檔,把廟裡累積多年的大批信眾資料,加以統整管理,他希望慢慢拼湊出廣大的義民信仰分布範圍。

褒忠亭義民廟廟務幹事 詹俊彥(左)

希望可以帶入更多年輕人進來廟中,來認識義民文化,對自身的文化認同來說,你身為客家人,你對自己的信仰、對自己的家鄉,對自己的語言有進一步的了解,你很自然地,義民爺的信仰文化就會遍地開花。

友人 葉冠儀(左)

過年過節會跟家人一起來拜義民爺,很少有年輕人會願意走進,就是廟宇來做服務這樣子,那我希望說就是藉由年輕人的到來,可以讓傳統文化,就是一樣被傳承下去。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延續信仰 傳承文化,義民信仰一棒傳一棒,在這位後生的香公身影上,很多人看見了代代傳揚的希望。

 

arrow
arrow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